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2014-04-07任宇涵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价值观

任宇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44)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任宇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融合传统美德教育,对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乃至构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①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源泉。在高校德育中融合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乃至构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一)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的价值系统。这一价值系统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核心,体现在个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职业生活美德、公共生活美德和国家民族美德等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的一般表述: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公忠为国的爱国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秉公执法的奉公精神;清正廉明的清廉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劳节俭的勤俭精神;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尊师重道的传道精神;求真务实的求实精神;等等。

(二)中华传统美德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源泉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以下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特别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一致与和谐,把人的心性修养与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起来,是中国传统道德和社会政治理想在价值观念中的最高体现。这些人格特征充分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实质,这种伦理共同体意识和伦理自觉,在历史实践中凝聚成强烈的团结信念和爱国情感。

第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主流的儒家文化,历来强调“见利思义”,“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追求道德完善,把安贫乐道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贬低物质享受的价值,鼓励人们提升精神层次,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形成道德价值观的共同准则。

第三,“仁爱宽容”的处世态度。儒家基本道德思想“君子仁民而爱物”是贯穿儒家全部道德行为的基本感情。这种“仁爱”精神孕育出温和、仁厚、宽容的处世态度,以及浓厚的“贵和”意识,有利于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协调矛盾和冲突。发扬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处理和协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四,自强不息的精神。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应当保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品格,从宇宙的运行法则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不断自我超越,在逆境中保持坚忍不拔的态度。为了追求远大理想,担当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这种自强自立、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奋发图强的刚强性格和精神品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聚之核,也是中华民族心理意识的精髓。

二、高校传统美德教育薄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现代文化氛围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充满了现代意识和活力,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的知识结构和道德观念中缺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底蕴。在社会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受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呈现出多元和复杂态势。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有针对性地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在批判与继承传统道德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突出问题是对继承传统道德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冷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传统道德影响深远,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确实还保留着少部分陈旧落后的道德观念;2.社会转型与过渡时期,受西方道德文化的冲击,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把握新时代需要的优秀传统道德的真谛;3.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同时,未能将传统道德融合到现代意识之中,所继承的只是原始理论或某些具体做法,而不是把传统道德精华的基本精神运用到现代道德教育之中。

三、在高校德育中融合传统美德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源流。在高校德育中融合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乃至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可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德育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传统美德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增设传统美德课(或伦理课),纳入教学计划,以教育体制保证传统道德的延续。2.编好教材。组织专业教师,从道德故事、名人名言、道德规范、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编写出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熔铸为一体的传统美德教材。这也是传统道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3.注重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结合进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包括教育内容上的结合、教育途径上的结合、教育队伍上的结合。

第二,将道德教育融于专业课教学中。在有关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适时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由于本身内容和特点在德育教育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科学虽没有阶级性,但在道德教育中同样有用武之地。在进行教学时,可适当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曲折的人生道路,不懈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十分有益。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美德教育氛围

只有通过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才能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培养校园精神,如通过校训培育传承中华美德。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凝练,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像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集中体现;在教室、走廊里悬挂伟人、文化名人的画像、语录,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氛围,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文化艺术节之类的素质教育活动、理论性的讲座、知识性的文化活动等营造道德教育的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校园环境美化育人的目的。

(三)占领“网络道德阵地”,提升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网络阵地,积极培育中华传统美德。占领“网络道德阵地”不是“道德”内容和“网络”形式的简单粘贴,关键是在操作性和实效性层面上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看,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传统美德教育与网络的有效结合。其次,从内容上看,科学、严谨地组织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上网是前提。要突出以下内容: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以加强民族精神为核心,这是德育的灵魂。对大学生进行以民族精神为内容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刻了解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美德,认识传统美德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扩张传统美德的世界影响力,使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和发展。

(四)强化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传统美德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强化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信念。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提倡“走出去”,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锻炼青年学生。如组织学生带着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到农村、工厂、部队参观调研,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鲜活的材料和历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其次,利用“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请专家、劳模等做报告、座谈讨论,用鲜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真切体验,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0.

[2]程凯华.中国传统美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SKL-2014-188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价值观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