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球军闻

2014-04-10

兵器 2014年2期

俄罗斯国防年终盘点

2013年,俄武装力量的采购金额比去年增加60%,但其中国防部有约10%采购额未完成。俄军共接收约60架飞机/直升机、15架无人机和一套“伊斯坎德尔-M”导弹。全年俄军共举行约3000次演练,其中多军种联合演习约400次,包括最大规模的“西方-2013”演习。2013年俄以134亿美元的常规武器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并以20.29%的全球市场份额创2005年以来最高。2014年俄将采购超过40枚洲际弹道导弹、210架飞机和250辆装甲车辆,并有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到2020年俄将耗资6500亿美元用于军事装备采购,并逐步从募兵制向职业化部队转型。截止2013年底,俄一共发射10颗军用卫星,但2014年只计划了6颗。目前俄在轨的120多颗卫星中约80颗为军用或军民两用。

欧洲军力发展缺少压力

对欧洲而言,虽然军力和武器装备发展明显慢于美国已引起美国不满,并影响到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能力,但由于缺少威胁和金融危机的冲击,欧洲对防务投入的动力仍持续减弱。据欧洲防务局(EDA)对26个成员国的统计,2012年各成员国防务开支总计1896亿欧元,比2011年下降0.6%。防务开支占各国GDP总额和政府预算总额的比例分别以1.5%和3.04%创2006年以来最低值。在防务总开支中,虽然装备采购费增加17%,接近2010年的最高水平,但研发经费却大降38%,仅占总开支的2.5%,只有2006年的一半。同时,欧洲国家间联合装备采购费用虽有增加,但联合研究经费却明显减少。因此,欧洲军力发展的后劲还将进一步减弱,在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领域将逐步失去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

韩国军工企业受罚

韩国国防采购计划局(DAPA)近日称,因为被指控伪造部件认证文件,34家本国国防企业面临司法起诉和禁止参加未来投标的处罚。最近,由DAPA的质量控制机构,国防技术与质量局(DTaQ)组织了一次军用装备零部件检查,涉及韩国国防承包商在近三年内制造和交付的超过130000种零部件,结果发现不少伪造书面质量保证报告或认证的现象。今后,国防技术与质量局将对国防承包商提交的质量保证认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这次检查是韩国最近更加强调国防采购和相关机制透明度的最新举措。这些行动的更大背景是,面对朝鲜不稳定形势,韩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大力改善军事和国防工业系统效率,保证战备需要,否则难免再次出现韩军指挥效能和武器装备在关键时刻出问题的情况。

俄进一步加强集中式国防科研体制

继将航空、造船、战术导弹等工业能力集中到一家中央企业后,俄罗斯继续在国防科研领域推进中央垄断企业的建设。2013年12月初,俄政府决定由工贸部牵头,成立政府主导的茹科夫斯基国家研究中心。第一阶段将把原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气和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巴拉诺夫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院、恰布雷金西伯利亚航空研究院和航空系统科学试验场等联邦国有机构并入其中,由政府行使人事任免、监事、国有资产管理和业务指导权,建立强大的航空科研实体。针对无人机领域的巨大差距和活跃的研发活动,继2012年在国防部内成立跨部门的无人机项目管理机构后,最近俄政府又酝酿建立一个国家级机构,统管无人机研发和生产。

越南扩大国防合作

虽然正与俄罗斯联手,以“布拉莫斯”导弹为基础,开发类似俄Kh-35“天王星”的反舰巡航导弹,但由于进展缓慢,越南2013年12月初正式提出希望直接采购“布拉莫斯”导弹。目前两国已就此展开非正式谈判,但印度能否近期提供该导弹尚未明确。两国的防务合作还涉及印度为越南提供潜艇艇员和苏-30战斗机飞行员训练。同时,在近期的第四次越南-法国国防合作联合委员会上,两国也决定加强国防工业合作,增进军事交流和推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该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法国已向越南提供直升机、运输机等军事装备,目前越南的兴趣日益转向通过军贸采购发展本国国防工业,即要求法国在越南本土生产武器。

印尼倾向购买“基洛”级

2013年12月6日,印尼国防部长宣布,在派遣海军代表团赴俄对“基洛”级潜艇进行评估后,将做出是否购买的最终决定,目前的选项包括购买新艇或经过翻新的二手艇。购买的具体数量没有透露,但先前有官员建议需要至少6艘,才能为该国专属经济区提供充足保护。印尼现有两艘1981年服役的德制209型1300级潜艇都已陈旧,一艘刚完成大修,另一艘即将大修。早在2009年9月印尼就从德国209型、韩国“张保皋”级、俄“基洛”级和法国“鲉鱼”级中将采购两艘潜艇的目标锁定在俄、韩两国,但所需的约7亿美元资金遭遇困难,当时就只能用国防预算解决15%的潜艇预付金,其余需俄罗斯银行贷款。此次评估的焦点估计也是价格能否负担以及融资安排。

X-47B舰上起飞遇挫

2013年11月9日在“西奥多·罗斯福”号航母上开始的最后一轮X-47B验证机海上试飞喜忧参半。这架X-47B在11月10日的试飞还邀请了记者观看,然而当天的第一个架次,利用戴在前臂上的CDU(控制显示装置),地勤人员引导X-47B滑行到弹射器后方,但无人机低功率开车后,就不再接受CDU的指令。美国海军无人航空与攻击武器项目主管马特·温特准将告诉记者们:“现在给你们展示的就是测试与评估过程中的难堪之处,我们今天学到了不少东西”。在第二次尝试中,X-47B成功弹射离舰。在F/A-18跟踪下,盘旋一周后接近母舰,但甲板上的着陆信号官没有允许它继续接近。这轮试验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X-47B在比7月的上一轮试验更紧张情况下的导航和机上系统性能数据。

印度核潜艇将有更强型号

自2013年8月10日启动核反应堆以来,印度海军首艘自主研发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歼敌者”号正在东海岸维沙卡帕特南港口进行分级加载试验和应急演练,并已成功完成港口验收试验,从2013年12月起将开始海试,预计2015年服役。排水量6000吨的“歼敌者”号是印度计划建造的5艘核潜艇的首艇,但借助功率85兆瓦的核反应堆,该艇航速只有44千米/小时。为它配备的12枚K-15潜射弹道导弹射程也只有约700千米,而且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过据说印度海军正与私营企业合作,在同一造船厂至少建造3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10~12年内服役。这些潜艇很可能将装备印度正在自主研发的K-4潜射弹道导弹,后者的射程将增加到3400千米,从而初步具有实际战略价值。endprint

“火力侦察兵”无人机完成舰载试验

2013年12月完成濒海战斗舰舰载试验的MQ-8B“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将成为该级舰的标准配置。同时完成试验的还有UCARS(无人机通用自动捕获)系统,它能引导几千米外的无人机自动着舰。目前美国海军已装备27架MQ-8B在护卫舰和驱逐舰上试验,每舰配备一或两架。MQ-8B最大时速2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8小时,90千克的最大有效载荷包括携带专为无人机开发的“格里芬”轻型导弹和11.4千克的70毫米火箭弹。为携带每枚重48.2千克的“地狱火”导弹等更重的武器,美国海军还开发了MQ-8C,目前有8架正在试验。它还可能携带重32千克的RDR-1700合成孔径海上监视雷达,最大探测范围80千米,除同时追踪20个水面或空中目标外,也能对陆地地形测绘或进行气象探测。

乌有意中国使用航母训练设施

位于乌克兰新费德洛夫卡的NITKA航母训练基地一直租给俄海军航空兵训练“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飞行员。尤先科担任乌总统期间曾因俄格战争暂停,2012年的年租金是70万美元,但现在俄不愿接受更高的价格(俄一直也准备在国内自建同类设施),因而有人向乌议会提出法案,建议将该设施转租给中国海军航空兵。如果与中国未达成协议,租给印度则是备选方案之一。虽然该设施更接近中国的需要,但该基地一位海军航空专家认为:中国已仿制了苏-33,在航母上实现了起降,这种训练设施对他们没有多大需求了。不过中国对该基地的人员和经验还是很有兴趣,因为中国在发展航母道路上得到的国际伙伴援助很少,这增加了技术风险和形成战斗力的时间。

北约脱身阿富汗后将加强训练

随着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临近,北约得以大大加强其训练活动。北约内部的协同作战能力正达到一个高水平,在阿富汗十余年战事中得到明显加强的盟国间协同作战能力,正是北约想继续保持的优势之一。为此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表示,随后几年将组织更大规模的联合演习。2013年11月,北约刚刚在波兰和拉脱维亚举行了“稳定爵士2013”演习,各成员国共派出超过6000名军人参加,目的是验证2014年度北约快速反应部队(NRF)的作战能力。这次演习不光是北约近年最大规模的演习,也是7年来首次实弹演习。2015年北约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举行“三叉戟接头”演习,将有4万人参加。随着美国在欧洲军事存在的减少,美国也有意加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

美国研制可降解电子元件

对技术领先的军队来说,电子设备难免落入敌手,因而这些设备越先进,带来的损失也越大。对正迅速发展的一次性分布式大范围监视传感器,更是注定要被对方获得一部分。为避免相关技术被仿制和反制,美国2013年11月,美军DARPA与霍尼韦尔公司签订250万美元的合同,研究“可预设消解的电子资源”(VAPR)。这种瞬变电子元件只有有限寿命,完成使命后收到己方远程发出的指令信号,或在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时就会自动分解,消失在周围环境中。除了用于大范围分布式传感器网络,还能用于制造能被身体吸收的健康监护和治疗电子装置。目前该公司正在研究此类电子元件的设计方法、材料、制造和集成工艺等问题。

中国超级大炮的用途

2010年9月到2011年12月间的卫星照片显示,包头西北某装甲与火炮试验场出现了两座分别长达24和34米的大口径试验火炮,直到2013年7月仍在原位。中国70年代的640反弹道导弹工程中就试验过“先锋”超级大炮,可能是现在照片中较小的一门,1980年下马后留作实验用途。90年代中国建造了类似伊拉克巴比伦超级大炮的试验台,理论上可以超远程炮击或打击轨道上的卫星。不过由于中国多年发展弹道导弹,不大可能用火炮完成超远程打击或反卫的任务。由于现场没看到外部电源和环境防护设施,该装置也不象是电磁炮原型。另一种可能是中国只是重新利用旧设施测试弹丸。2011年照片显示在34米炮前方西北侧有一堆似乎用过的靶标,表明进行过某种高速弹丸的侵彻试验。

印导弹采购新波折

2013年11月,印国防部推迟了总价值23亿美元的两种以色列导弹的采购。2009年初,印度原定购买1914具反坦克导弹发射筒、37860枚导弹和107个模拟器,装备359个步兵营。2010~2011年,以拉斐尔公司的增程型“长钉”反坦克导弹是唯一进入用户测试的产品,但印度军购制度禁止单一竞争者,因而2013年4月就曾推迟“长钉”的采购。不过印度国防研发组织开发国产系统的努力,以及获得美国“标枪”导弹技术转让也一直没有突破。同时推迟的262枚拉斐尔-IAI合作的“巴拉克1”点防御导弹的采购则是暂时的,只是等待国防部取消2006年因被控贿赂印军高层而对这两家公司实施的制裁,因为中央调查局未能发现违法的证据,而预定装备该导弹的12艘舰艇正急需补充。

伊朗中程地空导弹扎堆

2011年4月伊朗媒体首次披露“萨亚德-2”时称它为“萨亚德”(仿制的中国HQ-2)的改进型,但2013年8月伊朗军方又称“萨亚德-2”已用于S-200系统,而且只是通过修改S-200的结构和控制界面,将“萨亚德-2”作为一种补充弹种,增强中高度能力。直到在2013年11月9日首次亮相,外界才发现“萨亚德-2”采用了伊朗70年代从美国购买的RIM-66(SM-1)舰载防空导弹弹体,从类似“爱国者”的独立发射箱发射,由配套的“塔拉什”系统探测和捕获目标。据称这种组合已成功测试,即将投产。SM-1射程40千米,“萨亚德-2”可能更远。2012年9月伊朗还推出了射程50千米、与俄“山毛榉”类似的Raad,加上射程40千米、仿制MIM-23“霍克”的Mersad,伊朗的中程地空导弹似乎太多了。

“食茶隼”首次参战

2013年11月4日,南非空军的“食茶隼”攻击直升机成功地攻击了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的M23叛乱武装。它在80年代曾名噪一时,但由于形势变化,拖至1990年才首飞,2011年才在南非空军少量服役。这是该机型首次参战,当天它奉联合国民主刚果稳定任务(MONUSCO)之命共飞行5个架次,支援刚果军方的一次攻势。行动中该机型向对方阵地发射了70毫米火箭弹,摧毁了至少一挺14.5毫米高射机枪,成为次日叛乱武装败退并投降的主要原因。与MONUSCO原来部署的米-25攻击直升机比,“食茶隼”有更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这使它可以从云中接近目标,然后突然下降发起攻击。南非空军还为MONUSCO的强行干预旅提供了“羚羊”(仿制法国SA330“美洲豹”)直升机,用于攻击刚果民兵。endprint

日土合造坦克发动机

日本和土耳其正考虑为土陆军的主战坦克合作开发发动机,这是日本政府自2011年放松武器出口三原则以来推动联合武器开发的另一迹象。如果顺利,土耳其将成为日本在美、英之外第一个开展国防工业合作的国家。坦克发动机开发的合作项目只是讨论中的多种合作之一,但尚未决定细节。预计监督国防装备采购的土耳其政府委员会可望2014年中期正式批准这一项目。日本媒体报道该项目包括由三菱重工与土耳其TUSAS发动机工业公司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三菱重工是日本陆上自卫队10式主战坦克的动力系统制造商。土耳其的“阿尔泰”坦克是在韩国现代Rotem帮助下开发的,安装德国MTU公司的欧洲动力总成。日本已经与英国达成联合开发军用装备的协议,正与法国和澳大利亚谈判。

巴西装备新火箭炮

2013年11月底,巴西陆军接收了首批5辆“阿斯特罗斯”Mk6多管火箭炮系统的AV-LMU通用发射车,计划2014年2月装备。这种火箭炮是“阿斯特罗斯”2020计划的内容,该计划还包括研制AV-TM 300战术巡航导弹和AV-SS-40G制导火箭弹,将提供300千米内的远程精确火力支援。“阿斯特罗斯”2020计划完成后,将代替“阿斯特罗斯”II Mk 3多管火箭炮。一个完整的“阿斯特罗斯”Mk6多管火箭炮连装备包括:6辆AV-LMU发射车、6辆AV-RMD弹药补给车、1辆AV-VCC营级指挥车(指挥3个炮兵连)、1辆AV-MET移动气象站、1辆AV-UCF火控雷达车、1个AV-OFVE移动工作站。这些装备都安装在泰托拉T-815系列6×6和4×4卡车底盘上,配有装甲驾驶舱、12.7毫米武器站、数字化通信/导航和作战管理系统。

俄向韩国兜售五代机

由于印度决定减少从俄罗斯订购T-50的数量,俄不得不为该机型寻找新的市场。在2013年10月底的首尔航空航天与防务展上,韩国政府和国防工业官员证实,F-15缺少F-35和T-50这种第五代战斗机的隐身能力,这是韩国空军决定不为其FX-III战斗机计划购买最初选定的F-15“寂静鹰”的关键原因。早在2011年,俄罗斯军火出口公司就首次向韩国推荐过T-50,这次卷土重来是因为看到韩国空军存在双管齐下采购的可能性,这对他们将是一个机会。这意味着韩国空军可能采购一定数量在产机型,如F-15,稍后再采购一种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当然也必须是经过检验的现役机型。不过在外界看来,这也完全可能是韩国为增强从美国购买F-35价格谈判地位的商业手段。

空中加油可望模拟训练

2013年10月30日,诺-格公司牵头、CAE公司、CymSTAR公司和L-3公司参加的团队利用“分布式任务操作”(DMO)网络,将分别位于德州、佛罗里达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C-17运输机飞行模拟器、KC-135加油机飞行模拟器和“加油杆操作员武器系统训练台”模拟器联网,首次演示了高保真虚拟空中加油训练。这一技术将使美国空军空中机动司令部能够组织不同地点的人员,无需起飞就能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包括最后15米的关键阶段。这不光能充分利用现有作战装备,加强战备,也能为空军显著节省成本。开发这样的网络,涉及到超过70个模拟器虚拟设计标准,包括共同的图景生成、无线电通讯和战术空中导航界面,更重要的是网络集成能力。

F-35突出软件优势

目前,美国国内对F-35战斗机项目的批评集中在项目延迟和高成本。随着该项目成本不断超支后逐步得到控制,外界又批评其因为压低成本而性能不够先进,比如瞬时盘旋角速度只与当前战机相当甚至略低。对此,美国空军F-35项目主管强调:该机型最重要的优势将在软件上。为F-35战机本身编写的软件系统代码超过850万行,相关系统还有1100~1200万行。这使它能将来自多种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起来,以简洁、清晰而全面的图景为飞行员提供360度态势把握,包括所有威胁和友军。这种能力还能与友机共享。目前美军计划用于海军陆战队的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2015年7月初步形成战斗力,用于空军的F-35A常规起降型和海军的F-35C水平起降舰载型分别于2016年中期和2018年底服役。

英国空军更新电子侦察机

2013年11月12日,英国空军采购的头3架RC-135W“铆钉”电子侦察机的首架飞抵瓦丁顿空军基地。此前它刚在改装商L-3通讯公司位于得州的工厂完成了试飞。由英空军第51中队完成验收后,它将于2014年底服役。到2011年1月,该中队的机组已在美国空军第55侦察联队的同型机上完成32000小时以上训练。这3架“铆钉”总价值10.8亿美元,首架的交付时间从原定的2014年4月提前,后两架将于2015和2017年交付,2017年中全部形成战斗力。2011年6月最后两架“猎迷”R.1退役后,英军暂时失去机载电子侦察能力。可载28人的“铆钉”侦察能力是“猎迷”2001年水平的10倍,经全面改装,其电子系统可用到2035年,机体可用到2044年。加上美军也有17架,后勤保障更便宜。

J-31疑似有攻击型

通过网上出现的一张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理查德·小费席尔在简氏防务周刊上猜测,沈飞可能正为J-31战斗机考虑更大的攻击型。虽然他无法确认这些图像出自601所等设计单位,但认为J-31本来就是企业而不是军方投资的项目,沈飞开发更多改型增强吸引力是自然而然的。这种加长的J-31类似美国空军在F-22基础上发展FB-22的方案,它的机翼明显加大,增大了载油量,但机身并未明显加宽,未显示有内部弹舱,只显示可在中线下挂一枚YJ-12超音速反舰导弹。一张与J-15比较的表格显示它并不比J-15大多少,暗示也能装上“辽宁”号。这一更重的型号若要采用短距起飞/拦阻着舰,可能需要比J-31上的RD-93更强的发动机。俄已开发出推力更大的RD-33MK,中国WS-13的增大推力型也在开发中。endprint

航空材料酝酿革命

传统的航空材料研究主要考虑材料结构物理性能的均匀性,但材料内部的变化是不均匀而且不可预测的。现在,新技术能够从纳米级的晶粒尺度上了解材料性能,分析缺陷产生过程,从而优化材料设计,完善加工工艺,获得更适应使用条件的材料结构特性,延长航空部件寿命,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燃油效率。该技术的前提之一利用高能同步加速器的X射线,三维、实时、无损地量化描述材料的微观结构。另外,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开展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GI)正在探索利用计算材料学等数字化技术,以及先进的物理理论、计算机模型、庞大的材料性能数据库和新型实验技术,设计全新的材料。这将使新材料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由传统试错法的约20年减少一半。

澳担当太空监视前沿

美军从2002年就开始研制的太空监视望远镜(SST)已完成多次验证,在新墨西哥州完成作战试验与鉴定后,将部署到澳大利亚西部的哈罗德·E·霍尔特海军通信基地,预计2016年开始运行。该望远镜不光体积更小、更敏捷,还比当前最先进系统敏感10倍,特别善于探测、跟踪和识别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小型物体,一次观测即可发现1万个垒球大小的物体。根据两国协议,该望远镜归美国空军所有,澳负责建造基础设施并操作,两国分担运行和维护成本。2014年美国空军还将把现部署在中美洲安提瓜岛的C波段机械跟踪雷达也迁至霍尔特基地,2016年投入运行。该雷达尽管一天最多只能跟踪200个目标,但擅长精确观测卫星和描述其特征。雷达仍由美国拥有并与澳共同操纵。

同步轨道侦察卫星见雏形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2010年3月启动的MOIRE(薄膜光学成像器实时应用)计划最近用地面原型机拍摄出首张图像,证实了技术可行性,2014年将进行小型系统的在轨试验。该计划利用薄金属框将聚合物薄膜展开成半径约6米的圆形镜面,重量只有相同分辨率玻璃透镜的1/7,并大大了降低成本。这种结构可折叠装入现有运载火箭,入轨后展开,最大直径可达20米。巨大的孔径提供强大的成像能力,使它可以部署在一次可观测约40%地球表面的地球同步轨道,并能以1米的分辨率集中观测100平方千米区域,以最低每秒1帧的速度提供视频图像,实时跟踪导弹、部队和舰艇等目标的动向。该项目的技术关键是将薄膜效率从30%提高到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