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贫困生 “软贫困”问题的思考

2014-04-07蔡亚峰朱永华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大学生

张 丽 蔡亚峰 朱永华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对高校贫困生 “软贫困”问题的思考

张 丽 蔡亚峰 朱永华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综合性的问题,仅仅着眼于经济资助,解决贫困生物质上的“硬贫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入手,积极构建贫困生职业基本技能学习平台、增强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加强贫困生就业支持网络建设,使其摆脱精神、心理、能力上的“软贫困”,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治本之策。

高校贫困生 软贫困 能力贫困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增多现象已经成为高教事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高校助学体系,对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贫困大学生不但有经济上的“硬贫困”,而且有能力上的“软贫困”,“输血式”经济救助只能帮助他们缓解一时的经济困难,而不能治本。因此,只有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怀扶持与实际能力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窘迫。

一、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分析

虽然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当中不乏能力突出者,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贫困,视贫困为个人发展的良机,进而战胜贫困。但也有部分贫困大学生长期受经济上的“硬贫困”困扰,产生消极情绪,继而引发了能力上的“软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基本技能欠缺。

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等教学条件较差的中学,前期较少开设计算机、英语口语课程,这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导致高校贫困生对这些专能的欠缺。进入大学后,逐渐在计算机应用、英语听说能力等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中暴露出差距。由于经济的压力使他们缺乏相关的学习资源,导致知识单一,知识信息来源渠道狭窄,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有限,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机会也相对较少,沟通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得不到锻炼。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还可能进一步与普通同学拉开差距,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进入职场,这些同学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职业发展不顺或发展缓慢。

2.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不足。

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自卑封闭,与人交往无法找到共同话题,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常以失败告终。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担心自己在活动中缺乏优秀的表现而受到同学的耻笑。长此以往,这些贫困学生变得敏感多疑、自我封闭,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在人际交往上往往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3.就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几乎是靠孤身奋斗,因此,出身贫寒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就成为弱势群体。具体表现为贫困大学生在签约时间上滞后、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据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1]。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贫困生专注于书本学习,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不够,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极少有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提出自主创业计划。目前条件下,他们即使具有创业能力并提出创业计划,也很难取得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就业竞争优势的丧失意味着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仍处于困难地位。

二、解决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构想

目前,大部分贫困生仍然没有摆脱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经济困难→难以把握和取得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各种培训和锻炼机会→能力欠缺→经济自救能力差→经济困难。这种“贫困循环”严重束缚和制约着贫困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他们很难在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赶超非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水平。面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软贫困”问题,高校管理者必须以崭新的资助理念、科学的制度安排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贫困大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并理性地选择解决“软贫困”问题的对策。

1.打造贫困生职业基本技能学习平台。

“授人以鱼”的同时也要“授人以渔”,即高校在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扶助力度的同时,也要对贫困生进行开发式扶贫,培养贫困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实践技能。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课程;为贫困生量体裁衣式地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和普通话培训,使贫困生较好地掌握现代工具,获得成功就业的“通行证”。同时通过开展学习小组与学生社团的形式,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计算机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培训。通过开展一系列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精英训练营、各类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等,提高贫困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关注贫困生群体,引进社会资源扶困帮贫。在传统勤工助学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引导勤工助学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成立类似公司形式的贫困生自助团体,培养贫困生的各项职业基本技能以及创业能力等。在这方面,由教育部与福特基金会发起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通过项目试点提高学校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打破学生所面临的贫困循环,目标是帮助贫困生解决个人经济问题以完成学业,增强贫困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不同形式培训相关的管理、教学人员和学生,提高他们实施支持贫困大学生的战略规划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挑战。该项目惠泽贫困生的并不是钱,而是励志,是方法,是精神。它不表现有钱交纳学费和支出生活费用上,而是那些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激发,技能得到了展示,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会为自己的问题负责,自己找办法,作决定,最终使他们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自立自强获得成功。

2.增强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立体而多元的复杂过程,除了贫困生自身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之外,他们更需要从自己所属的群体那里获得内在支撑点和直接推动力。正如麦克尔·富兰所言:“如果你想……让人的信念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持久的、能够对他人产生示范作用的变化,你需要在他们周围创造一个社团;在这个社团中,新的信念可以得到贯彻实施、自由表达、培育成长。”应该说,以“团体建设”的聚光灯集聚和辐射贫困生的力量,扩大贫困生的眼界,寻求贫困生团队的合作与对话,这是比单纯的贫困生个体发展更具有根源性和策略性的探索。因此,要彻底改变贫困生的贫困状态且获得持续自我发展,学校要通过搭建互助组织来帮助贫困生学会与人交往。在选拔班委、学生会、团委干部时,注意适当向贫困生倾斜,为贫困生充分提供锻炼的机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根据贫困生个人特长设计活动计划和内容,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信。通过组织平台展示和发挥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贫困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活动,达到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引导贫困生尽自己所能去服务社会,增长自信;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分析辨识力及语言表达力等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逐步走近或走进社会主流文化的圈子。

3.积极构建高校贫困生就业支持网络。

在高校与贫困生接触紧密的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因此高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生活与就业方面的影响重大。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情况的收集,做到心中有数。其次,高校辅导员要提高为贫困生服务的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提高择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毕业时使他们能尽快融入社会,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摆脱经济困难的状态。最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辅导员应相互沟通配合,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的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适当予以求职经济补贴,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2012年江苏省全面启动了“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免费为来自省内3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936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提供为期1周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课程集训围绕自信力、理解力、沟通力、协调力和说服力等5项就业适应能力,设计了素质拓展、职业规划、语言表达、人际关系、形象礼仪和求职面试等6门课程,并组织了职业倾向测评解读及求职规划辅导、求职形象设计及职场礼仪专项训练、模拟面试及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专项训练,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1]莫飞平.经济困难学生能力贫困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微[J].经济师,2007(5):111.

[2]周怡.社会情境理论:贫困现象的另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2007(10):59.

[3]黄钢威,刘恒.高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新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0.

[4]郑晓芳,张静.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93-95.

[5]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1):95-96.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大学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选择困难症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