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生死哲学

2014-04-08尧必文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明威文学作品哲学

尧必文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 344000)

论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生死哲学

尧必文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 344000)

所谓生死哲学,就是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深刻反思与追问而形成的对生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死亡,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哲学家。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死哲学;文学作品;海明威

海明威一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自己也有过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经历,最终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自然而然,对死亡的描述与思考成为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我们认识生命和死亡,珍惜、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死亡”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其代表作《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于1899年7月出生在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一个医生家庭,晚年患上多种疾病,肉体和精神上极度痛苦,加上创作灵感缺失,于1961年用双管猎枪自杀。虽然海明威的一生经历错综复杂,极富传奇性,但始终脱离不了“死亡”这个词。

海明威在童年时期就多次目睹了父亲在诊治时病人死亡的场景;14岁时在拳击场上被打成重伤;16岁时在一次训练中左眼受伤;19岁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开车,在意大利战场身负重伤,险些丧命,同时目睹了无数士兵和百姓伤亡;1930年,在打猎时受重伤;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两次前往西班牙报道战事,看到众多人因战乱死亡;1939年在威尼斯附近打猎时被子弹碎片击中眼睛,险些死于丹毒;1944年,在伦敦乘坐的汽车意外失事,头部及下肢受伤,几家报纸甚至刊登出他的讣告;二战结束前夕,前往欧洲战场当战地记者,并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目睹了大量人员的伤亡;二战期间他以记者身份活跃在欧亚战场,曾经到过中国,报道中国抗日战争情况;1953年,前往非洲狩猎,乘坐的小飞机两次失事,第一次肝部和腰部被震裂,第二次受到非常严重的脑震荡,但都奇迹生还;平时,他在雷雨天打电话时,数次被雷击中,所幸无生命危险。

二 “死亡”与海明威文学作品

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但像海明威一生经历如此之多的创伤与挫折,多次死里逃生,实属罕见。正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死亡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己童年以来对死亡从困惑、恐惧、焦虑到直面的过程;在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时代里》,仅仅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年出版的同名速写就集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如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杀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更不用说小说中描述了自杀、流浪汉打斗、赛马场作弊致死、战后精神颓废等因战争、疾病、情感和意外造成的死亡;《永别了,武器》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美国中尉亨利和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深刻揭露了战争摧毁家园、夺去生命、泯灭人性的本质,小说直接描写了死亡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即战争就是死亡,一旦卷入战争即使是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和平生活也不能幸免;[1]《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战争题材小说,讲述了美国青年乔丹参加了西班牙政府军,与法西斯反政府军战斗,主要任务是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与地方游击队联系时与姑娘玛丽亚相识相爱,在接到炸桥任务时,他经历了爱情与职责冲突以及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得到升华,在炸桥撤退中,乔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独自留下狙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连续84天未捕到鱼,终于在第85天钓到了一条比小船还大的马林鱼,用小船拖了三天才使鱼筋疲力尽并将它杀死,在归程途中,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 为了保护既得“战利品”,老渔夫单枪匹马地与成群鲨鱼搏斗,几次面对死亡,几次遇险而生,最后“战利品”只剩下一副骨架。

上述海明威的主要著作多次描述生死,反思死亡问题。其实,《非洲的青山》、《死在午后》、《伊甸园》、《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其他文学作品也贯穿着“死亡”这根主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三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生死哲学

海明威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死亡现象和场景,而是对死亡有着极为深刻的思考和探究。仔细阅读他的全部著作,几乎可以编纂一部“死亡学”的详尽注解。[2]从海明威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研究对象,将其反映的意涵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3]生命和死亡处于人生的两端,任何生命都会死亡,任何死亡都是为了新生命的诞生,死亡还凸显出生命的有限和宝贵,生命和死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海明威对死亡的描写和思考,实质上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死哲学,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死亡的不可逃避性

海明威文学作品始终传达着这样一个理念,即死亡是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是无法抗拒的。只有对死亡的不可能逃避性进行充分认识,才能直面死亡,战胜死亡恐惧,进而珍惜、热爱生命。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通过描写主人公亨利在一次野营中,将木头放在火上,木头上有许多蚂蚁,无论蚂蚁逃向木头的中间还是两端,都免不了被火烧死的命运,这个故事象征性地说明了对个体生命来讲,死亡迟早要到来,死亡是生命的本质,只有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逃避性,才能正视死亡。《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与主人公乔丹勇敢面对死亡,把自己的爱和生命奉献给了情人玛丽娅和反法西斯事业。海明威在小说中里描述的不是乔丹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勇敢地面对,这深刻体现了他的生死哲学,即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我们内心如何看待它,正确的态度就是直面死亡,珍惜、热爱生命。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威尔逊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道:“我们都欠上帝一条命,反正今年死了,明年不会死。”

(二)在与死亡的抗衡中使生命价值获得升华

在对待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方面,海明威提出了“硬汉子”气概来对抗死亡的恐惧和威胁,让内心产生征服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了在逆境和厄运面前不轻言放弃的挑战精神,使生命价值获得了升华。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公哈里身体患上重病之后,身心非常痛苦,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结束。哈里面对死神的到来,内心的恐惧慢慢变得豁达,进而发展到超脱与向往;《过河入林》中的坎特威尔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掌握者,超越死亡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打不败的人》中斗牛士曼奴埃尔被牛抵成重伤,仍拼尽最后力气将牛杀死,临死前保持着永不放弃的“优雅风度”;《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老人勇敢地与孤独、绝望和死神抗争,在他身上,深刻体现了“硬汉子”气概,折射出海明威所谓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部小说充分诠释了海明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死亡可以逃避人类的各种苦难

《印第安人营地》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医生亚当斯和儿子小尼克在外度假时,被请到一个印第安部落,一位妇女已经难产三天了,她歇斯底里的痛苦叫喊声让其他男人躲避到黑暗中,她的丈夫因为脚伤躺在旁边不能动弹,一方面,面对妻子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由白人医生给妻子接生,女人神圣的部位被别人接触,觉得很耻辱,于是,丈夫用锋利的剃刀割破喉咙自杀,用死亡来逃避痛苦和耻辱。海明威曾经对自己父亲的自杀难以接受,认为是懦夫的表现,后来他明白父亲是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和妻子的羞辱而选择了逃避,慢慢理解和同情父亲的选择。晚年的海明威,身体被酒精、车祸和战争伤害到无以复加的地步,13次手术,体内200多处伤痕,多次生命危险,加上创作灵感丧失,导致他用最心爱的双管猎枪打爆了自己的脑袋。无论是海明威文学作品,他父亲,还是本人,都体现着这样一个哲理:死亡是逃避各种苦难的最好方式。这并非鼓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以自杀方式选择逃避,而是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很低,身心遭受极度痛苦的时候,为了人的尊严,无痛苦的死亡或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这也是赞成安乐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 领悟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生死哲学的意义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对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海明威自身的奋斗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4]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海明威截然不同,但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是共通的。在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生命与死亡,珍惜和敬畏生命,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仍然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具备死亡意识

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说:“一个人必须不断地想到死。”其意思是说,我们只有念念不忘人的脆弱性和有死性,才能够面对死亡恰当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有序、从容。他认为,凡对死亡无意识的人,对生命也就心不在焉,而这样的人其生命也最短促。[5]海明威文学作品的灵魂就是死亡意识,认为死亡伴随着人的一生,如影随形,只有对生命个体的必死性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生命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中的每一时刻。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安定的年代,生活在相对优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往往以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很漫长,死亡离自己非常遥远。不少人吃喝玩乐,挥霍青春。其实,人生充满着许多变数,不可能人人都能“寿终正寝”, 因疾病、车祸、伤害等意外死亡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培养死亡意识,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使生活具有紧迫感从而克服惰性,对于积极、有序地进行人生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正确的死亡观

意识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而产生恐惧感,是人出于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健康情感。但对死亡过度恐惧,整日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容易滋生人生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不如浑浑噩噩或及时行乐的思想,从而体验不到生活的美好。之所以对死亡过度恐惧和焦虑,在于对死亡逃避而导致的无知。正确的死亡观是充分认识生死意义和价值,直面死亡。直面死亡并非打开惹人烦的潘多拉盒子,而是以更丰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再次直面人生。[6]海明威人生经历了对死亡迷惘、恐惧、逃避到直面的过程。在他中晚期文学作品中,明确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即死亡是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无法逃避的,直面死亡非但不会导致恐惧和焦虑,反而能促使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人生更加精彩。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对于认识生命与死亡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解决个人在学习、工作、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海明威文学作品名为描述和思考死亡,实则是思考人生,其本质是让人直面死亡,思考死亡,赋予死亡的神圣性,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养成正确的生死观,从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海明威积极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他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打不垮的‘硬汉’气概”。《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所有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硬汉子”气概的高度概括。老渔夫在海上遇到成群结队的鲨鱼,死神一步步向他逼近,他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不断与之搏斗,最后战胜了死神。其中有句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深刻地体现了“硬汉子”气概。这部小说最为人称道之处是告诉人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不忍耐、顺从、消极无为,而是积极进取,努力抗争,尽情享受生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充分诠释生命价值。

我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身处网络信息时代,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也滋生出自私、功利主义、耐挫能力弱、心态浮躁等个性缺陷。导致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过度追逐名利;在挫折面前无所适从、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等个人及社会问题。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保持一颗相对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金钱、权力和社会不公平现象;遇到挫折时不放弃、不逃避,而是勇敢面对,明白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曲折和坎坷,只有具备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才能最终克服各种困难,战胜挫折。

[1]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伍建华.海明威死亡意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8(1):7.

[3]朱莉.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J].国外文学,2003(3):65.

[4]崔敏,周海燕.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J].戏剧文,2008(5): 94.

[5]段德智.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美)IRVIND.YALOM.张亚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贺良林]

On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of Hemingway's Literary Works

YAO Bi-wen
(Jiangxi Colle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Fuzhou 344000,China)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is overall view and fundamental point of life and death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deep reflecting and questioning life and death.Hemingway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wentieth Century,death is the theme of His literary works,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was not inferior to any philosopher.there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s who want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iew of life and death and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reading Hemingway's literary works and comprehending its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

Life and Death Philosophy;Literary works;Hemingway

B-4

:A

:1008-9128(2014)05-0080-03

2013-11-20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1508ZP078)

尧必文(1971-),男,江西南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死亡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海明威文学作品哲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菱的哲学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