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探析

2014-04-10高京平吴亚超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文化

高京平,吴亚超,邢 飞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文化建设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探析

高京平,吴亚超,邢 飞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学者竞相讨论的一个文化焦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海外新儒派辩证观点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冲突性。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不断现代化,努力推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传统文化;现代化;统一;冲突;路径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广阔的沃土中,勤劳的中华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抒写了光明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专制的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它在整体构架上与当今现代化所要求的科学和民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不仅有值得借鉴吸收的一面,更有消极阻碍的一面,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几种观点的评析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逐步展开和深化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延伸。学界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举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文化复古主义的观点

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把传统文化放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最高因素地位,这是一种盲目追捧和崇拜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主义倾向。例如,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中引用了国外 “西方文化已经破产,还要等到中国文化来救我们,你们何必又到欧洲来找药方呢”[1]。文化复古主义夸大传统文化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把传统文化提升到唯我独尊的地位,它所激起的并不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而是民族的狭隘心和虚荣心,而且很有可能使中国文化再度陷入自我封闭的危险境地,脱离世界文化的大潮。

(二)文化虚无主义的观点

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这一思想的始作俑者首推胡适。胡适认为中国文化“百事不如人”,并且无比悲观地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2]文化虚无主义片面夸大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根本无视其优秀成分,此后果只能是使中华民族失去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必然导致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面美化和盲目崇拜,最后走向崇洋媚外,对现代化建设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三)海外新儒派的观点

海外新儒学派通过对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认为:“儒学特别是儒家理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不可忽视的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3]所以,新儒派相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同样也能促进中国本土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于文化复古主义,他们在坚信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的同时,承认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此观点已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了给中国现代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比较前两种观点,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现代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今天的传统是历史上的现代,今天的现代也将成为明日之传统,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两者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传统文化是在保存先人成就的基础上,使后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因此,如果离开传统文化现代人一定不会比古人更高明。而“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等等在内的总体概念”,[4]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也包含其中。所以,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性

韦伯说过:“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基石与起点,是现代化进行的独立的动因”[5]现代化建设是中华儿女在我国这块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进行的,因此,现代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传统文化。任何民族在今天所拥有的文化,无论优劣,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种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1.政治主张的统一性

传统文化的政治主张,总体上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些东西,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具积极意义。孟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一脉相承的,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在当时看来,它是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在当代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指导和鼓舞作用。传统文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主张,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等政治主张对现代化建设都极具借鉴意义。

2.经济思想的统一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经济方面的思想。比如,在发展生产方面,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 在经营管理方面,贾谊认为:“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反对浪费,增加粮食储量,才能国富民强,才可以战无不胜,从而安天下。这种思想在当代对经济发展仍有促进作用,粮食积贮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大事。

3.哲学思想的统一性

古代哲学思想中很多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当代仍具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例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要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为人类造福,提倡人们不断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这种观点,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事物,从而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新生事物必然要取代腐朽事物,这都启发人们去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道德修养的统一性

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方面的精神财富,能够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要求人们自强不息,品德高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倡议人们意志坚定,志于修德。此外,诸如公忠、正义、勇毅、勤俭等道德规范既可用以调整封建时代的人伦关系,也可用以调整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代的一般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我国的传统文化建立在封建专制的土壤上,在没有法制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传播,政治依托是专制统治,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走向以科学和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的过程中,会受到挑战和冲击。

1.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在古代“通过血缘和亲缘,人们结成政治上、经济上相互依赖,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亲属集团,形成宗法社会的基础。”[6]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人生活的和谐靠人情来维护。当今法制社会视野下,要求法制实施的公平和法制体系的健全,因此,传统的宗法血缘思想会阻碍其建构,血缘亲情、家庭人伦关系以及乡土情谊为根基的人际关系等观念,对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大幅度迈进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与现代化的冲突

由于小农经济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富足安康,极力发展农业生产,工商业、手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经济成分都被排斥”[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国门大开,对工商业等产业的需求和要求更大,这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而且,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是有限的,小农经济下的“小富即安”、“自给自足”与当代商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3.固步自封的传统意识与现代化的冲突

因为经济基础和地缘因素的关系,中国人几千年来很少能接纳别的种群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安于现状和固步自封的意识,封建统治者自视为“天朝上国”,对外族文化不屑一顾,把自己的文化奉为经典,这种僵化自满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阻碍现代化建设,不利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把人紧紧地束缚在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之上”[8],把人们的思想牢牢地禁锢在封建体制下,人们没有自由,更不平等。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是通过在法律、法规对经济、生活、生产等各方面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地规范和约束,从而使社会更加的有序、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由诸民族共同创造并沿袭至今的一切的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其内容极其丰富,它既包括注重伦理道德,倡导和谐统一等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精华,又包括固步自封,专制主义体制、宗法式的社会结构等弊端,这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既有促进又有阻碍。因此,为了使两者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使它们协调发展。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径

传统文化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展现出来的,只有通过现代的解读才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而现代化只有借助传统文化才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失去传统文化的支撑,现代化就丧失了其内在基础。因此,离开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死文化,而离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只不过是丢失了文化之根的现代化,因此必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进程

传统文化会致使社会退步还是进步,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怎样做好批判和继承,从而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摈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传统文化是在封建专制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如人治传统、等级观念、宗法思想等遗留于现实社会的糟粕,我们必须持批判态度并予以抛弃。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是被封建文化所独有,但却反映了狭隘思想的东西,像是狭隘短浅的目光,不求进取、听天由命的心态和农轻商的观念等,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被淘汰。

2.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现代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品德培养的传统,勇敢、勤劳等美德……这些都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支柱精神。它们不但不与现代化建设相冲突,反而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优秀成果在过去促进了我们祖先的成长,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也必将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更好的进步。

(二)在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游离于这一历史进程之外,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自传播以来就植根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其中国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9]因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统文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变成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助力。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最新的文化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适合现代化建设的最佳思想文化体系,必能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吸纳世界文化的优秀成分

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关系,积极吸收和利用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乃是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模式向世界扩散的过程”[10]。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现代化时刻面临着世界各方文明的挑战。因此,在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地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必须主动迎击世界各方文明的挑战,注重取人之长和补己之短,积极地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经过选择性的吸收,从而孕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3.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环境需要政府在文化管理上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政府要不断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立足科技前沿,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使人民群众不断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根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11],督促文化市场生产出更多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并且强化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监督,为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由此可见,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充实传统文化,注重对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新的文化生长点的培育,加强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造就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任何国家都不能抛开本国国情而进行现代化,此外,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也是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所以,传统文化可以在扬弃中促进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也将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二者关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张华娟.试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D].大连海事大学,2008,(3).

[2]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M].商务印书馆,1935.

[3]曾长秋,刘勇.近11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08,(1).

[4]王爱民.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5).

[5]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生活·读书·求知三联书店,1987.

[6]熊黎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云南社会科学,2001.

[7]蔡亮.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中国西部科技,2011,(32).

[8]于伟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J].求索,2003,(5).

[9]卞永军.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的相关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6).

[10]俞思念.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论纲[J].社会主义研究,2005,(5).

[11]蔡亮.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中国西部科技,2011,(32).

(责任编辑:孙建华)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GAO Jing-ping,WUYa-chao

(He 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who are parties to discuss a cultural focus,cultural revivalism,cultural nihilism and the overseas new Confucianism,dialectical view is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s.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both unity and conflict.Therefore,must be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two relations,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constant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Unity; Conflict; The path

2013-03-17

高京平(1971-),女,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122

A

1671-4385(2014)02-0099-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