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薋菉葹”新考
——三字非恶草

2014-04-08闫超文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蒺藜楚辞屈原

闫超文,孙 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00)

《楚辞》“薋菉葹”新考
——三字非恶草

闫超文,孙 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00)

对于《楚辞·离骚》中的“薋菉葹”三字是恶草还是普通的草,诸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并未达成一致。今就从“薋菉葹”到底是什么以及女嬃劝说的人之常情上两个方面,尝试着探究“薋菉葹”三字。

薋;菉;葹;恶草;女媭

《楚辞·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王逸注①:“薋,蒺藜也。菉,王刍也。葹,枲耳也。《诗》曰楚楚者薋。又曰:终朝采菉。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薋”是否为草木名,有待于证实,“菉葹”疑为普通之草,试做进一步考证如后。

一 “薋菉葹”字义的探究

(一)先说“薋”

王逸注曰:“薋,蒺藜也。”洪兴祖补注②曰:“今《诗》薋作茨。”朱熹《楚辞集注》:“薋,自资反;亦作茨。”“薋,蒺藜也。”[1]15王夫之《楚辞通释》:“薋,蒺藜也。菉,王芻,叶似竹,开碧花。本草谓之压脚莎,俗语竹叶菜。葹,枲耳、苍耳也。三者皆恶草,以喻小人。”[2]12同样认为“薋”为蒺藜义。

此处认为“薋”释义为“蒺藜也”,是欠妥当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③:“薋,草多皃。《离骚》曰:‘薋菉葹以盈室’。据许君说,正谓多积菉葹盈室。薋非草名。禾部曰:‘ ,积禾也。’音义同。蒺之字说文作荠。今《诗》作‘茨’,叔师所据诗作薋皆假借字耳。”黄寿祺《楚辞全译》把“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译为“满屋堆着都是都是普通花草,你却与众不同不肯佩服。”[3]12可知,黄先生认为“薋”即积聚之义,“菉葹”都是普通的草。同样徐志啸持相同观点,《诗经楚辞选评》:“薋:草多貌,此作动词,积聚之意”[4]71《孙作云文集》(第一卷)《楚辞》研究上:“‘薋’训积,《说文》云‘草多皃’,徐锴曰‘薋犹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并谓积禾为 ,积草为‘薋’,因之《离骚》中“薋菉葹以盈室”者,积菉葹以盈室也,旧注谓‘薋’为蒺藜,误。”[5]211如此看来,“薋”此处非草名。

从本句以及上下文的行文来看,若“薋菉葹”皆为名词,与本句的文法是不通的,与上下文的文义也不相连。依文法来说,尤其是《屈赋》的文法,“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同样的句式,“依前圣”和“济沅湘”皆是述宾结构,而“薋菉葹以盈室兮”却是没有的,可知“薋菉葹”一句是缺少述语的,“薋”这个字应是一个动词。从上下文义来说,若“薋菉葹”皆为名词,则与下文不搭配,并且是不成句的。“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黄灵庚疏证曰:“汝独服兰蕙,守忠直,判然离别,不与众同。[6]262由此推上句“薋菉葹”为名词便不知其所云。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薋”条:“《说文》蒺藜,字作荠,引诗亦作荠。然审句法‘薋菉葹’三名连用,不辞。薋本作资,训为积,以涉菉葹从艸而作薋也。”[7]64因为“菉葹”皆从艸,在传抄中“资”多加了草字头也不是没有可能。《<离骚>“薋菉葹”释义解析》④一文中,也认为“薋”是动词,作者从两个部分分析,在句子结构方面,认为若“薋菉葹”三个名词连用,用虚字“以”在“盈室”之间不符合语法规律。这种观点姜亮夫在《重订屈原赋校注》也提到:“王逸注:‘蒺藜也’。按如王说,则词义不通,盖薋菉葹与盈室之间,不得用介子也。薋当为资,涉下文菉葹二字而衍草,王未深考,故误释也。”[8]47又“《广雅》:‘茨,积也。’屈原别本作茨,即缘其训积而不缘于蒺藜也。”[8]47“薋”此处应是一个动词。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荠”“茨”“薋”“齐”通用,文章却没有论述,笔者认为“荠”与“薋”是不通用的。

而真正有蒺藜义的是“荠”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蒺藜也。今《诗·鄘风》,《小雅》皆作茨。《释艸》,《传》,《笺》皆曰:‘茨,蒺藜也。’《易》曰:‘据于蒺藜。’陶隐居曰。子有刺。军家铸戟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周礼·春官·乐师》:“趋以采荠。”[9]349《诗·邶风》:“谓荼苦。其甘如荠”[10]89

茨又有多义 。一为用茅草盖屋。《说文》:“茨,以茅草盖屋。”《释名》:“茨,次也,次草为之也。”[11]173《周礼·夏官·圉师》:“茨墙则剪阖。”[9]496二为茅草盖的屋顶义《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嫁,如茨如梁。”[10]470三有蒺藜义。《诗·鄘风》:“墙有茨,不可归也。”[10]109《尔雅·释草》:“茨,蒺藜。”《注》:“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12]137《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10]453四茨又有积聚义。

《说文》墙有荠,墙有茨,二字不辨,古通用。汤炳正《楚辞今注》:“今诗亦作茨,是薋茨古通用。”[13]18在“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中写作“薋”,原因有二:一是“薋”是“资”之误写,因为“菉葹”都是从草,所以写的人也顺乎加上了草字头。二是“薋”为草多貌,其引申为草木的积聚,故作“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并谓积禾为 ,积草为“薋”。茨有积聚义,又因与“薋”音似,故“薋”可作茨。

荠与茨通用,“薋”又通作茨,所以三字不易辨别,然则“薋菉葹以盈室兮”中的“薋”义所从的当是茨的积聚义,而不是蒺藜义,恶草之说更无从谈起。

(二)次说“菉”

王逸注曰:“菉,王芻也。葹,枲耳也。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朱熹《楚辞集注》:“薋,蒺藜也。菉,王刍也。葹,枲耳也。三物皆恶草,以比谗佞。”[1]15汤炳正《楚辞今注》引《广雅·释诂三》:“茨,聚也。菉葹皆恶草。”[13]18

那么“菉”到底是什么呢?《段注》:“王芻也,见《释艸》,《毛传》。从艸,录声。力玉切。”又“《诗》曰:‘菉竹猗猗。’今《毛诗》作‘绿’。《大学》引作‘箓’。《小雅》:‘终朝采绿。’王逸引作‘菉’。”《尔雅·释草》:“菉,王芻。”《注》:“菉,蓐也。今呼压脚莎。”《疏》:“即鹿蓐也。”[12]133洪补:“今《诗》薋作茨,菉作绿。”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菉条:“菉本字,绿借字。[7]64”又“屠本畯《楚辞协韵》:‘菉作簏,从竹,鹿声,实俗字。’”[7]64王逸注引《本草》云:“荩草,叶似竹而细薄,巠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间,俗名菉蓐草。”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说:“古人采集枝叶供染色之用,主要用于染制黄色衣料。《唐本草》记载:‘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14]55黄色是古代皇家的象征,官员常令百姓采集大量荩草供染制官服,因此荩草又有“王芻”一称,“荩草的巠杆晒干之后,可用于编制草篮,植株也具疗效,用于治疮洗疮。”[14]55

可见荩草用途如此之多,上到天子下到百姓,荩草普遍的被人们所使用,但《离骚》却被视之为恶草,究其原因可能与荩草到处可见有关,荩草分布极广,是极其普通之草,有些地区甚至还侵入农田耕地,妨碍作物生长。但是仅仅以此便把“菉”释义为恶草,证据未免太不充分。另外,《楚辞·招魂》:“箓蘋齐业兮白芷生。”荩草和蘋、白芷并提,则有正面含义。“蘋”(田子草)是古代蔬菜及祭祀用的植物,潘富俊的《楚辞植物图鉴》:“古人采荠(蘋)春季的幼芽蒸食之,不但是名贵的菜肴,也是祭祀的佳品。”[14]79《九歌·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而白芷则为《楚辞》中的常见的香草,都非恶草之流,既然并提,虽不能说起地位与象征义均应一致,至少不应当归为恶草一流。

(三)再说“葹”

“葹”为何种草木,诸家各有所云。王逸注曰:“菉,王芻也。葹,枲耳也。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补注》:“形似鼠耳,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亦云胡枲,《广雅》谓之枲耳,皆以实得名。《本草》:‘枲耳一名葹。’”《离骚草木疏》:“《本草》:‘枲耳,一名葹,一名地葵,一名常思菜’。陶隐居云:《图经》云:‘其实多刺,俗呼道人头。’”[15]42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五“枲耳”条:“葹,其叶形如枲麻,又如茄,故有枲耳及野茄诸名。其味滑如葵,故名地葵。诗人思夫,赋《卷耳》之章,故名常思菜。”

鲁西南地区有一种草,当地方言为“hu[xu] qiang[t‘iɑ] zi[tsi]”,也即“胡苍子”,每年春季结实,夏秋成熟。如《图经》所云“其实多刺”,果实外披倒钩刺,《离骚草木疏》:“陆机诗疏云:‘叶青白色,似胡荽,白华细巠,蔓生,四月中生子,如夫人耳珰形。’”[15]41其形状确如妇人装饰用的“耳珰”,植株常结实无数,成熟子实数量繁多,有羊群经过,便会粘附在牲畜皮毛上,随着动物迁移而传播。王夫之《楚辞通释》:“枲耳,苍耳也。”[2]194鲁西南方言既不称为胡枲也不称为苍耳,而是胡苍子,此处疑所谓的胡枲、枲耳、苍耳、葹乃是同物异名。

据考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可知,“葹”常生长在开阔的荒废地上,也是古代野菜,古人采集其嫩叶幼苗,煮熟换水多次,除去苦味后再调油盐食用。除供食用外,其也是重要的药材,《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中品,入药的部分为果实。“葹”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恶草,作为食物和药材,还是有它的使用价值的。

二 女嬃,劝说屈原

关于女嬃是谁,诸本亦各有不同的说法。王逸注曰:“女嬃,屈原姊也。”汤炳正认为女嬃即是侍妾,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章句以“女嬃”为“屈原姊”,未知其据。”[6]249并认为“女巫之有才智者统称女嬃。原之姊,盖有才智之女巫。”[6]249

女嬃是谁暂且不论,以人之常情,相劝并不是让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生与死是两个绝对对立的两极。人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在生与死之间不存在第三状态,所谓的“快死了”,归根结底是还没有死,还活着,而屈原并不是除了在贤臣和奸臣的两极就不能用另一种方式存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补注引《司马法》:“六尺为部,百步为亩。秦孝公之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畹或曰十二亩。或曰三十亩,九畹盖多于百亩矣。然则种兰多于蕙,此古人贵兰之意。”(洪兴祖《楚辞补注》第十页)兰和蕙皆是香草,只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差别,花草树木被赋予了不同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并被分为了不同的级别,是渐进的而不是决然对立的,由此也佐证了并不能说“薋菉葹”全是恶草。

屈原所处的状态并不是生与死对立的状态,并不是除了高洁的一尘不染的人就是浑浊不堪的恶人奸臣,在这中间更多的是食人间烟火的平凡普通人。按常理,我们在安慰劝说一个处于极度悲伤中的人的时候,要么是默默地安慰,要么是劝说不要太悲伤,事情会慢慢好起来,而不是要求他要非常开心,这也不符合人的正常心理。女嬃劝说屈原,不太可能说让屈原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是劝说屈原往中间走一走,顺应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正如《渔夫》中,渔夫问屈原“何故至于斯”,屈原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在这里如果把“世人”与“我”作为两个不相容的绝对的对立面,未免太过,所以“是以见放”中的屈原流放的施事者并不是“举世”,而是那些谗佞小人,而屈原不愿“受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尘埃”,心思高洁,不愿与谗佞小人为伍,也不愿与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为伍。正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补注曰:“言万民秉天命而生,各有所乐,或乐谄佞,或乐贪淫,我独好修正直以为常也。”(洪兴祖《楚辞补注》第十八页)朱熹《楚辞集注》:“言人生各随气习,有所好乐,或邪或正,或清或浊,种种不同,而我独好修洁以为常。[1]15”这里屈原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对立面,特行独立,不与众同,渔夫所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人可以高洁,可以有自己内在的方正、原则和底线,对于一些事情可以不去做,可以不做恶人,但也要有自己处世的圆融。而屈原坚持自己内外一致的方正,故受挫,女嬃婵媛只是希望屈原能处世圆融一些,不要“独有此姱节”,也要和普通人一样去佩戴一些平凡的配饰。

所以在“薋菉葹以盈室兮”中,“薋”作为动词显得更为恰当,“菉葹”作为植物,当是普通草木,恶草之说过重。

注释:

①本文以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凡王逸注皆引自《楚辞补注》,皆在第十九页,以下便不再标注。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②文章中关于“薋”、“菉”、“葹”的释义引用洪兴祖《楚辞补注》的皆在第十九页,后面便不再赘述。

③为了行文的简洁方便起见,若引文出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等字书的,本文不再标明出处及页码。

④姜玄玄《<离骚>“薋菉葹”释义解析》,载《华商》2008年,11期。

⑤《汉语大字典》列有用茅草盖屋,茅草盖的屋顶,蒺藜,堆积、聚等六个义项。徐中舒主编,远东图书公司出版,中华民国六十年九月版,第3208页。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夫之.楚辞通释[M].刻船山遗书本影印,1865.

[3]黄寿祺.楚辞全译[M].江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徐志啸.诗经楚辞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第一卷)·楚辞研究<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8]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9]郑玄注,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毛公傅,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毕沅.释名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郭璞注,邢昺疏.黄侃经文句读: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汤炳正.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5]王云五.离骚草木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责任编辑姜仁达]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of “zi(薋)lu(菉)shi(葹)”in the“Songs of the South”——They are not Weeds

YAN Chao-wen1SUN Lin2
(Sichuan University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engdu 610000,China)

For the words of “zi(薋)lu(菉)shi(葹)”in “chu li sao”are weeds or ordinary grass,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ir own,they did not reach a consistent agreement.From the two aspects of what actually is “zi(薋) lu(菉)shi(葹)”and the human nature of Nu Xu’s(女嬃) persuas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words of “zi(薋)lu(菉) shi(葹)”.

zi(薋) ;lu(菉) ;shi(葹) ;weeds ;Nv Xu(女嬃)

H12

:A

:1008-9128(2014)05-0101-03

2014-03-14

闫超文(199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上古汉语。

猜你喜欢

蒺藜楚辞屈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又被蒺藜扎了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平肝解郁的蒺藜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