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领初中学生走近经典文化——以《水浒》教学为例

2014-04-07潘彩凤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李逵水浒武松

潘彩凤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一中,吉林 长白山 133613)

不可否认,快餐文化确有泛滥之势,严重影响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面对着各种文化,极力在有限的课堂内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文学圣殿。虽然我们的努力可能是螳臂当车,最终化为齑粉,然而在各种形式的苦心经营中,我坚信马车经行处,必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车轮痕迹……

新课改初的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增强了,作品受到了师生的青睐。然而,有限的课堂怎样承载经典作品的博大精深,怎样引领学生走近名著,让他们的心灵丰富又充实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为此语文教师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

一、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就把本学期要重点解决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推荐给学生看,让同学做有心人,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时间。还让部分爱读书的同学通读整部小说。在上《水浒传》节选篇目前一个月,我们又圈划出了《水浒传》中最精彩的几个回目,要求所有同学通读,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中对《水浒传》中最精彩的主要回目有重点了解。通过这样一种因人而异、开放自主的阅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有意无意地用经典文学占领学生的阅读空间,驱逐快餐文化对孩子的侵蚀。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沉浸于古典文学中,使自己对古典文学的魅力有了初步领悟。对于部分对文学并不热衷的学生而言,通过对精彩回目的阅读,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惰性,阅读兴趣陡然大增,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熏陶。通过一个学期的阅读,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学生由刚开始被动地阅读名著逐步转变为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投入,主动自觉地远离校园恋情系列作品等快餐文化的诱惑,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觅得一个宁静而丰富的阅读空间。

二、进一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适时开展讲故事活动

1.《水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宋江、吴用、武松、林冲、鲁智深……这些好汉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这离不开说书艺人的讲解。我们要求学生首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回目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请家长对自己讲故事的情况作点评。令我们感动的是,家长对这个作业相当支持,他们纷纷给了我们详尽的反馈。他们是听《水浒》、看《水浒》长大的,而今重听孩子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倍感亲切。同时他们非常有资格评判孩子讲解故事的情况。

有的家长留言:孩子能绘声绘色地把故事完整地复述下来,并且能穿插具体动作,让听众忍俊不禁。有的家长很不客气地留言:故事讲得较完整,但不够生动。武松打虎的具体过程是非常扣人心弦的,讲述的时候要节奏快些。但孩子们讲述得有些平淡……

在家庭创造集体环境倡导阅读,给孩子营造出阅读氛围,十分重要。一些家长只愿意花钱投入教育,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看电视的家庭生活往往代替阅读书籍的家庭生活。另外,家长对待学生的阅读往往功利性过强,喜欢买教辅类书以提高学生成绩,他们喜欢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爱兰介绍说:“中国家长偏爱教育意味的东西,普遍赞成‘寓教于乐’……诸如此类的误区使得孩子缺乏安静的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在此我们利用《水浒》故事深厚的群众基础,搭建“亲子活动”的平台,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品读《水浒》,适时营造温馨的阅读空间。家长与孩子因为文化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面对《水浒》会产生强烈的碰撞,在交流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理解,也锻炼了各种能力。

2.讲故事比赛,分享成果。首先让同学们分组,然后每个同学选择其中一个回目在组内讲解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位同学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给获奖同学当堂发奖,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比赛中同学主动要求打破单人讲解的局限性,发扬合作精神,他们群策群力做好道具,并利用幻灯片加以演示。也有单人讲解的,整个小组走到台前为他的讲解进行情景表演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令人赞叹不已。

不少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地认为孩子们的阅读 “危机四伏”,经典文学跳出我们的视野,而漫画与言情却拨取了头筹。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小书摊上庸俗肤浅甚至低级趣味的书?这里有许多原因,而“群体的同一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孩子对流行文化不了解就会被视为“老土”、“落后”,而被疏远冷落。一些孩子选择同伴中较流行的读物,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从众心理和求同性。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影响越来越大。教师有责任营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统筹规划,孩子们在看、讲、编、演的过程中,阅读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阅读氛围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

三、设疑激趣,启发探究,引领学生走近经典

讲《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文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仅老少津津乐道,而且被改编成戏剧、电影、曲艺,被人们广泛流传。讲《水浒》没有不讲这个故事的,说到《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人们不假思索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他。其实在《水浒》中,还有一出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这就是‘李逵打虎’。勇猛无比的李逵不是打死一只老虎,而是打死四只老虎:两只小老虎,一雄一雌两只大老虎。尽管李逵打死的老虎比武松的多,可讲《水浒》的人从不会提起李逵打虎,好像压根就没有这个故事一样。”[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回目分析原因,学生在作业中分析了各种原因,有分析打虎动机的;有通过人物性格加以分析的;有通过打虎结果分析的,林林总总,各执一家之言,闪现智慧的火花。下面是学生分析的摘要。

1.人们同情并欣赏弱者最后变强者。“武松与李逵都是勇猛无比的好汉,打虎并不值得过分炫耀,大惊小怪。你看李逵打虎,好像不是在打虎,而是在杀猪。两只小老虎就不用说了,李逵用朴刀一刀一只,不到两分钟就解决问题了。对付母大虫,李逵把腰刀朝母大虫尾底下,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连刀都来不及拔出来,战斗就结束了。那只公大虫李逵也是一朴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只大虫不曾再展再扑,就完蛋了。李逵打虎如此轻松,关键是李逵有一把腰刀、一把朴刀,因此他面对猛虎,他是强者。而武松一来喝醉了酒,二来仅有一根哨棒又打在树枝上,断为两截,因此面对猛虎,他变成了弱者。但最后武松却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成为强者。李逵打死老虎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武松在那种情况下能打死老虎,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弱者变强者历来是人们欣赏并津津乐道的。”

2.同样是杀虎情节,从中表现出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不一样。写武松打虎是精细,而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不像李逵那样不要命,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有想到这是人所扮装,而是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去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雌雄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是生死难料了,当他杀死两只小老虎后,再一前一后将两只老虎分别杀死,李逵杀死老虎杀得有点侥幸。同是灭虎情节,武松在九死一生中表现的是“人性化”的英雄形象。而李逵三下五除二端了一窝老虎让人觉得赢得太轻松、太侥幸,反而没有武松打虎真实、扣人心弦。

3.武松和李逵两人所受的待遇大相径庭。武松打死了猛虎马上有猎户用轿子将他抬到庄上歇息,第二天武松换了新衣、披红挂彩地坐着凉轿来到阳谷县,不单老百姓夹道欢迎,就连知县老爷也亲自迎出了衙门口。自此武松天天有人请、顿顿有酒喝,好不潇洒快活,“打虎英雄”的美誉也广泛传播。相比之下李逵的待遇就有点不公正,李逵打死了老虎也有人请他吃酒,不过却是曹太公想把他灌醉了好绑去邀官请赏。若不是朱贵、朱富兄弟两个搭救,李逵的小命怕是就此交代了。李逵回到梁山泊,给宋江说起老母为猛虎所害、自己怒杀四虎的事时,禁不住痛哭流涕。宋江却笑道:“被你杀了四只猛虎,今日山寨却添了两个活虎,正宜作庆。”于是“众多好汉大喜便叫杀牛宰马,做筵席庆贺”。此后李逵打虎之事就再也不曾有人提起。武松为民除害是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李逵因为扣着一个梁山贼寇的罪名,打虎功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个作业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运用较多的是简单的低级提问,只需学生通过记忆回答,即使是一些理解分析性问题往往也已经有了既定的标准答案等待学生靠拢,无形中束缚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若能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则必将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学生对于这个作业的分析未必是全面的,有的甚至很肤浅,但是我觉得很欣慰,至少他们都不再局限于课本阅读了,在探究问题中他们已经尝试走向经典文学,走出以往对老师权威话语的靠拢和臣服,他们因为思索而不再庸俗。试想若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营造赏析经典的氛围,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品位,使其主动远离低俗的快餐文化的腐蚀,静心品味、琢磨经典文化,从而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1]蒋根华.中华经典文化读本.延边教育出版社,2012.6.

[2]刘晨.如何走进经典文化《安图教育》.安图县教育科研所,2010年第四期.

猜你喜欢

李逵水浒武松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不打不相识
武松:喝酒好赚钱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水浒》求疵录二则
李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