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梦、美国梦和中国梦
——观《远大前程》、《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2014-04-10黄雅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远大前程菲茨杰拉德狄更斯

黄雅娟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欧洲梦、美国梦和中国梦
——观《远大前程》、《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感

黄雅娟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比较了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异同之处,指出两部作品中所映现的欧洲梦和美国梦的实质,并分析了作者身世与作品主人公之间的联系。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总结经验,分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狄更斯;菲茨杰拉德;欧洲梦;美国梦;中国梦

近期几部文学作品纷纷上镜,被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从阅读书籍到观看电影,多出了些许不同的感受。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远大前程》和美国20世纪“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同时改编成电影上映,暑假中观看两部电影后,发现了两者间的众多联系。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译《孤星血泪》,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中前期的英国,主人公匹普(Pip)是个贫苦的孤儿,与姐姐和当铁匠的姐夫共同生活。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庄园,成为富有的郝维辛(Havisham)和她的侄女艾丝黛拉的座上客。匹普一心想作“上等人”,疏远了真正的朋友,即他的姐夫。但最终,他惊异地发现他的保护人实则是他帮助过的在逃的囚犯,关键时刻救助他的也是他的贫贱朋友。匹普恢复了纯朴的天性,对远大前程的期望终成一场幻梦。

在文学作品的翻拍方面,美国人确实比英国人超前了一步。比《远大前程》更吸引眼球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制作成了当今盛极一时的3D电影,又名《大亨小传》,由在《泰坦尼克》中一举成名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演主人公。故事描写一个纽约长岛富豪的神秘巨宅中总是夜夜笙歌,但他却心事满腹,仿佛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无法达到的梦想。《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出身寒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富家女黛西,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是黛西背叛了他,嫁给了有钱人汤姆。盖茨比为了赢得爱情,不择手段聚积金钱,但是他的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盖茨比带着残破的梦死去。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崛起、旺盛与衰落的象征。小说通过一个名叫尼克·卡罗维(Nick Carraway)的穷人,亲眼目睹并讲述大富翁杰伊·盖茨比(Jay Gatsby)的个人感情经历,为“爵士时代”送上了一曲挽歌。好莱坞影史上曾出现过四个版本的同名电影,2013年是这个故事第五次被搬上大银幕,电影用华丽而时尚的3D形式来诠释这部爱情巨制,从演员到布景、服装甚至摄影机的运动,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着20年代的奢华极致。

从两部作品看出最有关联的一幕是“梦”的破灭,匹普的梦在英国,从某种程度上是欧洲梦的真实写照。盖茨比的梦在美国,菲茨杰拉德将其作为美国梦崛起和破灭的典型化身。两部作品分别用具体人物和情节阐释了欧洲梦和美国梦。下面让我们从作者身世和梦的解析两个方面来比较两部作品中梦的异同。

一、作者身世

《远大前程》的作者狄更斯通过一系列文学作品为读者呈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各阶层的面貌。他特别注重描写英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遭遇,成为贫苦阶层的发言人。《远大前程》的主人公匹普就是借着一笔横财,跨越阶层,如同当今所谓的“一夜暴富”。匹普的成功带来的利益,除了物质享受,更有身份地位。对于匹普而言,远大前程不一定是为了伟大理想而对自己有所期许,却是因为希望满足个人欲望而产生的虚幻妄想。

狄更斯执着的描写贫苦底层人民的欧洲梦,与其自己的身世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在英国沿海城镇朴茨茅斯,父亲铺张浪费,导致生活拮据,捉襟见肘。狄更斯从小性情敏感而不合群,当其他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耍时,他自己一人躲在床上看书。他的性格也为他以后成为文学巨匠奠定了基础。12岁时,由于家庭高额债务,狄更斯被迫结束学业,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使其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因此反应在后来撰写的作品中。他回忆道:“没有语言能描述我灵魂深处那不为人知的痛苦……我觉得自己早年希望长大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的梦想在心中破灭了。”这便是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描写欧洲梦破灭的渊源。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是个年轻俊美、与美丽妻子出入派对、最后酗酒而终的作家。他那起落颠沛的人生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盖茨比的真实写照,他对财富的想法与他对人生诗意浪漫的情感,透过盖茨比表现出美国文化最初的勇敢追梦的形象。他们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爵士时代的夜夜笙歌,不在于爱情的缥缈浪漫,而是盖茨比,或者说是菲茨杰拉德,对追求尘世华美抱着纯然美好的坚定信念。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充满各种传奇故事,他1896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在求学时期便展现出异人的天赋和对文学极高的敏锐度。1917年菲茨杰拉德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豪门之女泽尔达,《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人公黛西的原型。菲茨杰拉德的这段婚姻更加剧了他高潮起伏的一生。1920年他的首部著作《人间天堂》出版,菲茨杰拉德也一举成名,同年与泽尔达结婚。为了满足泽尔达夜夜笙歌、举办宴会的奢华生活,他开始替杂志社撰写大量快速赚钱的流行短篇小说。

1922年,菲茨杰拉德开始着手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倾尽心血。1923年,菲茨杰拉德夫妇搬到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定居。但随着菲茨杰拉德集中心力在创作之中,泽尔达也有了新对象——年轻的飞行官爱德华·约翰逊,泽尔达提出离婚不成,两人的婚姻从此埋下不安的种子。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但销售依然惨淡。1930年泽尔达患上精神分裂症,为了支付妻子巨额的医疗费,负债累累的菲茨杰拉德撰写了第四部小说《夜色温柔》,成为其夫妇腐败、颓废生活的缩影。

1937年,菲茨杰拉德与电影专栏作家格拉姆一见钟情,陷入热恋。1939年,他开始写作生平最后一步作品——《最后的大亨》(未完)。1940年圣诞节前夕,菲茨杰拉德心脏病发作过世,年仅44岁。

从菲茨杰拉德的身世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幸福指标。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明的精神标志是“教堂”,20世纪经历了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对宗教的膜拜逐渐变为对物质的追求,大型商场取代了教堂,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标志。而菲茨杰拉德正是将自己的生平、美国梦的破灭融入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

二、梦的解析

匹普的欧洲梦和盖茨比的美国梦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进入社会的上层阶级。追梦的过程饱含着魔术的虚幻光彩。两部作品的情节都是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也就是梦想的破灭上。世界因为有了梦想,才变得美丽。梦想因为破灭,才发人深思。

两部作品的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逐梦中的女神。匹普的女神是艾丝黛拉,盖茨比的女神是黛西。由此可见,狄更斯和菲茨杰拉德,不同世纪、不同国度的两个文学巨匠,对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理解和塑造。正是女神般定位的女性形象,使得追梦人更加执着地向实现梦想的方向努力,也正是女神形象,为作品的最后结局埋下了伏笔。

由于匹普与盖茨比都在追逐虚无的身份和梦中的女神,因而他们的寻梦之旅从开始就刻上了失败的烙印。最终他们有了不同却同样耐人寻味的结局:匹普在编织美梦时,不幸迷失了,但最终发现了自我,所以他的追梦过程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从迷惘到回归的过程。在小说的结尾,匹普与艾斯黛拉再次重逢,牵手走出了塞提斯庄园,预示着两人真正幸福生活开始。这结局恰如狄更斯所设想的,幸福的未来,所期盼的美好生活要在梦的破灭后才能实现。可见狄更斯对英国社会还抱有一线希望。与其相反的是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的彻底绝望。盖茨比至最后都未从美国梦中醒悟过来。当盖茨比冰凉的尸体浸泡在游泳池中时, 黛西早已和丈夫重归于好,外出度假了。

三、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与上述两部作品中的欧洲梦、美国梦相比,中国梦的内涵更加深远。最典型的是无论欧洲梦还是美国梦,都是个人的梦,都是期盼名利的梦。而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一个建设富强、民主、科学、法制的中国的期盼,是一个集体的梦想。正是有了这个梦想,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连起来就不会再空洞,国家整体和一个个的个体连起来就不再抽象。国家,要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正义的土壤,为他们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合理上升,提供最大保障。而个体,要在改变自身命运的过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担当,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注入更多自信、温暖和希望。

四、结语

每个社会、每个阶段,都会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希望。从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梦想通过文字来改变社会,呼唤国人的觉醒。文学作品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依靠个人努力,为梦的实现而奋斗,由于缺乏社会的土壤,梦想往往难以实现,最终以幻灭而告终。只有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梦才是现实的梦,个人与集体才能相辅相成,共同为追梦而奋斗。

[1]Dickens,Charles.Great Expectations.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of Shanghai,2003.

[2]Fitzgerald,Francis S.The Great Gatsby.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82.

[3]李传芳.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福建外语,1997,(4):54—68.

[4]李媛媛.狄更斯的童年情节[J].山东外语教学,2005,(4):105—08.

[5]叶大波.狄更斯语言风格一瞥[J].外国语言文学,1985,(4).

(责任编辑:孙建华)

The European Dream,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Chinese Dream:Thoughts on Reading Great Expectations and The Great Gatsby

HUANG Ya-ju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PLA,Nanjing,Jiangsu 210039,Chin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ckens's Great Expectations and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It points out that the reflection of two works of the European dream and American nature of dreams,and analyse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protagonist contact life.This paper sums up experience,analyse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Chinese dream.

Dickens; Fitzgerald; America dream; China dream; European dream

2014-02-17

黄雅娟(1983-),女,安徽庐江人,二系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

I106.3

A

1671-4385(2014)02-0096-03

猜你喜欢

远大前程菲茨杰拉德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改编电影《远大前程》的多层主题探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佟丽娅狂虐老公陈思诚趁佟丽娅不在和郭采洁谈恋爱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