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书法教学之我见

2014-04-07王振冬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书法

王振冬

(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术系,云南 昆明 650093)

高校书法教学之我见

王振冬

(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术系,云南 昆明 650093)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书法在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变化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书法教学及人才培养中有众多问题有待改革及完善,若不重视这些现象,那么本土文化、书法笔墨的流失,书写性的丢失,必将使与书法共存的中国画偏离几千年缔造的传统文化的轨道。

高校书法教学 领悟 民族文化 素描

书法从字表解释是书写之法,就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书写的法则及规律创造美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培养的本土文化,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符号特征,随着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书法从殷商起历经几千年发展与演变,笔画越来越简单,更方便人们记载,其实用性增强,在技法越来越娴熟的同时更复杂多变。举例来说唐书法家颜真卿71岁所作的楷书《勤礼碑》,笔法包括露锋、藏锋、中锋、偏锋、跪笔、连笔、顿笔、抽笔、断笔、弹笔、悬针、垂露、淹留、欲竖先横、欲横先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阴阳顿挫、俯仰翻合,还有指法、腕法、掌法、身法、拨灯法等,可谓繁杂多变。由此看来真正想学好书法并非易事,正如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言之,书法易学但学好难,关于书法教学我有以下观点。

1.教师书法教学要从内而外,学生既要勤学又要领悟

学书法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书法的重要性,为何要学书法,学书法的意义及作用又是什么?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书画同源”,张式《画谭》明确表明:“山似画沙,树如屈铁,画之上品。否者纵令成就,不过是逞巧弄笔……如印印泥,如锥画沙。”这既是书法用笔的理想境界,又是国画追求的境界。学书有利于增进“骨法用笔”,提高对笔线的控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自谢赫创“六法论”以来,它一直作为中国画创作及赏鉴方面的准绳。元赵孟颊有首著名的题画诗,将书法对画法的影响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石如飞白木如摘,写竹还须八法通”①。它们是相通的、互相影响的,正是因为这个“书画用笔同法”。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必要性,这样学习书法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我在自身国画学习及创作中深切地体会到书法的重要性,一天的时间中我有一半用于书法的临摹及创作,这是国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法是中国画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大多院校书法课程设置比重偏低,基本是蜻蜓点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教学不科学系统化。不要让书法篆刻成为课程设置体系中的摆设,而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要喧宾夺主,片面加大其比重,而是呼吁各高校更理性地对待其地位。在我的实践教学中,如几十课时的书法课完结后,由于学生的惰性及自发性弱,缺失老师的监督及引导教学往往随着课时的结束而结束,而书法学习必须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缺乏长期的、阶段性的学习和辅导,这就使得教学成果在转为学生自学以后提高较慢,甚至应付老师以至于荒废。那么书法在学过之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属于无用功,让人惋惜。

学书法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勤学及时间保证外,还要懂得领悟,前者偏重于手,后者偏重于心。所以在教学中除了专业技法的练习实践外还要多读好书,以内在文化涵养为支撑,才称得上领悟,即文化沉淀是书法的内在力量。“艺术教育的内涵不应只有形式原则、情感表达或美化人生,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这段话很清楚地表明文化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他所要承担的使命,同时明确提出美术教育中的文化要求,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书法理应在其列,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如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要求书法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要具有“学识”,即“书卷气”,这就是说练习书法需要知识领域和艺术层面的修养。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画家,多能广泛涉猎,对于绘画以外的诸如书法、篆刻、文学、诗词、历史、哲学甚至戏曲、音乐等颇感兴趣,以至于还有着较深层次的研究。这是因为其他文化领域很多知识及规律性认识,往往可以开启绘画艺术的创作思路和审美情趣,使其达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悟境界。平时我们所说的“功夫在画外”,多半指画家在其他领域所得对自己创作的启发和促进。

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创作时,书法相关技法忽略不计,十之八九无法完整背诵写下一首完整的唐诗宋词,名人佳句更是无法提及,让人很是头疼。因此学书法教师应针对学生大多重技法轻理论的情况,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力度。由这个问题应该看到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带来生活模式的改变,学生大多依赖网络形式接受广泛的信息量,但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及鉴赏还有待提升。老师的启发引导尤为重要,上书法课时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开出相关书单布置下去。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穿插书法史论及相关名人典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2.让学生明确书法的个性语言,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书法的个性语言其一在于书法的线条,书法的线条是构成书法形象的语言也是中国画文化性品质不可脱离的因素。它不单单是造型线条的简单勾勒,更是这些线条形成过程中蕴涵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线条的抽象性是书法的首要特征,由与其紧密相关的中国画可以看出,中国画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始终徘徊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没有走向西方式抽象,原因之一是中国早有一门抽象的造型艺术——书法。中国近代山水画画家黄宾虹说:“画之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笔”。不求或少求意境的当代国画审美不需要“画之不足,题以补之”。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线条的抽象性可以运用在设计当中,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l)的著名美学假设——“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对艺术中形式因素的极端强调,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其抽象性所吸引成为其研究及探索者。

就此在具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颜体书法是“筋书”与“墨猪”。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擅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谓之筋,多肉少骨者谓之墨猪。”由于颜体的书法特点是笔道丰健,以“筋”胜,史称“筋书”,由于时代特点字体方正,仪态丰满,初学者如果不用心读帖,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只求表面大气,笔画强调粗壮的一面,用笔较重而无力。这就是我课堂上所说的犹如人的虚胖而无肌肉,也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

3.相对于国画专业课程设置,书法可取代素描

我国原有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确立起来的,如依赖西画模式,大多数院校的学科都是以素描色彩为基础的,西画占一定比例,趋于在这种西化思想引导下及市场的导向,现况是学西画的人数多于国画,认为西画就业前途优于国画,而且趋势日益严重,直接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人力资源的匮乏,长此以往书法、国画这些本土艺术形式很有可能逐渐衰弱并导致流失,所以改革迫在眉睫。另外“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种理念广泛传播到社会上,使今天绘画观念变得非常狭隘。没有针对性的素描先入为主的教学训练破坏了对国画绘画观念的理解,延缓了对中国画语汇系统的学习,导致中国画教育积重难返的局面。近一个世纪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学本科阶段,基础课培养出来的学生把素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这种课程设置会造成以形似为造型标准、作画离不开对象进而创作时束缚于“笔墨表现难以两全的矛盾境遇之中。基础和造型的再现他们的作品的写生状态”,使学生长久处在求真造型与笔墨表现的两难中。

跟书法息息相关的中国画,如果没有了传统造型手法,没有了书法的内在支撑,中国画在多大程度上还能称做中国画?而书法和中国画如影相随,一直以来都有着书画同源的说法,而且事实如此。“八大的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渗透到绘画中,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其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二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其绘画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1]。南朝刘宋时代的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是代表。他们不但将书法笔意自觉运用到画中,而且将书法神韵自觉运用到画中。故张彦远写道:“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若书法、国画无笔墨而只追求形似及造型,那么就缺失本土文化特有的味道,而被西化。书法创作中的对于气韵生动的追求,要求体现“道法自然”、“书如其人”、“天人合一”等精神境界,均和中国画的创作追求一致。它们同样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书法如果在今后某个时期取代素描课程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课,其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书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画竹子篆书隶书运笔可以运用其中,如笔的运用要稳重有力、头脚要回锋,正好用来表现竹子的杆,粗细变化匀称,有力度美;而行草书的运用较流畅而飘逸,点画生动活泼,正适宜于表现多姿多彩的竹叶。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拆开看笔笔都是书法,这是“见笔而笔痕”的原理所在[3]。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在书法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技法传授与练习,技法固然重要,但意境格调要有所提升,应带领学生走入书法及中国画的意象世界。从书法的线条意象联想到中国画的意象,使书画真正相通相融,扩充其内涵,更好地诠释和宣扬本土文化,促进书法发展。

注释:

①元·赵孟頫.自题秀石琉林图.

[1]李鸿照.素描,国画教育的陷阱/美术观察/[J].2005.10.

[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清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书法
书法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书法欣赏
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