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历史演进

2014-04-09方涛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基础性

方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历史演进

方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改革初期,中共认为,市场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同时强调加强市场的作用。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在十四大认识基础上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中共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政府;市场;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正确处理、科学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也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认识的形成,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的。通过回顾中共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

一、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照搬了苏联模式,尽管1956年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由于受历史局限、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对国内外形势判断失误的影响,中共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主张政府对国民经济全面计划和完全控制,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持排斥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新时期,经济建设被确立为党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改革的重点。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如何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伴随中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改革实践。

早在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注意到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生产。这一认识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进了一大步,但也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性,那就是市场经济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计划经济是主要的。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3]经过建国后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共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发展个体经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认识正式写进中共的历史决议中,作为全党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将历史决议中的表述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强调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4]具体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指国民经济的主体是计划经济,政府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允许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由市场来调节,这是对计划生产和流通的补充,市场调节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在整个经济中发挥的是辅助作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于能否在全社会的规模上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还在于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5]这一认识与中共十二大相比更进了一步,突出强调要发展商品经济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该决定还明确提出市场调节的范围,即“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6]但该决定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7],说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8],强调这一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要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从1991年到2000年要“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9]。这表明,十三大以来,中共的认识已经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强调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使其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二者的作用不存在主次之分,这是中共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1989年至1991年,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加之80年代后期经济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并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等等,这些使得一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疑惑,出现了关于“姓资”与“姓社”的争论。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这一论述,将计划和市场界定为具体的“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1]这是中共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理论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中共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障碍。这一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以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各方面改革,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看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出,是随着中共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强调要共同发挥计划和市场的各自作用,再到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认识是逐步形成的,标志着中共开始形成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

二、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认识的深化

按照中共十四大的部署,1993年中共中央开始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明确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按照这一总体规划的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领域拓展,包括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力大大增强,新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也开始初步建立。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时,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重要任务,[12]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流通、住房等改革继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3],要求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4],强调要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等。可以看出,十七大更加注重从制度建设上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这也是中共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任务也越来越艰巨,更加凸显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鉴于此,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5]这一表述用了两个“更”,凸显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八大确定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形成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相比,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是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发挥根本的、规定性的作用,具体就是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比“基础性作用”的力度更大、程度更深。

这一定位反映了中共对市场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共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问题的理论回应。十四大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16]。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16]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将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重要推动作用。这一定位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对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使政府和市场在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中发挥相应作用,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抑制消极腐败现象都具有现实意义。

这一定位也充分体现了中共对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高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农村、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中共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运用市场规律和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条件是以往经济体制改革所不具备的,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的进展。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否认政府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16]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市场调节为辅”,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进而发展到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中共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认识密切相关,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每一次中共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创新,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共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能在理论和政策上及时作出调整,也充分体现了中共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将有力推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9-20.

[5][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5-5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3.

[9]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第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1990-12-31(1).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227.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06(1).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4)01-0060-05

2014-01-28

方涛(1985-),男,江西九江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猜你喜欢

市场调节计划经济基础性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新常态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构建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的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