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事事关心”的班主任

2014-04-09李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爹爹时政张老师

李迪

这个话题是在偶然间谈到的——关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问题。

我们德育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时政播报”,即让学生自己收集本周新闻,在讲台上播报,供全班同学讨论。这么做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环节。

2013年11月28日的“时政播报”, 讲的是之前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被讹诈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时变得义愤填膺,纷纷起立发言,首先谈到达州小学生搀扶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的事,又联想到彭宇案、许云鹤案,还有近年来屡屡发生的、老人在公交车上因为没人让座就打骂女孩子的事……

最后同学们感叹:“现在的老人是怎么了?”

“是现在的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群情激昂中,时政播报员不失时机地总结、提问:“看到这种以怨报德的事件,我都迷惑了。我们以后看见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

学生异口同声:“不扶!”

我吓了一跳——今天的“时政播报”竟让学生得出一个“老人摔倒了不扶”的结论,我该怎么去引导?在网上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辩论。2013年郑州市中招考试的政治试题就有一道是:老人摔倒了你扶还是不扶?据说标准答案是要扶的。同学们都知道怎样回答不被扣分,但为什么他们现在却异口同声说“不扶”?

他人危急之时,你帮还是不帮

我请大家少安毋躁,说:“今天,我也来给大家播报一个发生在2011年9月的真实故事。武汉88岁的李爹爹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仰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1小时后,李爹爹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教室里一片叹息声,同学们都在为李爹爹的死而感到惋惜。我继续说:“两年前,教你们舞蹈的张老师因为喝了一瓶变质的绿茶导致拉肚子、虚脱,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晕倒。她在地上躺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直到她自己恢复一些体力后给学校打了电话,才被送往医院……”

同学们没想到自己熟悉的老师曾这样无助,一个个目瞪口呆。我又问大家:“为什么路人不扶李爹爹和张老师?”

“还是担心被讹吧?”

我点头:“是的。李爹爹不会讹人,张老师更不会讹人,却因为以前有人以怨报德,导致我们这些无辜的人需要帮助时,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那些讹人的人被查出来后,最多是一个道歉、几日拘留,但他们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何其大!所以我们说那种人坏,坏就坏在他们的行为对整个社会的污染,他们伤害了社会上一大批热心人。”

这时,又有学生说:“我难过的是,凭什么让无辜的李爹爹和张老师为这些讹人的人买单?”

我点头:“真正的悲剧就在于此。一个平凡的人(比如李爹爹、小悦悦),他们没有特别做好事,也没有故意做坏事,却因为世风、环境、命运等,陷入了无助的困境。这种情况,会让我们产生两种感情:一是怜悯,因为他们没有做坏事,下场却很悲惨,所以我们怜悯他们。二是恐惧,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极有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自己或亲人、朋友身上。”

学生沉默着。

良久,有人叹息:“是啊,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点头,说:“所以,老人摔倒了,我们必须去帮,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年迈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亲人摔倒,你是否希望他们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同学们点头。

“如果我们看见老人摔倒袖手旁观,那么自己的亲人摔倒后,又怎么可能得到帮助?”

这时,教室前排一个女生说:“老师,我妈妈曾经遇到过这种事。两年前,她胆囊炎犯了,晕倒在我家门前的马路上……”说到这里,她已经泣不成声,“后来,她被路人送到了医院……”

另一个女生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也曾经晕倒在我家附近的菜市场上,是急性阑尾炎发作,幸好被及时送到医院做了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些送我的人,也并不认识我。”

我说:“可见,尽管社会上有以怨报德的人,但见义勇为的人更多。现在我们再来回答,以后看见老人摔倒,帮还是不帮?”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好人

经历了这样的讨论,我以为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帮”,却不料同学们的反应还是很迟疑,只有少数女生小声嘀咕:“毕竟是生命,还是要帮助他们的吧!”

马上有反驳的声音出现:“万一被讹了呢?”

一个女生说:“一般不会被讹。而且,就算被讹,我也认了。”

教室里再次议论纷纷,我让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她说:“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扶摔倒的老人万一被讹,不仅仅是被冤枉、受不得这样的窝囊气的问题,要是法院真的判我们赔人家十几万,我们赔不起啊!”

我说:“这个同学的顾虑有道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身后的政府、法律来为这些热心人撑腰。我们盼望有更完善的法律及医疗保障制度出台,约束或避免那些人以怨报德。”

学生点头:“但是这样的法律和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出台啊!我们等制度完善了再帮老人吧!”

我笑了,说:“这可不能等。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怎么做一个聪明的好人?怎么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护自己?让我们再来看《河南商报》报道的一件事。

25日(2013年11月)早上7点多,浙江金华市区后城里街和迪耳路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上,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脸朝下摔倒在地,伤势不明。孙女士恰好经过,马上拨打了120,同时挡在了老人前面,指挥过往的电瓶车和自行车绕道。其他守在边上的市民,也很有默契地围成一个圈,将老人护在中央。有人跑到街头,叫来了协警。了解情况后,协警将在地上躺了五六分钟的老人,慢慢搀了起来……”

接下来,我让大家畅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有学生说:“孙女士挺聪明的,既帮助了老人,又没有被讹的风险。”

“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那么多人都自觉围成圈保护老人呢!”

我说:“老人摔倒,原因很多,我们贸然去扶并不可取,说不定会好心办坏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老人患了什么病。有的人因病摔倒,是不能轻易移动的。就算移动,也有很多讲究。所以,保护现场、拨打120求助,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现在,我们把‘扶换成‘帮。我要再次问大家:如果在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了,我们帮不帮?”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帮!”

我点头:“做一个聪明的好人,需要注意很多事项,请大家在课下查阅资料,下节德育课我们继续讨论、分享……”

从为学生解惑做起

走出教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人们总在感叹“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中招考试的试卷上,同学们对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回答那么一致。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却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

我们在课堂上总喜欢高举道德旗帜,动辄进行道德归因、是非判断。歌颂舍己为人不错,但不要忘记,其前提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在帮助别人后难以受到保护,我们怎么去说服学生伸手帮人?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与其高喊道德口号,不如从各自的切身利益出发,问学生:“如果是你的亲人摔倒了,你是否希望他们得到路人的帮助?”“我们都会有年迈的一天,将心比心……”让学生明白,主动地帮助别人,并营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环境,其实受益的是自己,这是内在的需求,不是外在的束缚。当然,我们更希望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做保障。

但最让我震惊的是学生的感叹:“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算起来,这些老人多数在70岁左右,即使没有生在新中国,也是长在红旗下,接受着我们新的教育。但是,且不说那几个讹人的老人,仅仅公交车上因无人让座而殴打少女、坐在少女腿上等事件,就让人很奇怪:为什么这些老年公民屡屡做出令人痛心之事?

也许是缺乏信仰所致吧——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人总要有信仰才好。如果一个人既不知道感恩别人的帮助,同时又不讲仁义、诚信,对生命、道德、法规没有任何敬畏,难免会做出以怨报德的事。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我们该做、能做的,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还要分析社会不良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课堂上用有效的方式为学生解惑,做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班主任。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爹爹时政张老师
My Hometown
老爹爹和酒
爱的反省
老爹日记
时政要闻
一纸财产协议化解“黄昏恋纠纷”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