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巴洛克风格建筑在哈尔滨的演绎和发展

2014-04-11陆娇娇赵俊学

山西建筑 2014年13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巴洛克哈尔滨

陆娇娇 赵俊学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初探巴洛克风格建筑在哈尔滨的演绎和发展

陆娇娇 赵俊学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研究并分析了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与演变过程,通过论述巴洛克风格的由来,中国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引入等内容,最终论证了哈尔滨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巴洛克风格,建筑,装饰艺术

1 巴洛克风格及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起源

1.1 巴洛克文化的起源

巴洛克是源自于意大利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Baroque)原是指很大而形状不规则怪异的蚌珠,现今“巴洛克”单纯指17世纪欧洲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巴洛克起始于 16世纪末,17世纪风靡整个欧洲,到了18世纪巴洛克艺术仍依稀尚存。巴洛克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不单单指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范畴,同样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范畴。

“巴洛克”一词原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起初用这个词语指代“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艺术家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艺术作品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但如今这个词已经丢失了贬义这层含义。恰巧与之相反,推崇巴洛克的艺术家们,同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十分看重设计和效果的整体协调性,他们主张,巴洛克风格应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并运用于身体和情绪方面。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贯穿17世纪,直至18世纪初期,但单纯的年份绝不能代表一种艺术风格的历程,特别是建筑与装饰艺术。巴洛克风格,上接文艺复兴时期,下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它的发展与壮大正值欧洲文化“除旧布新”的过渡阶段;巴洛克艺术在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突破与成就,涌现了大批艺术家和代表作品,这也奠定了巴洛克艺术在欧洲艺术领域的地位。

1.2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由来和演绎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在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华丽、夸张及雕刻的元素,其意图是为了彰显封建贵族及教会的伟业和实力。所以形成了巴洛克风格刻意展现色彩、光影、雕塑性等的特征。大量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正是其完美的体现,同时也是教会及教皇竭力吸引新教徒,激发教徒信心的最佳途径。从根本上来说,宗教和艺术都是人在意识上的一种幻想。这种共通性,决定了教会通过艺术来宣传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1]。

意大利是巴洛克风格的发源地,大量的巴洛克建筑设计师和优秀作品也汇集在这里,如著名的建筑师波洛米尼、瓜里尼、贝尔尼尼等,这些设计师都是巴洛克风格的推崇者。波洛米尼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的设计(见图1),这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广场整体呈椭圆形,与圣彼得大教堂交相呼应,显得气势磅礴、壮观;广场周围柱体和墙面的设计更彰显华丽、复杂的特点,这些都与传统建筑风格背道而驰。与此同时,法国也涌现出许多优秀设计师,如满萨特、布罗塞等,相比于意大利的建筑手法,法国设计师的作品则显得相对谨慎,建筑线条趋于简单,外墙立面更注重传统的设计法则,摒弃了一些夸张突兀的装饰,闻名世界的凡尔赛宫就是法国巴洛克建筑的典型代表作。西班牙巴洛克风格建筑受到意大利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华丽和复杂的装饰风格,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被赋予了大量的装饰。

相对而言,巴洛克风格建筑在中欧起步较晚,到了18世纪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其设计风格和作品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比较接近。

图1 圣彼得教堂广场

2 巴洛克风格建筑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

巴洛克建筑于17世纪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年代,耶稣会士传教来华,在中国各地兴建起了许多天主教教堂,如广东、上海、武昌、北京、澳门等多个地区;到了清代中叶,由于清政府的打压和约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限制,这致使巴洛克风格建筑在中国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阻碍。到了乾隆年间,各国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巴洛克建筑及装饰开始出现在中国皇家建筑和贵族豪宅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伴随着侵略者的涌入,大量的外国设计理念传播到中国,巴洛克风格开始在中国盛行。就在这个时期,巴洛克建筑风格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堂、皇家庭院,更多的建筑开始融入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元素,大批的巴洛克建筑涌现,如医院、银行、商行等这些公共场所。相对于其他欧洲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折衷性,可以灵活的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上,所以在当时一系列洋式建筑风格中,占据了主流。

20世纪前后,中国许多大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巴洛克建筑,这些巴洛克建筑展现出新的特点:建筑装饰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导,其他多种风格并存,大型商业建筑选用新兴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师更为专业化,由缺乏经验的工匠、建造商转为具有专业素养的建筑师。巴洛克传入中国,正值中国建筑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时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参与了这一转型的全过程。

3 哈尔滨巴洛克风格建筑文化的引入和发展

3.1 哈尔滨巴洛克文化的由来与历史基础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区,历史悠久,近代建筑以其多元化著称。19世纪末,当时的哈尔滨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经济与思想文化都相对落后。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俄国获得满洲里至绥芬河中东铁路修筑权,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迁至哈尔滨,至此开始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的建设[2]。哈尔滨也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大批侵略者和外资相继涌入,经济文化迅速的发展起来。随之哈尔滨逐渐形成近代城市雏形,到了20世纪初期,已有多个国家大量侨民聚集在这里,16个国家分别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这些欧洲移民延续着各自的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在哈尔滨,一时间各式欧式建筑出现在哈尔滨,汇集了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哥特、巴洛克等多种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建筑也以其包容性强的特点受到了当时建筑师们的追捧。

3.2 巴洛克建筑风格在哈尔滨的演变与发展

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建筑可见与欧洲巴洛克装饰风格基本保持一致,大部分建筑在外立面的设计上,采用了大量巴洛克风格特点的曲线造型,外墙运用大量浮雕作为装饰,整体风格丰富奢华。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建筑(见图2)。教育书店,始建于1909年,是国家Ⅰ类保护建筑,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这栋建筑外观造型华丽生动,装饰复杂多变,采用了半圆式穹顶,位于建筑二层处的墙体立面添加了人体雕塑,形态柔和优美,它不仅起到了对墙体及窗体的装饰作用,还对三楼的阳台起到了支撑作用。建筑两侧的窗户都有细致的浮雕作为装饰,科林斯壁柱贯穿三四层,整栋建筑是外观造型与结构功能的完美结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这栋建筑仍绽放其经久不衰的光辉,并且给中央大街创造了无限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相对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建筑师们侧重于考虑哈尔滨的环境特征,人文风貌,将建筑内部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形式相结合,以满足中国人生活习惯。在建筑装饰的设计上为了迎合哈尔滨人的心理需求,摒弃了奢华的造型和极具形体感的浮雕,减少了大量曲线的应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直线和平面。从整个建筑的外观上看,曾被大量运用的柱体和拱形穹顶被换成了符合哈尔滨气候特征的平面屋顶和长方形窗户。位于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就是第二阶段的典型建筑群(如图3所示),我们从这些建筑上很难发现巴洛克风格固有的豪华奢侈的特点和宗教色彩,更多的看到的是中国建筑所蕴含的简洁、优雅的装饰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迈进了第三阶段,由于这个阶段的巴洛克建筑大部分是由中国的建筑师和工匠所设计和建造的,可见巴洛克风格原有的奢华、运用阴影效果、追求戏剧性等装饰手法已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的立面、方形的窗口等这些传统中式建筑的装饰和结构,外墙的建造也由中式的砖制结构代替了巴洛克式的大理石浮雕外墙。这个阶段的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体现,它既保留了一部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手法,还依稀可见中国传统建筑所蕴含的刚柔并济。它既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材料运用,又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思想和内涵融入其中。它的产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国建筑在前进过程中的摸索与创新。

图2 教育书店

图3 靖宇街巴洛克建筑群

3.3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的现状和社会价值

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依然可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踪迹,例如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等大型城市。哈尔滨也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并且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相对于其他城市,哈尔滨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遗存数量大,相对比较集中,被人们熟知的欧式建筑群“中央大街”就完好的保存着多座带有巴洛克风格装饰的建筑;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也位于哈尔滨道外区,沿街而立的中式“巴洛克”风格立面背后,保留了257个中国传统院落[3],这里如同艺术的殿堂、建筑的博物馆,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往来于这里参观以及游览。哈尔滨市建委等有关部门也将这些巴洛克建筑设立为保护建筑,尽可能的保存它们原有的风貌,使其发挥最大的美学和社会价值。

4 结语

纵观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巴洛克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是深远的且无法估量的,时至今日我们甚至可以发现许多哈尔滨的现代建筑仍然延续了巴洛克装饰风格,以此来增添这座文化名城的风韵,哈尔滨也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文化展现着它无限的魅力。当然对巴洛克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是更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完整的保护巴洛克建筑以及周边环境,充分的利用其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1]张 钰.巴洛克时期的时代特色及对其艺术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6(1):10-12.

[2]杨丽娜.哈尔滨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点[J].教育艺术,2009(9):57-58.

[3]单琳琳,张 悦.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外装饰特征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3(5):75-76.

Discuss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roque style architecture in Harbin

LU Jiao-jiao ZHAO Jun-xu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This paper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Baroque style architecture in Harbin,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Baroque style,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Baroque style and other contents,fina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arbin Baroque style architecture.

Baroque style,architecture,decorative art

TU-86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13.007

1009-6825(2014)13-0007-02

2014-02-19

陆娇娇(1989-),女,在读硕士; 赵俊学(1969-),男,副教授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巴洛克哈尔滨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没规矩”的巴洛克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