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生心理倾诉之策

2014-04-07俞建琴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心灵心理健康小学生

俞建琴

(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江苏 太仓 215400)

探寻小学生心理倾诉之策

俞建琴

(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江苏 太仓 215400)

心理倾诉通道指把心理想要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的平台。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倾诉渠道的狭窄性提出了解决策略:建立“朋友型”亲子关系,转变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化的校园心理疏导通道;在社会上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疏通通道。

倾诉通道 心理压力 解决策略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不少学生没有知心朋友,更不愿与长辈交流,和别人沟通的渠道比较少。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占全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外来学生家长大多以打工为主要谋生方式,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本地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大多农民出身,孩子的成长只关心他们吃饭、成绩等问题,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倾诉心理的通道却不够通畅,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加剧。如何打通学生的倾诉通道,缓解心理压力呢?笔者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策略。

一、建立“朋友型”亲子关系,转变评价观念

当孩子有秘密、有困难不想与你倾诉,主要是亲子关系的亲近、亲信度缺失,皆是由于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所致。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朋友型”的亲子关系,就一定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1.做孩子信任、尊重的“朋友”。

家长要多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提高育人水平。转变“严厉、责骂”成才的教育观念,主动构建“朋友型”的亲子关系。“朋友型”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要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让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孩子才能像朋友一样向你倾诉,遇到问题,他才会在第一时间,毫无畏惧地向你求助;只有尊重你,家长的话在孩子心中才会有分量,才会起作用。父母应该钻研与孩子建立“朋友型”的亲子关系这门艺术,要懂得用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多给予孩子一些期盼、带点鼓励的眼神,孩子看到的是深深的爱意。最终你将成为孩子的“朋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转变评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校学生家长多半是外来民工和农民工,希望子女读好书的愿望特别迫切,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家长要分析孩子的学习需要,学会给孩子开出“营养菜单”。让学生有所选择,小学阶段应该让学生多元发展,鼓励他们多看书、多实践、多运动,等等。

二、构建多元化的校园心理疏导通道

1.开启心理疏导主体通道——学生心灵。

(1)培养学习动机,保持心理平衡。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多半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才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还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注意自我激励,学会保持心理平衡。从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提出心理要求,并经常、及时地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反思和调整,力求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即保持心理平衡。

(2)培养心理信息员,帮同学解心结。

同伴间和谐的关系营造小学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就流露出孤独感。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教师人数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要成立小小心理信息员队伍,心理信息员接受专门的心理培训,关注性格内向的同学,主动关心,缓解同学的心理压力,成为同学间相互解心结的倾诉通道。

(3)开展同伴交往,形成健康情感。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山下俊郎在 《独生子女》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在同别的儿童的交往中开始从 ‘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道德品性的。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这一类品性,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靠儿童在游戏活动与社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简而言之,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满足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会使儿童得到快乐,快乐是个体最基本的肯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因此,学校要开展同伴交往活动,这有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情感。

2.建立心理疏导客体通道——教师引路。

(1)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沟通最重要。

教育家陶行知说:“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在思想上开导,在心灵上抚慰,照亮他们需要光明的心,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得到温馨。”教师要创造人文的环境,让爱的阳光照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和交流。

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可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有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自觉、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当老师给予学生真挚的爱,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效果。

(3)利用日记载体,积极心理指引。

为了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倾诉的方式可以通过书面倾诉的形式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从三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写日记,从日常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喜欢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心理辅导老师或家长进行相应的回复,回复后学生可以留言反馈,辅导老师或家长进行第二次回复,学生再进行留言反馈,有时甚至第三次、第四次回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矫正,给予帮助。

(4)触及留守学生心灵,建立倾诉平台。

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也尤其珍贵。开通“校园热线”,建立“亲情热线”和“亲情视频聊天室”,让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或视频,保证让每个“留守儿童”在电话中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网上与父母“团圆”。“亲情心理辅导热线”可以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三、在社会上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疏通通道

教育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的愿望不久就可以实现。以后,我们可以更有计划、更深入、更细致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教育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可以使孩子的心理郁积有排解和倾诉的渠道,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希望这个想法能很快实现。

教育从“心”的交流开始,教师应该努力开创全方位的心理疏通渠道,让儿童的心灵充满灿烂的阳光。

[1]曾玲娟著.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2]张茜.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和功能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

猜你喜欢

心灵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