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知识渗透中专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2014-04-07陈广禄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文史史学史料

陈广禄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0)

史学知识渗透中专语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陈广禄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0)

当今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中专生的学习实际,在案例阐述中利用史学知识渐次渗透,优化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尝试性活动和课题探讨。

文史结合 史学知识 中专语文教学 案例阐述

不管是文科、理科的粗化分类,还是语政英、数理化及史地生科目的细化分类,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至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在教学领域中有明显的体现。教育部颁布的《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在对学生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是指挥棒,由此可见,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中专校的各学科教育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笔者认为更有开阔、自由的空间尝试,体验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的可行性。

“文史不分家”,在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中,文史之间的渗透和结合尤为突出,也更具可行性。每一篇课文都是作家在当时历史背景、个人所处情境下的精神之托、心声之语,作品的字里行间一定会有一些或隐或现的因素在折射作者心理。因为,没有哪一位作家可以承认自己无缘无由地创作出某部作品,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时涂鸦,即使是无病呻吟,都会涵盖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情感世界的幕布下,都会打上两者的烙印。语文教师在讲解、剖析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时,不能避开作品创作的史学背景和作者的现时心境进行,否则不是正确的解读,而是背道而驰,相差甚远。精美散文《荷塘月色》就是民主战士兼学者身份的朱自清在特定的“白色恐怖”历史背景下,压抑心情渴盼释放又难于宣泄的一种情态外现。如果教者不说明,学者不清楚,大家都仅仅沉浸在作者文字的精美至纯之中,诵者则是满怀喜悦、热情奔放地表达,那么可能不仅没有表情达意,反而误解了作者的创作心境,扭曲了作品价值。如果《荷塘月色》真是这样的,它就只能是心灵鸡汤式的散文,而难登时代精品之作、文史经典之作的宝座。

笔者认为,在中专校进行文言文课堂教学,面对文化功底薄弱、学习自觉性缺乏的中专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语文教师必须顺应形势,树立大文科意识,切实加强文史结合,力争开辟有效教改、优化课堂的新途径。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加强文史结合,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案例。

1.融入史学知识,培养学生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的能力

语文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庞杂,知识面宽,特别是远离现代的文言文作品,是学生最感头疼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系统性地识记材料,能在大脑中形成彼此融合的联系。因此把相对分散的史学知识,按照文言文作品一定的顺序和联系浓缩成一个系统,如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生活年代、作品中反映的时代信息元素等,也就是构建以文言文作品文本为核心,史学知识为辅助资料注解的知识体系,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有人曾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体系比喻成珍珠和串珍珠的绳子,认为历史知识体系“犹如用不同粗细的绳,串联起一大组珍珠,大大小小,层层叠叠,五光十色,虽然令人眼花缭乱,但却秩序井然。如果把绳割断,这组珍珠就会散落满地,无法收拾”。在此套用,这说明了文言文作品解读体系与史料知识的注解关系,能否灵活地融入史学知识是学生能否构建学习文言文知识体系的基础。如何构建学习文言文知识体系是学生头疼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适当适宜地融入史学知识,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知晓关于作者的相关情况,然后通读课文,根据课文释析文言字词句,最后在梳理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文本教学思路进行归纳,拟出知识提纲和要点,得出阶段特征,利用书籍及网络资源,建立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知识体系。如教学韩愈的《师说》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查阅资料,获知在唐朝的某个阶段存在 “师道之不传已久矣”,作者韩愈正是因为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对比,才能“以点覆面”、针砭时弊地呼吁社会尊师重道。之后,通过“师”和“道”两个重点字词,辐射解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促成学生触类旁通。最后学生在熟悉、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结构和中心的归纳呼之欲出。经过这样处理后,学生们在课前预习、课时教学、课后温习中,对文本内容的知识和脉络连成一条线,大多数学生的反映比较好。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融入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然慢慢掌握了这种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方法。

2.融入史学知识,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剖析、理解文言文作品的能力

文史结合的能力是学生学好文言文一项基本的能力。文史结合,既牵涉认识论,又涉及方法论,培养学生文史结合的能力,必将有助于学生提高文言文得分,从长远看,对文言文后续的学习更是受益匪浅。经常运用有价值的参考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对该项能力进行培养的最佳途径。这在解读比较晦涩难懂的文言论述文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分析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时,学生对因赂秦灭亡的韩、楚、魏尚可理解,对誓力抗争的赵、谋划刺秦王的燕、远离中原的齐都“不能独完”就似乎很难理解。真是赂也败,战也败,作者认为“弊在赂秦”,似有不妥之处。如要析释这样比较复杂的历史结论,确实不能抛开、割裂史料解读:既要分析战国七雄对抗赛中的秦国与六国现有实力(军事、经济、政治),又不能忽视秦国“连横”外交策略的远交近攻的实用性和六国“合纵”联盟的不稳定性,这就将“战”服从于“赂”的论点凸显,“战”演化成了“赂”的坚强后盾,因为“赂”而国弱,因为国弱而无外交。

3.整合史料知识授课,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许多历史问题和事件在语文课文中都有所反映,同样的历史事件,语文教材中会采用不同的文本生动呈现。我们在讲课时,可以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相关课文同步比较解析,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成学生因某个历史知识的印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将其与散文体裁的《赤壁赋》、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片段之《赤壁之战》相链接。三者都是围绕三国时经典战役——赤壁之战而三分天下的主题,前两者是同一作者采用不同体裁和不同心境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感怀英雄自古出少年的周瑜,敬仰、羡慕、钦佩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余,与之相比,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怀才不遇和政治失意的感慨;《赤壁赋》则是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对清风、明月、江水、箫声等景色融合一起,叩问自然的奥秘,讨论人生的价值,探索哲学的意蕴,使“赤壁”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资治通鉴》是和《史记》、《三国志》一样遵从史实的史书,同时,它如《史记》那样,是将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将真实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艺术的加工,使其具有故事情节性和文学艺术魅力。其主要角色的形象塑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身份,较生动丰满,有效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旨。

老师在运用史料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切不可以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为脚本,引导学生鉴别,去伪存真,辨别出电视剧里的虚构成分。小说毕竟是小说,演义小说更是如此,不能将此作为史料佐证文本所学的知识。

有丰富的史料知识让师生在语文教学课堂共同交流分享,这使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史学观和真实感,使教室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是学生不再囿于课堂上被动听讲,而是争着阅读书籍或上网查阅,大家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激烈讨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当地融入史料知识,恰恰由于其与文本的解读有着密切联系,又不囿于课本,反而高于课本,更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活跃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既培养了学生“读书不唯书”的品质,又提高了其史学知识和历史思辨能力。谁能否认语文课堂上融入史料知识是优化课堂的好途径呢?

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大多数的发现都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时,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科技成就有时来自移植。”这深刻地说明了学科之间知识迁移的重要性,而非相互疏离、割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做课堂教学上的有心人,把历史(和其他学科)知识或原理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课程资源,为中专语文教学打开一片新天地。

[1]季华.略谈“文史结合”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代语文,2008.

[2]刘思勤.浅谈中学历史知识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中国校外教育,2012.

[3][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史史学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