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2014-04-07周贵才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守法小张政治课

周贵才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21)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周贵才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2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对高中生加强法治教育势在必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讲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等角度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思想政治课 法治教育 教育策略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到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律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指出:“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2]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公民的法律素质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骨干学科,要结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必修课程的教学,了解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理解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3]

(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代犯罪学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犯罪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岁左右,但一个人是否会形成惯犯和累犯,形成时期则是在未成年阶段,这说明未成年时期虽然不是犯罪高发的时期,却是犯罪萌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法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高低,决定了全社会犯罪率的高低。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尤为重要。

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属于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个体的社会化包括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每个人都应该逐渐知晓并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人的法律社会化过程中起到法律启蒙作用,高中阶段法治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高中生进行宪法和法律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能力,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进而达到自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规定

人的法律素质包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能力、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4]。提高高中生知法、守法、用法,坚持法律至上的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标

增强学生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两本教材。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专门进行法治教育的选修课程,讲授内容包括民事权利与义务、信守合同与违约、就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法律援助等法律知识。

1.《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求“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解析“合法手段”时,可以讲授《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讲解“公司的类型”知识时,可以简要补充《公司法》中有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股权转让等法律知识。

讲解“劳动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有关劳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讲解“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时,可以补充讲解《劳动法》第三条对“劳动者权利”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2.《政治生活》中的法律知识

讲解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知识时,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第二章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讲解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呈现《选举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讲解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一些学生对我国各类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很模糊,可以让学生查阅《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规定。让学生知道: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讲解第二课“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讲解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可以让学生查阅《民族区域自治法》。

讲解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时,补充讲解《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规定。让学生放眼世界,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批准的重要国际公约,特别是国际人权公约、世界贸易组织公约、保护人类环境的国际公约等有关知识,树立全球意识。

(二)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维权能力,可以为中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法律案例,增强学生守法维权能力。

讲解《经济生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知识时,设计了一个法律案例:

小张高中毕业后直接踏入社会,经朋友小吴介绍,进入本镇的“爱涛”服装厂上班。因是朋友介绍,小张很信任这家服装厂,只跟厂长有口头协议:每月工资2500元。上班半年后,小张越来越感到不对劲:这家服装厂经常加班,经常以小张缝制的服装不合格为由扣小张的工资,10月份小张只拿到工资1600元。小张找厂长理论,厂长不予理睬。小张很气愤,伙同小吴等几位工友把厂长骗到厂外,限制其人身自由索要工资。厂长答应给小张补工资后小张把厂长放回厂内。厂长报案后,小张等几位工友被警方逮捕,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小张感到很委屈:“我们没有伤害厂长,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工资……”

问题:上述案例中的小张做错了哪些事情?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作为小张的同龄人,小张的做法和说法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热烈讨论后,大致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小张就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小张不应该以暴力手段索要工资。第二,劳动者就业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通过法律渠道维权。比如,可以通过协商、投诉、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权。第三,案例中的小张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守“三维”目标,不能只讲解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三)拓宽教育渠道,树立学生法治观念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强调“帮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首先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法制观、法治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12月4日作为每年的全国法治宣传日。从1986年至今,全国实施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目的就在于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法治观念。

1.增强法律至上观念

讲授《政治生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知识点时,强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思想政治课上,让学生观看视频“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罪法庭审判实录”,让学生体会我国依法治国、严惩腐败的决心,促使学生树立“法大于权”、“法律至上”观念。

2.树立依法办事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在不断健全,法律是衡量人们的言行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让人们心中有法,树立依法办事观念是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经济生活》中讲道:“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作为未来建设者,高中生可以不知道成立公司的程序,但一定要有依法办事的观念。思想政治课上,让学生上网查阅“成立公司的法律手续”,并让学生分析做到手续齐全的必要性:为公司取得合法地位,为今后维权奠定保障。让学生体会到:依法办事,既是遵守规则的需要,又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3.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情感

依法治国,人人有责。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防止法律尊严遭到践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发现违法乱纪行为,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而要有主人翁意识,主动举报,让各种违法现象没有藏身之处。思想政治课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发现有哪些违法行为?”,比如:交通肇事逃逸、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广告虚假宣传,等等。让学生讨论:发现违法行为后“你是怎么做的?”“你应该怎么做?”。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提升思想政治课价值的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应该承担起法治教育的责任,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做时代的先行者。

[1]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2007.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守法小张政治课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有缘人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