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2014-04-16王辉伊春市南岔区审计局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4年20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原则利用

王辉/伊春市南岔区审计局

现代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王辉/伊春市南岔区审计局

生态农业模式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的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生态农业;模式选择;基本原则

虽然世界各国关于生态农业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称为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有的叫生物农业或无公害农业,还有地叫持续农业等,但基本内涵较为一致。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效益的统一,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它逐渐成为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一、现代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合理选择、利用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成功实施生态农业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我省各县(区、市)农业资源多样,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所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各不相同。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利用模式分类并选择最佳模式类型,能使资源利用的方式更节约;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优势,也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黑龙江省现代生态农业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促进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有毒、有害物质达标排放原则,促进资源环境条件综合改善原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的原则,生态农业发展与助农增收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

1.促进生物循环利用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为原则,以低消耗、低徘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限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模式。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农产品深加工,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和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延伸产业链,反复、深度加工,使其增值。

再循环原则的运用具体表现为“白色农业”,而“白色农业”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或减少无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2.促进资源环境条件综合改善原则。自然资源中大多数是可再生资源,资源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如果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自然资源本身可再生的能力或者开发利用不合理,都会导致资源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后果,使农业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因此,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是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应特别重视农业生态经济组分多样性,即种群多样性、产业多样性以及用地构成多样性,以达到系统生产能力最大,系统生态经济更加稳定。

生态农业模式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环境为核心。绿色农业生产环境技术总的指导原则是:

①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已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无新的污染因子;森林覆盖率或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符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不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②水环境质量(区域内各流域水质、生活用水水源水质、生产用水水质)得到改善,分别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推》(GB3838-2002)III级以上、《生活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或《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92)质量要求,将面源污染的影响降低10%以上。③大气环境质量应提高,在现有基础上,大气各污染因子浓度降低10%以上。因此,在选择生态农业的模式上,应立足于环境,努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促进资源环境条件的综合改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我省生态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相关基础设施,采取生物、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空气质量等,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促进资源环境条件改善。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的原则。光、温、水、气、土等自然资源状况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约束很大,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干旱地区就难以发展“水陆循环式”生态农业模式。在严寒地带不易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型模式。在水土严重流失、生态循环恶化的黄土高原地带,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设计以改善生态与生产条件为前提的资源保护型农-林复合生产模式。除依据生态农业建设所遵循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其上述必须考虑的因素外,当地人们的传统生活与生产习惯、基础设施条件、经济与技术水平等在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否则所选择模式的可操作性则受影响。

三、结论

我省不同地区形成的多种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其目标的侧重点各部相同,有的以防治自然灾害、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目标,有的则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合理搭配种养结构,实现农业资源良性循环等为重点目标,也有以开发农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生、重复利用和高效农业为主要目标等等。但是,这些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说都很好地运用了生太学、农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等基本原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共生共荣和能源循环利用的法则,使农业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物质和能量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农业经济、生态、社会等效益的统一。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都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梁树春.对石油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再认识--兼论我国现代化农业模式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3).

[2]聂红艳.广东省生态农业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原则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