APP下载

转化体育“学困生”的策略

2014-04-17樊玉蓉

教育观察 2014年2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学困生体育课

樊玉蓉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跑得不快,跳得不远,“玩”不过同伴,体育技能的学习总是滞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没有自信,在练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就是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体育“学困生”。他们存在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环境的影响,有学校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我们要因人而异进行剖析,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体育“学困生”树立自信,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

一、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的影响

升学的压力已不仅仅是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如今的小学生同样也面临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仅限于不生病、能及格即可,“重智轻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成绩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让学生与体育锻炼渐行渐远。家长的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当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相冲突时,他们会放弃体育锻炼,选择文化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为了在“小升初”时脱颖而出,考上重点中学,甘当体育“学困生”。

(二)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它需要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有的学生身体形态不达标准,或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肥胖的学生灵敏、协调素质有待加强;而瘦弱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协调性,但在力量方面却略显薄弱。受身体形态的影响,这些学生往往承受着较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体育课堂中会因身体形态特殊,在相关运动项目学习中受到影响和限制,导致其自卑感重、自信不足。最终会因练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厌倦上体育课,成为体育“学困生”。

(三)学生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方面弱于同伴,他们会觉得运动能力是天生的,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从而在体育课的练习中对自己缺乏信心。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表达,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畏首畏尾、怯怯弱弱。具有这些心理的学生,体育课上从不主动参与运动项目,教师请他们展示练习,他们往往也会躲避。长此以往,逃避、应付现象随之而来,体育课在他们眼里成为一种形式。渐渐地这些学生会对体育学习越来越冷漠,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逐渐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四)意志品质薄弱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过于娇惯,使学生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斗志。这些学生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在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还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他们会因为担心练习中可能会发生的伤害而拒绝练习。正是这些学生意志薄弱,导致他们在体育课中不能全力以赴,练习时消极懈怠,最终运动成绩不理想,身体素质下降,沦为体育“学困生”。

二、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严格管理,激发兴趣

虽然我们不能强求学生过多地利用课外时间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好每周的三节课和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的时间,加强课堂管理,抓好课堂纪律,严格履行体育课请假手续,见习生必须随班观摩,不得在教室(受伤行动不便除外)滞留。把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充分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甘当“学困生”的可能。

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结合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乐于接受,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传授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法要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个别指导,以评促学

针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差异,教师可采用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实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和进步情况,从而增强其信心,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要课上课下相结合,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提高练习效果。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帮助他们,同学之间能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心理。

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形态的差异,不可能所有项目都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情况,不能因为成绩差而批评或放弃他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体胖的学生,力量较强,在投掷项目上往往容易获得成功,但在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前滚翻”上,他们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下才能勉强做完动作。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加多样化的评价,可根据课上的出勤、学习动作技能的态度、进步幅度等,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被认可,以此来缓解他们由形体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适时激励,体验成功

运动能力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要甚于遗传的影响。学生在认知、理解和运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缩小的。这类“学困生”在学习掌握体育技术动作时,往往是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却收效甚微,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教师要承认他们的付出,对他们的努力成果给予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教师要诚恳地、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体育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差异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练习和竞争的机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使他们“蹦一蹦”摸得到,“跳一跳”够得着。练习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及时抓住转化的时机,适时进行鼓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发展。临风(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速度较慢,体质较弱,一般的练习都落后于同伴,技能学习也没有优势。而她偏偏又是个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可能不想别人小看她,轮到她时总是缩在一边,在笔者的催促下才勉强练习,成效可想而知。在一次立定跳远练习中,她一反常态,练得特别积极,原因是她跳得不错,在这个项目上有自信。于是笔者及时抓住了她这一闪光点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从此以后,她练习不躲了,成绩也提高了。

(四)对症下药,增强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练习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有些学生夸大了所要练习项目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练习方法,让他们感受到练习其实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危险,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以增强其自信心。

如跳远练习时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练活动,可先进行一、三、五步的基本练习,进入沙坑练习后再将起跳板放置在距沙坑1米左右的位置,让他们能成功地跳进入沙坑。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及完成动作的标准,适当降低难度,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榜样,并让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能行”的信心。

总之,对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长期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多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可观测的目标,指导他们的体育锻炼,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要加以肯定,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体育学习的信心。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集体、个人趣味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困生”逐步树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全面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1] 肖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学困生体育课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