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俐侎人生育习俗中的社会性别观探析

2014-04-08石林红杨罗贵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女童习俗婴儿

石林红,杨罗贵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云南临沧 67700; 2.永德县新塘完小,云南临沧 677000)

俐侎人生育习俗中的社会性别观探析

石林红1,杨罗贵2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法系,云南临沧 67700; 2.永德县新塘完小,云南临沧 677000)

性别平等是人们关注已久的话题,倡导性别公平不仅应该关注男女两性生理性别上的平等,而且应该关注两性社会性别上的平等。生理性别是先天的,社会性别却是后天的,是文化赋予的。文章通过对俐侎人的生育习俗进行分析,发现“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现象从婴儿刚出生就开始体现。当地的生育观和社会性别观是由于文化使然导致的,从而制约了女童的发展。承认差异,关注弱势群体,突破传统文化的枷锁是实现两性平等的必经之路。

俐侎人;生育习俗;社会性别;观念

俐侎人是彝族其中一个支系,自称为“俐侎泼”、“咪个泼”,整个族群只有26000多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特殊支系,先聚居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分布在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等地。由于俐侎人长期生活在深山之中,与彝族其他支系之间交流甚少,各支系间语言不通,民族风俗习惯各异,因此至今保留着独特的风俗民情。

一 俐侎人生育习俗的现实写照

(一)婴儿衣帽——“男女有别”的初始

婴儿出生前,父母会为婴儿准备一块布匹来包裹婴儿,这块布匹是母亲亲手纺织的,布匹柔软细腻,没有经过靛染,原料天然,对婴儿皮肤没有刺激,而且这块包裹的布匹男女都一样,并无区别。婴儿出生后,家人就开始为孩子准备衣帽了,俐侎女子善织,产妇坐月子期间,这个工作就由家里的其他女性代替完成。男女婴儿衣帽的颜色是俐侎人最喜欢的靛蓝色,唯一区别在于,男婴的衣帽的样式比较单调,而女婴的衣帽上家人会绣上几朵花,或者一两只蝴蝶,并且女婴衣帽上刻有彩布。

(二)婴儿摇篮及配饰——“男强女弱”的憧憬

婴儿出生不久,家人就根据婴儿的性别来制作或者订购相应的摇篮,俐侎人使用的婴儿摇篮和汉人使用的摇篮有很大的区别。俐侎人所用的摇篮类似背篓,摇篮上配有肩带,妇女可以在干活、赶集的同时带上婴儿,非常轻便。婴儿在摇篮中倾斜大约45度角,由于摇篮编制的材料为竹片(篾),通风透气,婴儿在摇篮中既安全又舒服。

俐侎人所编制的摇篮根据婴儿的性别有所区分。编制男婴摇篮的竹子选用龙竹,编制女婴摇篮的竹子选用黄京竹,男婴摇篮劲篾要有9根,女婴摇篮的劲篾只有7根。据说这是因为“男怕9,女怕7”,意思为男子逢9不能娶亲(19岁、29岁不能娶亲),女子逢7不能嫁人(17岁、27岁不能出嫁),若是有人在禁忌的年龄结婚便招来灾难。摇篮劲篾的多少是对儿童及儿童父母的直接提醒,此外,摇篮还有一个用途,即当有人前来为新生儿祝福,他们一看到摇篮也就知道主人家所生是男孩还是女孩了。

(三)送祝米——“男留女嫁”的习俗表达

按照习惯,女子婚后生第一胎时,不管生的的男孩还是女孩,夫家会在三日内请人去通知娘家人,娘家人得知消息后,等婴儿满月时去祝贺,称作送祝米。婴儿满月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会带上贺礼,一般有米、鸡、蛋和红糖等前去看望,男方家自会杀鸡招待产妇娘家人,但是酒席并不隆重,不邀请四方邻里,只是自家人聚在一起为孩子的降生庆祝,同时舅舅、舅妈还要为孩子取名字。关于取名,俐侎人保留有自己的命名习俗,即使见不到孩子,只要听到他(她)的名字你就能知道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还会知道这个孩子是几月份生的。如:在一月生的孩子,男孩就叫“正生”、“正桥”、“正发”等,其中“正”取正月之意,女孩就叫“正姐”、“春妹”;二月生的男孩叫“二宝”,女孩叫“小二”、“二妹”,诸如此类。

二 俐侎人生育习俗中社会性别观念的体现

(一)“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性别观念一旦与习俗相结合,便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人们往往将这些性别规范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很少问为什么?”①在俐侎山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男丁,当笔者问及他们是不是更喜欢男孩子的时候,村民们总是一脸笑容的说男孩女孩都一样,而当问及不要男孩行不行的时候,大多数村民却说最好至少能有一个男孩。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村民们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解释,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将来男孩能留在家中,而女孩总是要嫁出去的,仅此而已吗,为什么男孩的地位远比女孩在家长的心目中重要得多,留在家中的男孩能为家庭做出什么贡献呢?

(二)“贤妻良母”的女性观

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俐侎人中已婚女子有很多要求和限制,出嫁从夫,社会要求妇女成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必须履行传统观念中规定好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的角色,要求女性无私的为家庭付出,甚至能为家庭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传统的女性观影响着俐侎人对后代的养育,在女童年龄尚小的时候就为她们树立了勤劳、贤惠的女性形象,要求她们以母辈为榜样来塑造和矫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说,“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是社会道德规范对女性的要求,但就女性自身来说,出嫁之后也期望自己能成为“贤妻良母”。女子对自身价值的定位是最终回归家庭,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孩子可以放弃自己理想、工作,嫁一个好丈夫成了女子最大的愿望。在班卖村,女孩的学历偏低,大部分女孩小学毕业之后就在家务农,料理家务和准备嫁人,还有的女孩一旦定亲,就轻视了文化学习,有的甚至辍学在家预备嫁事。在她们的思想深处已经认可了社会给她们的性别角色定位,这成为阻碍女性发展的惰性力量。

三 俐侎人社会性别观念的文化支撑

社会性别结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特征会按照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研究社会性别,应当在文化和自然的共同范围之内去讨论人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是多种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因时代、民族、地域等的差别而有所差异,同时也受着阶级、性别、长幼的影响。

(一)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

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有了类似性别分工的模式,男性在劳动中一般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例如开垦土地、猎杀动物、砍伐木材等,而女性总是做一些菜花、编织、缝纫等相对轻体力的事情,并且她们的精力无一例外的都放在要照顾儿童及做家务上。《云南通志》就有对俐侎人的记载:“顺宁有之,男子好衣皂,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得之,即为生噉。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皮花布以避其身。”②

1 劳动性别分工立足于两性生理特征

对于生产力不发达的俐侎人而言,依据性别进行劳动分工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从生理层面上看,男性比女性更加强壮,更富有力量,适合从事重体力劳动,加之女性是两性中唯一有生育功能的人,因此女性更适合相夫教子,照顾家庭。

2 劳动性别分工取决于两性社会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的不断迁徙,剩余资源逐步增多,当氏族内外部的种种纠纷在无法达成和解时,常常引发规模不等的战争。男性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战争的过程中男性也掌握了主要的经济来源,男性在家庭的地位更不可动摇了。“在父权文化里,男性的标志不光是阳器和父系,还有(取决于时间和地点)作为士兵、财产拥有者、科学家和公民的地位。”③

劳动的性别分工是社会将不同性别的人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场所从事相应的劳动。劳动性别分工中,两性的劳动被赋予不同的社会价值,男性往往被分配到更具优势和更具主宰力的岗位上,它使人们相信,男人的劳动比女人的劳动更有价值,男性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女性劳动只起到辅助作用。因此,两性之间的不平等被合法化和制度化。“性别分工不是男女和谐的标志,而是女性全面退出社会生活、奠定男女之间不平等权利关系、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的顽固根源。”④

(二)继承制度

继承制度是父权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家庭财富和权利交接的主要方式。按照祖法,俐侎人家是由儿子来继承祖业的,若是一个俐侎人家只有一个男孩,那么父业理所当然的由儿子来继承。待到儿子婚配的时候女方要从夫居,要和丈夫一起奉养公婆。若是家中有子,且有多子,祖业则是平分,平分的过程中老人也有一份,日后哪个儿子赡养老人,老人的财产则给这个儿子。若是家中只有女儿的人家,女儿就不外嫁而是上门招婿,按照当地习俗,上门后的女婿相当于给女方家长做儿子,将来有了后代的话孩子和母亲同姓,这样的话,祖业由女儿和女婿继承。若是家中没有子女的人家,他们会在有血缘的亲戚中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嗣,日后财产由他继承。

对于俐侎人来说,值得一提的还有“朵溪”之位的继承,“朵溪”是当地俐侎人较有权威的人,也是俐侎文化的主要传承人,用汉语来说相当于“祭司”。“朵溪”必须由男性来当任,“朵溪”的继承也是传男不传女。“朵溪”可以结婚生子,但是“朵溪”之位不一定传于他自己的儿子,每个“朵溪”都会收几个徒弟,将来老“朵溪”会在自己的徒弟当中选一个最有天分,表现得最好的人为新任“朵溪”。

(三)祖先崇拜

俐侎人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即使过世后肉身归于尘土,灵魂仍然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祖先的灵魂能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因此一定要好好供奉祖先的牌位才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每个俐侎人家中都会设有祖神台,若是家中有男性老人去世,丧葬仪式过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为老人制作蜡人替身,死者的灵魂将附着与蜡人之上并被子孙后代所供奉。被供奉的祖先一般是三代以内,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供奉的祖先不断地被替换。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中,即使有兄弟几人成家后各自分家,也分家不分祖。言下之意就是,祖先的人偶是要供奉在祖屋的,分家出去的男子不能将祖先的人偶搬到新居,只有在他过世后,他的亡魂才会被后代当做第一代祖先供奉在祖神台上,并且祖神台上只供奉男性祖先,不供奉女性祖先。

四 俐侎人社会性别观念下女童发展受限

儿童在社会文化中成长,女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沦为生活的辅助者和附庸者,并且逐渐散失主体意识,体现在生活中更多的表现为缺乏主见,依赖性强和顺从。当刻板印象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人们便将这些内在的不平等视为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的,并以意识形态的形式代代相传。俐侎人在对后代的孕育、生育和养育的全过程中对女童的成长表现出更多的是限制和禁忌,这些客观存在的限制和禁忌对当地俐侎女性的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制约的全面性

对于俐侎女童来说,当地的社会性别观对她们的影响并不只是存在于成长的某个阶段,或是某一段年龄,而是贯穿于女童的一生。从婴儿一出生,人们便会根据婴儿的自然性别为他们规定将来的成长轨迹,男孩勇猛果敢,女孩温顺贤惠。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人们设定了各种各样的禁忌来限制女孩的行为活动,当她们还是儿童的时候,要跟随母辈学习一些简单的劳作知识。她们不能像男孩一样玩危险的游戏,不能参加村寨的各种大型活动,不能涉足色林,不能挑战男性家长的权威,就连成年后怀孕和分娩都有种各样的限制和禁忌。可以说,对女童的限制包罗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女童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做足了功夫,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都有涉及。

(二)制约的强制性

俐侎女童生活在当地,她们毫无选择的要接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当地为女童设定的种种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潜在性,犹如一张思想的网,束缚着她们朝着社会想要的角色发展。女童不能参与重大的祭祀活动,不能进入被视为圣地的色林,不能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这些规定是被当地社会所公认的,具有集体的强制性,如果有人不遵从,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谴责与压制,甚至会被认为是侵犯神灵的罪魁祸首。可以说,这些强制性的规范成为了妇女发展的内在阻力,因为她们生在其中,她们别无选择,纵然有巨大的好奇心,也要克制住。反过来,这些具有强制性的禁忌又巩固了当地人的社会性别观念,强调了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

(三)制约的传递性

俐侎人对女童的各种禁忌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还包括了这些规范及制约具有传递性。俐侎女孩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成长,从女孩成长为女性,这些禁忌已经内化为她们潜意识的一部分,对于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已经有了适应于当地文化要求的定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是处于从属地位,生活中她们时时提醒自己要遵守“男强女弱”、“男女有别”的规范,生育后代,照顾家庭是她们的主要生活目标,并且这些观念会随着后代的出生而传递给后代,一个俐侎女子在结婚生子后,又将以当地的社会性别观念来要求和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使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客观存在并代代相传。

促进俐侎人两性社会性别平等,尊重和承认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是前提,既不夸大也不漠视,“差异”和“平等”并不冲突,两性社会性别差异是在文化中形成的,尊重差异也就是尊重文化,在此基础上的平等也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注 释:

①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2000:197.

②转引自李国文,施荣.彝族俐侎人民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③钟雪萍,劳拉·罗斯克.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6.

④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214.

[1](法)西蒙·波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Ⅰ:事实与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流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朱焕.中国传统的育儿习俗与性别认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徐莉,梁小丽.民族习俗中女性参与的社会性别观察:雨卜苗族村寨的个案[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7.

[5]蒋星梅.侗族村落民俗与妇女社会性别建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4.

[6]杨筑慧.侗族传统抚幼习俗与儿童社会化[J].民族教育研究,2006:1.

[责任编辑龙倮贵]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Gender about in Limi People Birth Customs

SHI Lin-hong,YANG Luo-gui
(1.Lingcang teacher's college,Lingcang 677000,China;2.Xintang Primary shool of Youngdeng county,Lingcang 677000 China)

Gender equality is a topic that people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dvocating gender equality not only focus on physiological gender equality,but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der equality.Sex is a congenital,gender is acquired,is endowed with culture.In this paper,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 people birth customs,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men and women","think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from birth the baby .The local view of birth and gender outlook is due to culture,thereby con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girls.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ces,attention to vulnerable groups,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by the equality .

the limi people;birth customs;gender;concept

K890

:A

:1008-9128(2014)05-0048-03

2013-11-08

石林红(1987-),女,云南临沧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女童习俗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
我国回族女童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