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璞归真,彰显本色——关于中职生诵读能力的思考

2014-04-07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语感语文教学

吴 磊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笔者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能大声朗读、大胆发言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课堂上,学生齐读时有声,倘若叫单个学生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甚至结结巴巴,将好好的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就不读,就是在晨读课上也听不到琅琅读书声,晨读课成了“哑巴课”。因为不重视朗读,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语文课变成了教师的讲演课,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学生多年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是主因,语文老师亦难辞其咎。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现实苍白努力也没什么用;或者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在应试中无用处,因此,除了适合朗读的诗歌教学外,其他文体的教学,就很难听到琅琅读书声。岂不知,这种思想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吕叔湘先生认为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钱梦龙认为“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诵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最终实现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必须明确诵读教学的作用。

(一)诵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使语言的各种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等,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不仅诵读同一篇作品能培养人的语感,而且反复感受典范语言的情境也蕴含语感产生的契机。因为学生读的文章多了,读的遍数多了,大脑吸收的材料多了,语感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中自动整合成一种语言直觉,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通过诵读,从优秀作品中提炼的语言文字、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许多具体的范例,他们总是启迪人们的思路,并具体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二)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重视语感培养,是因为语感左右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诵读就是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诵读教学的过程是听说读写水平整体提高的过程。新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会不自觉地接受作家规范而优美的文笔的影响,大脑对语言表达反映就会更快捷、准确、敏感,这样就能有效促进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

(三)诵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各种审美情感的共同活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既是对文本美的体悟,又是对美的再造。此外,诵读时作品的形式之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诵读能使文本文字直接外化为有声语言,使得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以充分体现,使语言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以充分体现,文句中的比喻、双关、通感等修辞方法能将学生引入美妙的意境。

(四)诵读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诵读往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词语、生动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都同时流入聆听者的心田,激荡他们的胸怀,陶冶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切切实实做好学生的诵读培养,体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张扬积极个性,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敢读”营造氛围。敢读是学生爱读、会读的前提。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从而培养学生朗读自信。如“你读得真好!”“读得不错!”的语言应成为老师课堂上常用的鼓励语。而“老师,我来读吧。”“我有意见。”这些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就是学生自信的表现,也是营造敢读氛围的基础。

2.让学生自由感读,读出个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诵读教学老师应首先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感读课文,读出感受和个性。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精彩的课件为学生从视角、听觉上展现生动的荷塘之景后,学生就朗读得特别卖劲,似乎在有意感受朱自清当时的心情。我让学生讨论朱自清当时的心情,最后大家都较快地得到统一的认识。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并创设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阅读评价的能力。开展多种对话评价形式,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①师评导读,授予评价的技巧;②师生互评,创设民主的气氛,增强评价的乐趣,达到融合提高;③生生互评,各抒己见,培养敢于争议的精神,提高评价和欣赏的水平;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快乐中提高技能。

4.落实主体地位,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品出深意。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辞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和激励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的字、词、句、段,抓住重要的、中心的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这就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挖掘和理解课文的深层意境。再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做到以读代讲,在读中释疑。

(二)依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

1.“摇头晃脑”法。这是模仿古人在诵读诗文时摇头晃脑的一种兴趣读书法。模仿古人,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乐于模仿。例如:学习《将进酒》时,几个学生一起摇头晃脑地读,读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就能把内心的体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摇晃脑袋抒发出来,达到自我陶醉的境界,入情入境入文。读书既然入了情,就能领悟作者作文的意旨及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转化为内心体现,入情入境。

2.声情并茂法。这是学生在朗读时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必然是经过一番理解体会,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把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声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3.配乐朗读法。我国传统诗文——诗、词、歌、赋常与音乐交融,显示出音律的优美。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或是感情挚深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就选配了钢琴曲《月光》,会让荷塘月色的美景更完美地浮现;教学《孔雀东南飞》时配小提琴曲《梁祝》……情因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意境,较快地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想象朗读法。创设情境,想象朗读,就是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如《沁园春·长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三)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朗读的多种技巧,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用心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方面,对学生作切切实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专家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仿读,教师此时要重在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并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诵读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标示出各种符号,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这些符号有助于恰当地确定基调,处理停连,调节轻重,控制语速,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另外,朗读指导不能少了精炼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诵读环境

沉闷的氛围让人思维凝滞,头脑发胀;愉快的环境让人头脑轻松,思维畅通。多媒体教学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较快拨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多媒体配乐朗读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使学生顿悟。如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朗读《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跟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趣更浓厚,效果更好。

总之,就语文学科的特性与语文教学内容、目的而言,诵读必须是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让中学语文教学扎扎实实、返璞归真。这样,学生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13,5.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2009,1.

[3]中学语文教学,2012,10.

[4]语文教学通讯,2013,5.

猜你喜欢

语感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