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中的实践

2014-04-07张平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导师

张平

(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认同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中的实践

张平

(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学生社团如今逐渐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如何在社团中推进党建工作,以学生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方式使党的理念和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获得广泛认同,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论述。

认同理论 高校学生社团 党建工作 实践研究

社会广泛认同是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生存、发展的根脉所在。而学生社团作为依靠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组成的非正式团体,逐渐成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在社团中推进党建工作,以学生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方式使党的理念和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获得广泛认同,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团党建工作,从而使党的理念和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获得广泛认同。

1.对社会认同理论的理解

“认同”是人们面对一定的社会、群体时,参照特定的社会或者群体特征、边界确定自己的归属过程,亦即回答“我是谁”和“我应该怎么做”。在认同理论的研究中有两类分支,分别着眼于认同过程的两个层次 (Thoits&Virshup 1997):角色认同理论(产生于社会学研究领域,该理论将认同视为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来源,因为这些认同包含了人们在不同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时,赋予这些角色的典型意义)和社会认同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研究领域,该理论将认同视为人们对集体或社会群体的自我定义)。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自主管理的群体,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的过程是他们对所在学生社团的认知和自我定义过程。因此,本文将主要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探讨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认同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是从社会群体角度的认知过程,同时认为,当人们组成一个群体时,形成相应的社会认同后,还会表现出与群内其他成员相一致的行为(Hoggetal.,1995;Hogg,2006)。在群体互动中,人们也会觉得自己身上所体现的更多是所属群体的典型特征而不是个人特质,即产生一种“我们是谁”的概念(Hoggetal.,1995;周晓虹,2008)。如果自身的行为和群内成员不一致,则很容易使个人质疑自己的群体身份,从而引导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相匹配,以便从中获得自我概念(Turneretal.1987)。因此,社会认同不仅包含社会群体的定义,而且指导人们如何表现恰当的群内行为。

所以,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探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工作,即是讨论高校学生社团如何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

2.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活动现状

社团作为高校学生活动重要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场合。而如何利用好大学生这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之前,有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工作做了一些研究,并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归纳和总结。比如,王新更和尹航认为,社团组织形式的自发性影响社团党组织的严密性;社团活动方式的松散性影响社团党建活动的系统性;社团活动内容的局限性影响党建的实效性。又如,阮俊华等针对浙江大学近50家社团进行的调研发现,社团缺少党组织必要的领导和指导,发展不稳定、不规范;多数社团都没能组织有效的党建学习,缺乏党建知识,社团理论层次不高;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先进性无法得到体现,作用无法发挥。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对上海海洋大学6个社团共135名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率89%),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1)高校社团是基于兴趣的社会群体,党员成员的示范作用不明显。在收到回复的120份问卷中,只有15%的社团成员表示自己知道社团的领导成员是否是党员身份;而即便在这些知道社团领导成员是否是党员的成员中,也几乎没有人认为党员身份是他们认可这些社团领导的原因。(2)高校社团没有一个党组织体系,无法形成有效党组织影响力。在所有这6个社团中,目前还没有党组织的存在,也就是说主要还是纯粹的基于兴趣的学生团体。(3)高校社团的党建活动开展得很少,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影响社团成员的党建意识。在120份问卷中,只有8%的被访者认为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有参加过一些党建相关的活动,绝大多数学生社团成员只是参与社团的活动,而没有结合党建,或党建主题的活动。

因此,不管是之前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还是针对笔者所在学校高校社团的党建工作现状,如何在高校社团中组织党建工作,依然是个难题,也是很有挑战的问题。

3.对于高校社团党建工作实践的设想

针对目前高校社团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高校社团党组织架构、社团人员(党员)管理、社团党建活动开展、社团党建活动指导等多方面进行。

3.1 加强和完善高校社团党组织架构,明确社团党组织管理的规章制度

正是由于缺乏党组织的组织架构,目前的高校社团缺少党建的牵头人员和制度安排。所以高校社团的党组织建设,或者说明确高校社团党组织管理制度,是开展高校社团党组织工作的前提。因此,首先要结合社团自身发展特点,尽快在社团中成立党组织,如果条件允许,则要成立社团学生党支部。其次,要明确高校社团自身党组织的管理归属关系,并安排上层党组织对其进行党建工作指导。目前,高校社团多归属各院系的团委进行管理,而学生党员则由各院系的党支部管理,这中间存在分头管理的情况。再次,可以适当赋予高校社团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党员活动中的参与权力,使得社团党组织能更好地和上层党组织保持合作。

3.2 充分发挥党员在高校社团党建中的模范作用

首先,高校社团是基于兴趣的学生群体,而社团负责人在社团事务中往往起决定左右作用,也能对社团成员有模范示范作用。要发挥党员在高校社团党建中的模范作用,最重要的是选配好政治认同度高的社团负责人,最好是党员。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社团的特点,对于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学生社团,条件许可的社团党支部负责人,可以从政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党员中选举产生。其次,在各院系的党建工作用,对于各社团中比较活跃的党员成员,在日常党建活动中要加强对他们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加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从而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影响社团成员。再次,扩大社团在党员遴选机制的影响,优先考虑和吸纳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尽量争取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并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积极推进在社团层面的党建工作,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

社团成员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基于社团活动过程中的党建工作开展,让社团成员在社团层面能接受党的方针政策,形成政治认同。因此,积极推进社团层面的党建工作,形成良好的党建氛围至关重要。首先,党建活动要与社团日常活动相结合,否则容易陷入纯理论的空对空宣讲,缺乏主动参与性和实效性。作为课堂理论教学重要补充的社团活动,有较之于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因此,这需要在进行社团党建时,设计社团成员感兴趣的主题,不同时段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大家愿意在社团活动过程中融入党建学习。其次,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高校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但如何在课堂外的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一直是个问题。而社团高校的党建活动,恰恰是将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高校社团常常有社会活动设计,开展有党建意义的社会活动,让社团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党建的认识。再次,在党建形式上,可以更多样,贴近社团学生生活,尤其在互联网深入影响大家生活的今天,可以互联网形式开展党建工作。社团党支部工作不进入网络了解社团成员的思想状况,那么我们就失去接近社团成员,影响社团成员的最佳途径。同时,社团成员的分散性也使得网络党建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需求。网络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思想理论教育为核心,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3.4 开展社团党建导师制度,加强对社团党建活动引导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而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不仅具有专业方面的指导和相关活动管理的职能,而且具有育人职责,是开展社团党建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首先,选配高素质和高政治素养的社团导师。学生社团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团党建工作部和校团委负责从高校教师中尤其是从党员教师中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好、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形成一支政治可靠、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其次,明确社团导师职责。在选配完成社团导师之后,需要及时明确社团导师职责,如社团导师需要经常性地深入学生社团,了解社团成员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开展个别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指导社团制订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检查社团开展工作情况,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与质量。再次,实施社团导师科学评价。要确保社团导师做好工作必须给予导师科学的评价,通过多种举措将社团导师的责任明确到人。通过引入学生社团成员对导师评价、学生社团工作部考评、导师自评等途径对社团导师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高校社团是高校中最有活力的学生群体,也是受学生认可度高的社会组织。高校社团进行的党建活动如果以得当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开展,则是在学生群体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的最好方式。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党建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的设想,以对未来高校党建工作有所参考。

[1]李潇潇,王紫源,刘青芝.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研究[J].河北企业,2014(07).

[2]刘英姿.基于认同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3]张婷,阮艳平.认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研究[J].老区建设,2014(06).

[4]陈必华.论教育认同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5]李云.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效果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2).

[6]张琼.构建高校党建和社团建设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12(10).

[7]李云玲.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机制创新路径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8]李朝阳.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3.

[9]杨飞龙.高校学生社团隐性育人功能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导师
缤纷社团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V eraW an g
导师榜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