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团队活动文化 唤醒教师专业自觉

2014-04-10郑晓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3期
关键词:蝌蚪活动教育

郑晓娟

随着浙江省教师培训项目的全面启动、校本培训的不断深化、教师准入门槛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时代各种教育信息的唾手可得,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已经多元化、现代化,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不断优化。但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是不是也以同样的进程在上升、在成长呢?教师发展的最重要元素到底是什么?

所以,今天,我们在思考,教师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 案例 “一次神奇的童心穿越”

2013年的元旦,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小学教育集团开展了团队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之一——“重返童年,童心灿烂”别样年会。这是学校为促进教师发展而设计的系列活动之一。170位教师,在这一天放下拘谨,在一次特殊的穿越中,点燃了激情。

1.一张特殊的入学通知书

入 学 通 知 书

同学:

您被录取为乔司小学教育集团一年级新生,请您带上“激情、快乐、回忆”参加乔司小学新生入学典礼。

乔司小学教育集团

开 学 寄 语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一转眼,乔司小学教育集团迎来新的一年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得到了机遇之神的眷顾,但更重要的是集团全体教职工的付出!年底了,面对组织对未来的期许,我们需要创新的方式,共启愿景,激励士气,为明年的战斗做好准备。

为此,集团奉上这场特色年会,不一样的体验式年会!让我们一起回到儿时的校园时光,重温成长的快乐。同时让我们始终牢记我们的共同信念: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老师,我们是孩子的同行人;让我们重返童年,走进童心。

活动的主角就是您,在您收到这份开学通知书时,这次特殊的体验之旅就已开始!

2. 一场久违的开学典礼

分班、出旗、上课、呼号;白衬衫,红领巾,嘹亮的号角,鲜艳的队旗。在外面飘雪的冬日午后,教师们俨然回到了童年时代。短短的半天,山寨版“金龟子”,170多个可爱的“大顽童”,一起穿越回到7岁;170位老师,不论男女,不分老少,白衬衫,红领巾,爆发创意!节目不是那么精致,演员不是那么专业,但是在这份自娱自乐中,教师们忽然发现,这种开怀大笑,好久不曾有过了,这份纯真无邪,似乎早就丢给了岁月的流痕。

● 思考——如水的团队,教师成长的沃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在世界上要保证一生快乐的生活,必须有一份自己钟爱的事业或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团体,值得他全身心地投入与奉献。所以,我们怀着一个最朴素的愿景:打造一个如水的团队,使之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通过团队拓展、教师俱乐部、“家文化”之旅等系列活动,增加教师生命的宽度,感悟生命的可贵,从内心产生对团队的认同、对学校的归属、对自身职业的忠诚。

1.“蝌蚪精神”——成为优秀的胚胎

现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这样说:“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青蛙,千万别忘了我们曾经是蝌蚪。”虽然童年不再,可是如果教师们能一辈子保持这种蝌蚪精神,就能永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美国著名教师Alan Haskvitz(被评为美国100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综合世界各国对那些所教学生日后都表现优异的教师跟踪调查,总结出了优秀教师身上所共有的十个特质。“不循规蹈矩”被列为是最有趣的一个特点。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永不“安心”,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是让学生感到被挑战。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永葆童心,永远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呢?我们安排了这一年会。在活动中,教师进入7岁开学典礼的场景,让平时一本正经的教师们放下身段,挂上红领巾,重新做回小学生。这是让教师们重新回到“蝌蚪时代”——以我心换“生”心。然后,170位教师分成8个班,取班名、选班花班草、唱班歌、想班级展示造型等。一环环下来,教师们身上的“蝌蚪精神”渐渐显现。50岁的“班草”带着小红花出列;一群平时特别注重形象的女教师连发型也变了:马尾、斜扎、两支羊角辫……“小丫头”们重现了;体育课上那些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被罚站了。就这样,教师们一路将“蝌蚪精神”进行到底,把“不循规蹈矩”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平时我们的教师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时,能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吗?当教师们重新回到童年的体育课上被罚站时,可否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能“不循规蹈矩”一点吗?我们的系列活动就是让“蝌蚪精神”成为打破教师们心灵藩篱的载体,有了这一载体,教师成为优秀才有了可能性。我们努力让教师们的“蝌蚪精神”永存。

2.“团队合作”——成为优秀的通道

如果说把每个教师比作散乱的珠子,那么“团队合作”就是串起珍珠的线,正因为有了这条线,才使珍珠成为了艺术品,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一比喻可以确切地道出团队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因为任何教师的成长都需要一块沃土。只有当教师具备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互助意识,才能为自己成为优秀教师打开一个通道。

我们的团队系列活动,正是通过不断创设这样的互助合作、同舟共济的场景,让教师迁移这种情景,形成这样的团队文化。在“班级文化创意”环节中,每个班的28个“孩子”为了在半小时内完成一系列的任务,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展示时,一班的“辽宁号”起飞造型震撼全场:8个男教师举着“飞机”(一位男教师)在航母上起飞了;三班“正能量班”,齐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迈着军训时的步子,齐刷刷地走上舞台,让全场感受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气势……又如,在“家文化之旅”中,“击鼓颠球”这一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到了成员共进退的重要性;“团队之轮”又让大家感受了团队一心的宏大气场。

这样的活动场景谁能忘却?当同伴在生活中、教学中出现困难时,谁又会不出手相助呢?同时,这样的快乐将一次次成为教师们饭后茶余的回忆,这种温馨又怎能不迁移?通过团队活动、教学研讨活动一次次累积、深化,最终形成固定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在这里幸福成长、一起成长。

3.“创新思维”——成为优秀的动力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当具备了这样的创新思维,教师总愿意把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愿望化为实践,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不断思考、总结、反思,最终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但是,教师创新思维的形成却又不是依靠简单的培训就能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希望创新方式,通过独特的、新颖的教师活动,不断刺激教师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如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语文课、数学课、体育课等情景的创设,要求一个团队(28位教师)通过30分钟,设计出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师们在短短的30分钟里创意无限:语文课,戴望舒的《雨巷》由女教师们深情演绎(还是方言版),而男教师们则撑着杭州绸伞,袅袅婷婷地走在江南雨巷中。这样的表演笑翻了全场,但是大家都被深深吸引,童年版的《雨巷》谁会去追究合理性呢!

这就是改变、创新!我们希望这一次次的创意活动能激发教师们想改变、想创造的思维情绪,克服长期重复教学的惯性和惰性,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有新意。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静水深流,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如水的团队活动,唤醒教师内心的发展愿景、教育理想,从另一个角度关注教师的发展。这是我们可以做的,也是应该努力去做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小学教育集团 310000)

猜你喜欢

蝌蚪活动教育
“活动随手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蝌蚪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青蛙和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