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公民教育的责任与追求

2014-04-17杨小旭

教育观察 2014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性公民身体

杨小旭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3)

公民是指个体在发展或形成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或家族的素养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公民教育是指为了使一个人发展或形成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或家族的素养并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一、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公民素养,即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柏拉图的《理想国》明确地讲述了成为公民所受到的重重考验,说明成为公民就必须具有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素质和能力的活动即教育。因此,公民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从对象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具体的每个学生,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而公民教育针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乃至全人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作为个体人的私有问题,而公民教育主要解决人作为社会人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公民教育解决个人与他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个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主要是让自己思想顺畅。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强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处理好作为一个人应该解决的内心矛盾与社会性矛盾的问题,让自己在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善。因此,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人的成长,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公民教育的责任与追求

公民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公民。不同的时代对公民素养要求的具体表述不同,但核心价值是相同的,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家或社会层次的公民教育,必须在传统生态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比如,“目前中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国家生态发展意识。公民教育的要求是具有公德心和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当个人的公德心和公民意识薄弱的时候,也就是个人心理出现偏差和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相当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

公民教育强调养活自己及家庭或家族能力的培养,强调公民如何做好一个社会成员,养活自己和家庭成员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思想教育则侧重心理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在发展,都在撰写自己的历史。人是身体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在成为公民的历程中从未缺席。回归生活、回归教育其实就是回归身体本身。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就是身体的延伸,是为了身体更加健全和健康。社会性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基础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即职业能力,包括让身体回到身体, 让人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尤其是在公民教育过程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其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从遮蔽到敞亮,并得到正常发展。

(二)有公民意识的自觉

“培育公民自觉观念之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有利于教育促进人的幸福,这就是公民教育要解决的问题。”[2]我们的时代要有自觉的公民,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同样,公民意识的自觉是时代精神催生的产物,它承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是通过对他人、对外在生活环境实现沟通转化的自觉。公民教育需要确立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公民教育理想,具有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之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总是充满了进取精神。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对他人的敏感、尊重和敬畏,同时善于换位思考,具备丰富的移情体验,并自觉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这种对他人的敬畏就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核。

有公民意识自觉之人是拥有对外在生活环境自觉的人,能够将自身置于生活环境中去考量自我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只有基于对生境的了解我们才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寻找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顺应和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自觉地建构自我与环境的良好关系。

四、公民教育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它们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事先习得的习性、情境因素所修正或改变的意向、单向的实践结构,受“身体—心理—社会”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各因素的共同的支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公民教育必须从理论走向实践。公民教育的责任和追求,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完成。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实践的逻辑主要支配的对象不是思想,而是身体——包括了思想、说话、姿态、动作、行为等完整的身体”[3]。

基于公民自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为学生提供能够与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世界沟通的内容,以及有助于了解和体察自我、他人和外在生境的内容,借助公民自觉的培育实现内在沟通与转化。

五、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自觉

公民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己,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公民教育在整个生活中彰显并伴随人的始终,公民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并在其中彰显公民的素养和行为。因此,以公民自觉的教育教学方式培育公民自觉。基于公民自觉的教育理想,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每一个具有主观精神的人,公民自觉的本体性获得离不开日用生活。教育者欲培育公民自觉,不是偶尔为之的自觉,是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公民自觉,也是贯穿人之一生的公民自觉,是培育公民自觉的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经验和体验的表达。这种体验是一种独特的生存体验,是一种成长体验和发展体验,是在公民自觉培育过程中和公民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欢欣、困惑等种种体验和经验的交融和提升。公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嘈杂的背景声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仅在实践上对人的公民自觉有所作为。我们应自觉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上理解和彰显公民自觉,将公民自觉从一种关于公民的理念,变为一种自觉实践。

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服务,社会共同体的需要体现着个体主体的共同需要,反过来也必然反映到个体主体中,成为个体主体的需要。因此,公民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己,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其结果在人的整个生活中彰显并伴随人的始终。回归生活世界,彰显公民的良好素养和行为,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任务和责任。

[1] 全球最具威胁物种过半已侵入中国[EB/OL].(2013-11-01).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1/01/c_125632447.htm.

[2] 孙振东.教育何以促进人的幸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3]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 李政涛.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1).

猜你喜欢

社会性公民身体
论公民美育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身体力“形”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