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广东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基于对肇庆学院的分析

2014-04-1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肇庆广东校园文化

汪 炜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试论广东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基于对肇庆学院的分析

汪 炜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文化使命和精神气质,广东高校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上逐渐凸显了开放性、地域性、科学性等特点。肇庆学院作为广东省的一所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造大学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但这些措施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不足,肇庆学院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特色学科建设、助力文化产业建设和加强与教育NGO合作上仍需做出进一步努力。

广东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肇庆学院

胡锦涛于2011年在庆祝清华百年庆典的讲话中,将文化传承创新列为大学的基本任务,同时强调了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对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的新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在这里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文化传承创新。“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即为文化传承;“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则是思想创新。广东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大潮和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中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在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作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肇庆地方高校肇庆学院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上的举措和深入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

一、广东高校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特点

广东高校长期受岭南文化熏陶,岭南文化的经世致用与求异革新思想在广东高校校园文化中亦有体现。广东高校承认多样性的同时包容差异性,并允许和鼓励个性的存在和张扬。在学术氛围上,体现出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局面,为学术的自由与发展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因此,广东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存在开放性、地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一)开放性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曾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主张, “兼容并包”道出了大学文化的本质——开放与交往。现在“协同创新计划”以其开放性成为广东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课题。暨南大学舆情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就联合了高校、政府、全媒体、企业参与,以其开放性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机创新。中山大学培育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持续发展协调创新中心”和“港澳发展协调创新中心”将目光投向全国、海外地区,有效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二)地域性

广东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海外华人华侨众多,比如暨南大学每年组织的“中国文化之旅夏令营” 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以文化传承为引领,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底蕴,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成为沟通所在国与祖籍国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岭南文化的三大分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所浸润的区域都有地方高校所在,他们在研究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坐落于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有潮学研究院,地处客家梅州的嘉应学院有客家研究院,肇庆学院作为广府文化发祥地——肇庆的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以其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成为研究广府文化的重地。

(三)科学性

广东高校的成长历史、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不同,因此各自的文化传承创新重点不同,但一条基本的主线就是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尊重文化的科学发展模式。如汕头大学建立起侨批的科学数据文本,《侨批元数据著录规则》对数字化侨批的标引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参与共建的在线侨批文物馆为建设侨批数据奠定基础,成为研究潮汕侨批的重要学术库。

无论地处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还是散布于粤东西北的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凸显了开放性、地域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有着浓厚的岭南文化韵味。这些特点在肇庆学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上亦有体现。

二、肇庆学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的实践

肇庆学院作为广东省地方高校,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或有意或无意地发展着文化传承创新,结合 “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和“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的目标定位,肇庆学院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了自己的路径。

(一)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思想文化创新能力

2011年肇庆学院成立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以推进“科研强校”战略、实现“学术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用先进文化教育高校学生为目的。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上有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每两年一届的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大批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佛学研究中心、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对外文化交流上有中西文化交流与利玛窦研究中心(每四年一届的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成为肇庆市乃至广东省的学术盛会),核心价值体系上有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现实关怀上有西江文化创意中心、肇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培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上有广东青工教育研究院。这些众多学术机构的集合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的汇聚,更重要的是诸多学科之间实现互通有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寻找交叉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二)通过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基础

肇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一直以来都高举教师教育旗帜,着力培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生,努力为肇庆市基础教育发展作出贡献。肇庆市山区县怀集面临着创建教育强县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试验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地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既能统筹置换怀集县自身师资集中时间脱岗深造,还将吸纳肇庆学院的优秀学生带来的新鲜血液,能够进一步改善怀集县师资紧缺状况,提升怀集县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怀集县创建教育强县的步伐,提升怀集县基础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试验区的创立还在当地弘扬了富有办学特色与时代气息的肇庆学院大学精神,让校园先进文化传播到社会,引领当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潮流。

(三)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肇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秉持着科学与人文精神协同追求原则,秉持着传统性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取向,坚持着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充分运用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打造校园文化的亮点——书院制和砚园,在行动中发展并践行着肇庆学院“厚德 明智 博学 力行”的校训和“团结 奋进 求实 创新”的肇庆学院人精神。

肇庆学院四大书院各有特色:厚德书院注重师范特色,明智书院注重理工特色,博学书院注重综合素质养成,力行书院注重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书院文理渗透、专业融合、物理空间男女分层混住,这一模式为同学们打造了有一个人际互动的平台,扩大了他们交流的空间。肇庆学院的书院吸收中国古代书院的“居学”传统,借鉴西方大学的书院管理模式,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作为书院制建设的精神内核,从而使得书院在实践中深挖理论,在传统中窥见新意。

肇庆学院校园环境文化设计关乎砚的概念,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文房四宝有“笔墨纸砚”,肇庆学院砚园的打造就围绕“笔墨纸砚”四个要素展开:文笔峰、翰墨池、国砚广场和杏坛春风砚。砚园的打造正好与肇庆市“砚都”的构想不谋而合,成为肇庆市的一大特色,这也体现了肇庆学院校园艺术景点设计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更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设计理念的阐释。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的卓越在于文化的卓越。肇庆学院通过建设书院制和打造砚园,必将本校独有的传统和精神气质在师生身上打下烙印,并渗透到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凝练成本校的核心价值观,激励师生为建设底蕴深厚、特色鲜明、魅力四射、充满活力的文化校园而奋斗。

三、推动肇庆学院文化传承创新深入发展

(一)校园文化要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校园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承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应取得新突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明白“上大学”与“读大学”之间的差别:“上大学”就是借贵校一方风水宝地,学我的专业知识,拿我的毕业证书,以便日后游走江湖,大显身手。“读大学”显得要复杂得多,不仅是在大学里念书,还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精神,仔细地阅读、欣赏、品味、质疑。“读大学”认定大学并非一尘不染,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是个有呼吸、有血肉、有生命的组织形式[1]。学生在学校不仅是“读书”,还是“读大学”,“大学”本身参与到知识生产及传播的全过程,其间的是非曲直,它都必须承担责任。这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涵,更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如果不亲身参与,在文化传承创新上终将难有作为。

(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需要在特色学科建设上取得比较理想的学术成果

首先,优质、特色的学术期刊不失为一个提高知名度和学校科研质量的重要途径。比如安阳师范学院所在地河南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殷墟”所在地和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师范学院就利用这种优势成立“殷商文化研究所”,公开出版《殷商学刊》成为人文社科类学报中的核心期刊。广东省地方高校鲜有优质学术期刊,肇庆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在此方面可重点努力,组建一流编辑和学术顾问团队,争取以期刊提高西江历史文化研究水平和知名度。

其次,肇庆学院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出创新校本课程,定期向师生开展地域文化理论讲座,讲授如六祖文化讲座、龙母文化讲座、砚文化讲座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延续。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传承创新推向新的制高点

肇庆市在实施文化强市的过程中,确定了把文化产业培植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作为肇庆市唯一的一所公办本科院校,肇庆学院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应该有所担当。尽管肇庆学院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创产业专业,但是相关专业仍然不少,比如美术教育、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软件工程(物联网)等,设于肇庆学院的中巴软件园正在成为肇庆文创产业“文化+科技”的代表性平台。

(四)加强与教育NGO的合作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非政府组织被认为是教育补偿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的教育补偿方式有多种形式:组织慈善捐款、设立贫困助学金、提供志愿服务[2]。比如美丽中国(原中国教育行动 Teach for China)致力于通过培养和投入顶尖人才力量,通过短期和长期影响力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肇庆学院(怀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目的之一是向山区县怀集进行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在这种层面上可以与美丽中国进行合作,并向美丽中国学习美国教育的理念,比如批判性思维、学习内驱力等。又如乐施会(Oxfam)以“助人自助,对抗贫穷”为宗旨和目标,2005年成立香港乐施会中国部,它的重点工作地区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乐施会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贡献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建议将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将地方乡土课程的开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课程评价体系,从制度条件上保障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实施;推动贫困少数民族山区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农(牧)教结合的乡村教育模式,因地制宜推行多元文化的素质教育[3]。肇庆有少数民族乡,现阶段还面临着水上疍民子女上岸接受教育的难题,民族文化和疍民文化都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重任,肇庆学院可以与乐施会进行合作,在教育扶贫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四、结语

广东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凸显了开放性、地域性、科学性等特点,作为广东的一所高校,肇庆学院通过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思想文化的创新能力;通过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基础;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凝练大学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仍存在宏观和微观上不足,因此,肇庆学院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主要包括从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加强内涵建设、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特色成果、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主动权、在与教育NGO合作中取得新突破。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6-127.

[2]卢永平.非政府组织:教育补偿的重要力量[J].中小学管理,2010,(6):48.

[3]乐施会.http://www.oxfam.org.cn/download.php?cid=18&id=61,2013-10-21.

(责任编辑:孙建华)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Zhaoqing University

WANG Wei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culture mandate and spiritual temperament.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en gradually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localization and scientificity.Zhaoqing University is a loc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has made great efforts i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region's outstanding culture,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of the university.However,these measures also has a lot of defects in macro and micro aspects.Zhaoqing University should makes further efforts on cultur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specialty disciplines,helping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operating with NGO.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Zhaoqing University

2014-03-10

汪炜(1989-),男,安徽池州人,院长办公室科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G122

A

1671-4385(2014)02-0107-04

猜你喜欢

肇庆广东校园文化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广东舆情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