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两点措施

2014-04-07刘国芹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思维

刘国芹

(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两点措施

刘国芹

(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创新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属于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应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 创新意识 培养 措施

创新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活动。“创新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1]。历史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属于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应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没有创新的火花。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历史情境,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历史课的感知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无限广阔的环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应该随时创设教学情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路径。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实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习中仍以知识记忆为主,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便无疑可问,即使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因此教师应热情地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质疑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思索、寻找问题的兴趣”[2]。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有误,也要先肯定他的勇敢,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加以引导和纠正,切忌全盘否定,强行要求学生认可教师的观点。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给予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在比较分析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心理能力之一,属于高层次的认知过程,也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的能力。它包括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种方式。其中集中性思维,要求能从已有的材料中综合获取新的知识;发散性思维则要求以集中性思维为基础,调动眼前和保留在记忆中的材料,沿着各种角度方向,进行扩散辐射,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综合来说,创新思维应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创新或发明都是比较分析综合的结果,创新思维的两种形式交互作用,实际上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进一步演化”[3]。当然,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以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前提。因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知识,创造便无从谈起。

(四)注重新材料的收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激活创新思维

1.注重资料的收集。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新材料的收集,因为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时收集相关的新材料等信息充实到教学当中,以体现教材使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到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材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然后让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认真思考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一点: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组织辩论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具有讨论价值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正确指导、组织学生辩论,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有一堂活动课的课题是“论辛亥革命的成败”。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成功了”,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氛围,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籍,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可以去辩论,如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殖民主义问题,等等。我们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争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3.引进历史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新思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适当地引进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知识。

二、历史教学应对创新教育的两点措施

在历史教学中,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问题式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应改进手段,采用电教媒体教学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历史教学应力改“一本书,一支粉笔”包打天下的传统模式,大力利用幻灯片、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电教媒体,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播放录音(雨果关于圆明园的描述):“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化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之中。”[4]随后,出示电脑图片:圆明园盛时鸟瞰图、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残迹。这一直观对比,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增强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的采用还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利用投影仪显示原始史料进行分析,把知识直观化,把知识变深为浅、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分析“天京变乱的原因”时,可利用电脑显示天王府的豪华,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之后有关划定等级、讲究排场等史料,让学生对天京变乱的必然性有清楚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作业布置,转变评价观念

历史作业的布置一向不受重视,一般以识记性题型为主,而且评价方式通常是简单的“对”与“错”。历史确实是一门实事求是的学科,但许多问题并不是用简单的对错就能解决的。历史的研究是在一步步展开的,只要材料充分,能支撑自己的观点就可。如在学习有关“李鸿章”的历史时,可布置:怎样评价李鸿章?他在洋务运动中有何作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呢?甲午战争是不是李鸿章个人导致失败的?一系列作业的设置,既可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综合评价中,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设计课题、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等。

[1]刘桂萍.如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学刊,2013(1):21.

[2]王小华.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浅谈.吉林课改,2009(3):32.

[3]薛国光.创新教育读本.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

[4]徐强.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方法.吉林课改,2008(2):19.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