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08祁克宗刘红梅彭开松张丽霞周秀红

生物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病理学教学资源

涂 健, 祁克宗, 刘红梅, 彭开松, 张丽霞, 周秀红

(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合肥 230036)

精品课程是指在拥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育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及一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专业和学科水平提升的基础[1-2]。

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课程自2002年被评为学校级重点课程以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和2008年连续获学校教学成果奖,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回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内容完善和教材建设为抓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3],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优势,使本课程成为示范性课程以及“普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

本文以《动物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从提高教学团队素质、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总结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心得体会。

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动力,努力提高教学团队素质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落实学校“质量工程”、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人力保障[4]。长期以来,动物病理学课程组十分重视团队结构合理性和整体凝聚力的培育,首先实行课程负责人责任制,努力发挥负责人的核心作用,全面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研讨、设计和实施;同时注重青年主讲教师的学历层次的提升及教学水平的培养,目前本课程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多人获得省和校级教学奖励。课程组坚持在每年的暑期安排时间集体备课,注重备课笔记及教学方法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即以《动物病理学》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为基准,同时每个主讲教师以此为基础在个人课件中增加自己的教学理解,并在每年的教学交流中阐述,以便互相学习,目前这一制度已执行了10年。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展经常性地教学观摩,有团队成员互相听课并作教学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共享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组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授课规范。

在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课程组成员定期到校动物科技学院畜禽病诊断中心坐诊,了解畜禽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变化特征,收集重要的临床病例资源并及时加入到日常教学中,并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病理标本数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适用性。通过注重拓展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全体成员以人畜共患病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前沿,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团队通过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及时了解和追踪了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并将科研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动物病理学”精品课程通过近十余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团队意识强、结构合理、具有协作精神、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的不断推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整体实力,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加速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病理学建设的步伐,为该课程高水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对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而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5]。

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国家精品课程-动物病理学的教材建设遵循“选”、“编”并重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到选用教材的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的基础上,选用面向21世纪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并由课程负责人参编的《兽医病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为主要教本,同时配合选用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编写并出版的《动物病理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动物病理学图谱》等作为辅助教材。同时主编《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兽医病理学》专著、《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副主编,全国选编本科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等作为补充性的配套教材,构建基本囊括动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教材体系。同时引进了大量国内外有关病理学的参考书、课外读物、文献等保存于院图书馆中,供学生随时借阅。

针对动物病理学涉及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相关领域,牵涉面广,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把握重点,有些难点难以掌握和理解等问题,在全国同类课程中,首次编写《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特色辅导教材,并多次对指导书进行修改,现在已使用《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第3版)》。该书第一部分明确课时目标,说明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第二部分重、难点解析,对各章的重点内容以及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简要说明和介绍,对一些重点内容着重阐述,以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第三部分测试题,选用目前考试中常用的4类题型设置测试,学生通过完成测试题,促进其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复习及记忆巩固,并可达到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4套模拟试卷,以便学生进行考前的综合复习。

按照病理学课程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又编写了《畜禽临床病理实践指导》特色辅导教材,作为临床病理诊断学的主要教本,该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系统病理学和临床病理学的各论为内容,以畜禽病的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为教学设计,突出畜禽常见病的病理变化汇总和发病机理剖析,开展导学、助学,切实起到了补充、拓展和深化基本教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修订了《动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及顺序编排,做到一章一实验,其中重难点章节“炎症、缺氧”设2个实验,实验内容设置正常组和病理组,以便于学生比较学习;综合性实验按照兽医临床危症内容编排,并增加了实验动物综合分析及食用动物病理检验2个实验,以保证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动物病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辅助教学功能,实现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动物病理学》课程组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以病理学教学全过程网络化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式网络学习为目标,构建了网络课件和教学平台双重功能的网络教学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病理学课程电子文档及多媒体子库、教学团队介绍子库、标本切片图像子库、网络考试系统子库、课程教学互动子库、拓展资料子库(可连接国内外病理学相关的网站、专业资源库)等板块,为动物病理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现探究式学习及师生的教学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6-7]。

3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多年来,动物病理学课程组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以申报质量工程项目为手段,以改革教学方法为支撑点,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着力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落脚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育厅及学校教学研究项目7项,在总结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发挥学科基础课程的核心作用,推动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分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将动物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病理学诊断实际相结合,增加了对病理学科新知识、新动态的讲授,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实验教学同样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病理学实验与动物形态性综合实习及动物机能学综合实习优化与整合,在保留必要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8]并集中在形态学、机能学综合实习课程中,保证了实验的完成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集实物标本观察、实验动物剖检及诊断、网络资源、课堂及网络互动等为一体的立体化动物病理学教学内容体系[9]。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病例和新颖的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方法[10],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灵活运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参观、课下阅读等多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本次课的重点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在课中,通过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课前,留下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主要是本课的难点并在下次课中予以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病理学课程的特点,部分课堂教学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病例讨论,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说明并配图,引导学生提出个人看法并讨论,指导他们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解答问题,得出最终的诊断意见,这种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保证学生在系统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临床相关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加深了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诊断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在教学手段上,引进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环境,该系统具有较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建立起双向交互式人机界面,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动物病理切片、标本、病例图片等数字化用于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

在成绩考核方面,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改变了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在总成绩的分配中,讨论课表现占10%,思考题完成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10%,科研项目训练占10%,期末考试占50%。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了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实现。

动物病理学精品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学考试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物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为学习动物病理学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1]。

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课程建设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改革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课程网络化等方面的融合,形成课程建设体系,努力做到进度同步、内容一致、方法多样、效果加强,使本课程真正成为精品课程,并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不足之处包括以下几点:1)动物病理学教学课件及试题库在使用过程中需不断更新。2)动物病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现处于起步阶段还欠完善。3)动物病理标本、切片等数量尚不足,展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4)课程组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丁彦青,申 洪,等. 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57-58.

[2]李海萍,龚晓群. 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 2011(12):142-144.

[3]白 菲,谭豫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2(2): 73-75.

[4]崔英俊,李庆章,高学军. 动物生物化学国家精品课建设:体会与启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3): 60-61.

[5]柳礼泉,丁 蕾. 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 2010(5): 34-37.

[6]倪丽娟,柴双超. 基于国家精品课程视角的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0): 3-5.

[7]许艳丽,马德俊. 基于网络教学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录像的应用现状研究[J]. 继续教育, 2012(2):29-31.

[8]王 箐,刘爱东,田 琳,等. 医学本科机能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组织实施[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10): 1037-1039.

[9]章家恩,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3): 29-31.

[10]柳礼泉,吴艳娇,丁 蕾. 教学方法创新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1): 75-78.

[11]吕志平,李 健,乔书波,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建设经验与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2(35): 33-36, 40.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病理学教学资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