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底蕴浸润学子,读写经典滋养心性——浅谈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

2014-04-07陈海岭

文教资料 2014年33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

陈海岭

(沛县大屯矿区第一中学,江苏 沛县 221611)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母语文化的退化,独生子女内心道德底线节节后退,应试高考又似一道紧箍咒,将教师局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语文教育恰恰是构建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对于滋养学生的心性,成就一位具有真正意义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就是为了育人。”

语文教育应该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享受文学经典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强调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是对语文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老师上好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并不难,难在如何用文化底蕴浸润学子,读写经典滋养心性,达到对母语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一、做时尚之外的思考者,做道德风范的榜样,以独到见识和独立人格去熏陶学生

1.铸造自身教育品格,使自己的工作拥有别样的美丽。

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要熟知教育的本源,只有教育者真正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能打动学生的心,并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要明白老师和学生是一起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伙伴。所谓“教育”,并不是凭空外在地给学生灌输多少美好的道德,而是充分助长学生心灵本来就有的善良的萌芽,并使之凸显,再用这些善良的萌芽鼓励他们保持并表现出更多的善良,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别样的美丽。

2.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形成一面镜子,塑造一个丰碑,点染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今社会,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静下心来,诵读经典,不仅仅是《论语》、《诗经》、《圣经》、《金刚经》、《唐诗宋词》、中外名著等,更要博览群书,涉猎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逐步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要以自身的书卷气熏陶学生,以自身的文化品位吸引学生,以一语中的的境界震撼学生。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佩,才能使教育效果在无声无息之中诞生,才能点染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3.打造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言魅力,积极影响学生爱语文,乐学语文。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要打造独有的语言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广采博闻,熟悉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把教材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扣住每个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含蓄,要有影响力,要给予学生思考品味的空间,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用个性化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之门。用犀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突破原有的课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的思想高度,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课前阅读讲解经典,形成独特的课堂情境氛围。

新课标强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错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健康积极的内心情感和心灵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课前引领学生诵读《论语》经典,学会思考人生,学会修身养性。让学生结合教材文本的内涵,选择合适的《论语》内容,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品读讲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课堂品味。

2.增加学生生活情感的阅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着学习内驱力的大小。这种内驱力能促使学生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活跃度。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时常会出现肤浅化甚至“短路"的现象,表现为百思而不得解,茫然而无所措,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国家政策、世界大事、热点新闻,又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喜爱的体育运动、娱乐新闻等。这样便于教师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形成阅读感受,从而建构对于文本的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

3.整合教材内容,适当创新语文课堂教育形式,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适当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百家讲坛》、《中国好歌曲》等走进课堂,给予学生独特情感体验。让经典的纪录片《大师》迈入学生的视野,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让大师们所以涉及的社会、历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丰富知识熏陶学生。现实中,青少年很愿意亲近历史上的民族精英,我们应运用各种方式,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耳濡目染奠定学生人文内涵。

三、营造书香班级,师生共写随笔,拓宽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强化言语能力

1.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师生共同阅读经典作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希望借助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开阔阅读视野,并且最终能通过阅读好作品而使学生获益。高中生因辨识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使“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盛行,经典阅读日益萎缩,阅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不利于学生成长。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阅读文学经典的条件、氛围,建构有利于高中生良好的阅读空间。应在班级内开设班级图书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通过阅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人格,构建高中生良好的审美品格。

2.推荐诵读经典篇目,给予诵读方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要达到五部以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每位高中学生至少读六部文学名著。高中阶段学业虽然紧张,但一学期读一部文学名著,还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应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内心情感需求,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精挑细选诵读经典篇目,力求做到少而精、涉猎面广。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以课本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扩展性阅读,使学生通过课堂主动进入阅读经典的世界。

3.撰写读书笔记,与经典对话,与同学交流,展示读书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教师要鼓励学生每读一部文学名著,及时撰写读书笔记、评论或读后感,并开展读书感想交流,通过两种思想交流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结合学生的读书成果,一学期举行一次文学名著论坛,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展示读书成果。通过阅读交流,学生的阅读思维时常处于积极状态中,必将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质量,极大地调动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应该积极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打造个人魅力,丰富课堂形式,诵读文化经典,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让母语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

[2]朱永新.走在新教育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

[4]于漪.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语文建设,2009(7、8).

[5]郑红蕾.高中生经典著作阅读刍议.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第1期.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