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2014-04-17

教育观察 2014年26期
关键词:合数学号小明

时 艳

(张家港市凤凰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13)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教师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程序,是广大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重视课堂导入,而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总结则有所忽略,其实好的课堂总结,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开阔学生思维。

一、融为一体——归纳概括型总结

归纳概括型总结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方式。有时课堂的节奏非常紧凑,往往教师们把知识点全部讲授完,一节课就快下课了。这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本节课所授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用穿线的方式把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地整理一遍,这样对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

比如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涉及圆心、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条数、长度关系,圆心与圆位置的关系,半径和圆大小的关系,画圆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课堂的节奏会很快,如果最后不加以整理,内容就会显得过于杂乱,学生也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在快结束时将所授的几个知识点走马观花似地整理一遍,点出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这节课的主线,也较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

二、首尾呼应——课尾释疑型总结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课尾释疑型小结就是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为所授知识点作铺垫,或创设情境,或设置疑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然后在最后几分钟将疑问解开,这样的小结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所学知识点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笔者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8日过第1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18岁”“小明的爷爷1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困惑时,笔者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在新课结束后,笔者问学生:“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小明的爷爷只过了18个生日吗?小明的爷爷今年应该几岁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答案,并能详细地说明理由。

三、开拓延伸——知识拓展型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陶行知也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总结不仅要梳理知识,而且还要在总结中开拓学生视野、激活思维、启迪智慧。知识拓展型总结就是教师在课堂的结尾中,诱发学生兴趣,鼓励创造,从而收到言尽意远、曲尽绕梁的效果。

比如在完成《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后,可以接着告诉学生“其实能被4、9、11整除的数也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大家不妨在课后自己去研究研究,下次我们再一起交流”。这种导向性的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妙趣横生——趣味游戏型总结

课堂总结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陶行知曾说,要唤起学生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趣味游戏型课堂总结就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并能让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盼望下一次的学习。

比如教学《素数和合数》这一内容,在下课铃响之后,笔者先让学号是合数的学生走出教室,接着让学号是素数的学生走出教室。这时教室里只剩下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这位学生说:“我的学号是1号,因为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所以我不能出去。”笔者高兴地说:“你学得真好!现在请学号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学生走出教室。”那位学生就开心地走了出去。

五、埋下伏笔——疑问悬念型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发兴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人产生一种向往感,这对学生课后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

例如在完成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找规律》后(学生学会了在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中,判断第几个是什么事物),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学校举行“庆国庆文艺表演”活动,需要把27盆花按照一盆红花、两盆黄花的顺序在舞台边上摆成一长排,请你帮忙算算分别要买几盆红花和几盆黄花。这个问题既含有本节课新学的知识,又有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预习新课的兴趣。

六、无为而治——自由探讨型总结

有时,教师也可以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教师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表面上教师好像“无为”,但其着落点却是学生“有为”。当然,给学生留空白,要让学生在空白时间里无形地由强烈的表现欲、成功欲激发出一种对知识、能力的不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不是放任自流。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结束后,笔者让学生自由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有一位学生说球也是圆。笔者并未指正,而是让学生先进行探讨研究,再发言评价。学生们马上发现了“圆是平面图形,而球不是平面图形”,而且还有学生提出:把球切开后,是可以找到圆的。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对于一篇文章,曾有“一篇全在尾句”之说,对于一堂课,课堂总结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总结有着各自的功能和操作要求,且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相信我们的正确认识和精心预设,定能让精彩的课堂总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合数学号小明
小明照相
我们来打牌
质数找朋友
尝试亲历的过程,感受探究的快乐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做不到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学号的妙用
与56号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