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业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2014-04-05陈士华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99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黄曲霉霉菌肉鸡

陈士华 (辽宁职业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业的危害及解决对策

陈士华 (辽宁职业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99)

霉菌毒素是一种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由不同类属的真菌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而动物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霉菌毒素既可在作物田间生长产生,也可在饲料仓储期间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引起肉雏鸡呼吸道疾病、腺胃炎、肌胃炎,急、慢性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对家禽养殖户造成很大的困扰和经济损失。此外,毒素还会在动物的肉、蛋中残留,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防止霉菌生长,去除霉菌毒素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以及去除方法进行综述。

1 霉菌毒素的来源

1.1 霉变饲料 玉米采收季节雨水过于频繁,玉米采收前就发霉或者采收后不能及时晾干而导致发霉变质。我国黄河以南地区阴雨连绵,玉米和大豆等秋作物来不及收割,部分收割的玉米也因得不到充分晾晒,因此发生霉变或生芽。东北春季天气转暖时,农民不能及时晾晒玉米,导致玉米霉变率在3%~5%,部分玉米霉变率超过10%。

1.2 发霉垫料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地面垫料主要有花生壳,稻壳,麦秸,木屑等容易发霉。肉鸡在养殖中采食垫料或者掉在垫料上的饲料,导致霉菌感染或者采食入霉菌毒素。

1.3 种蛋转移 种鸡采食霉变饲料后,霉菌毒素在卵黄中蓄积,孵化后期及出壳后霉菌毒素随着卵黄的吸收被转移到雏鸡体内。

2 霉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霉菌毒素对肉鸡危害的复合性及对器官的泛嗜性众多研究证明污染饲料中存在多种霉菌。饲喂天然霉变饲料所产生的中毒远远严重于饲喂等量提纯的霉菌毒素所产生的中毒症。饲料霉菌毒素中毒不是单一霉菌所造成的,如果说一种霉菌毒素主要损伤一种器官的话,那么多种霉毒素就构成了对器官的泛嗜性损伤。(1)霉菌毒素重点危害免疫系统霉菌毒素提升加重炎症反应,并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霉菌毒素还使肠系膜淋巴结的干扰素的表达减少,肠道防卫功能下降。霉菌毒素对细胞免疫反应产生抑制,降低了对病毒病与慢性疾病的抵抗力。对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霉菌毒素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广泛抑制降低了宿主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疫苗接种的效力: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可因摄入霉菌毒素而被削弱。(2)霉菌毒素不能与肉鸡构成“稳态”致病阈值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肉鸡可以刺激肉鸡产生抗体等免疫反应, 有利于肉鸡的防卫功能; 但是有一分子霉菌毒素就有一份机体的损伤,霉菌毒素不可能如同法氏囊等病原微生物那样能与肉鸡共处“稳态”,这是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在致病机理上不能与霉菌毒素相提并论之所在。

3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肉鸡的毒害

霉菌毒素对肉鸡产生的毒害作用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

3.1 黄曲霉毒素 可分为 B1、B2、C1、C2、M1和M等,以B1毒性最强,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对肝、肾、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可致癌,并引起免疫抑制、凝血障碍、降低甚至丧失食欲、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急性中毒引起死亡等。黄曲霉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d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产蛋率下降。 20~200μg/kg的低质量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 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中脂肪向其他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临床症状:肉鸡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约经1~2周左右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肉鸡群精神沉郁和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消化机能紊乱,毛粗乱,逐渐消瘦,进一步可发展为贫血,腹水,脾肿大,出血性腹泻,组织器官广泛出血。黏膜苍白,体温正常,粪便干燥,直肠出血。

3.2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学名脱氧雪腐镰菌烯醇,由污染小麦的雪腐镰刀菌和寄生在谷物的燕麦镰刀菌产生。对生长肉鸡而言,用含有14mg/kg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肉鸡,10~20h内症状。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肉鸡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在呕吐毒素含量为0~14mg/kg的试验中饲粮中每增加1mg/kg呕吐毒素,生长肉鸡的采食量即减少6%,在含毒量超过10mg/kg即完全拒食。

3.3 T-2毒素 T-2毒素是由念珠球菌属产生的新月毒素中的一种,新月毒素已超过100种,饲粮中的含量超过0.4mg/kg就会对动物产生中毒症状。T-2毒素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粘膜。中毒动物临床表现为厌食、瘦弱、生长停滞、皮肤黏膜坏死、胃肠机能紊乱、血凝不良、肝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机能降低。T-2毒素通过影响DNA和RNA的合成及通过阻断翻译的启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而且T-2毒素还会引起胸腺萎缩、肠道淋巴腺坏死并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抑制白细胞和补体C3的生成,从而影响机体免疫机能。

3.4 玉米赤霉烯酮 是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肉鸡年龄不同而异。受影响最大的部位主要是其生殖系统。 较低质量浓度会诱发母性化现象。

3.5 烟曲霉毒素 近几年来欧洲、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等地的玉米和动物饲料已遭烟曲霉霉菌毒素的污染,其中发生最多的是烟曲霉毒素B1(FB1)。对生长肉鸡而言,1mg/kg的FB1会降低肉鸡生长速率8%,而10mg/kg的FB1则可降低11%。

3.6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有好几种存在形式和代谢物, 其中赭曲霉毒素A最普遍而且最具毒性。半数致死量大约2.1mg/kg体重。温湿的环境条件容易产生赭曲霉毒素。小粒谷类作物特别容易生长。经常与其他霉菌毒素同时存在,与桔霉素有协同作用。对肾脏影响比较大,降低骨骼强度,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容易损伤,免疫抑制。抑制肝脏糖原的形成,对生物素需求量增加。

4 解决对策

4.1 饲料防霉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如控制好饲料原料的质量,防止饲料原料如玉米在生产前就霉变; 控制好饲料的加工过程,特别是控制好饲料的水分及高温制粒后的降温过程;控制好饲料的贮藏和运输,防止饲料因潮湿、高温、包装损坏、昼夜温差太大、雨淋等因素而霉变;在饲料中加入足量的防霉剂,饲料中添加防霉剂是预防霉变的重要措施。但是以上措施不能对已经产生的霉菌毒素起作用,一旦霉菌毒素已经产生,这些措施是无法对采食该饲料的动物起保护作用的,因此,还需要用其它方法来降解或去除饲料中的毒素。

4.2 霉菌毒素的脱毒 霉菌毒素的脱毒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方法,使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得到不同程度的失活或去除。(1)物理降解法:应用加热的方法,或者结合应用加热和加压,尤其是在潮湿的条件下,可破坏大多数霉菌毒素。然而霉菌毒素对热的敏感程度取决于霉菌毒素的类型、加热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以及饲料含水量。紫外线或γ射线可有效破坏某些霉菌毒素。但这些措施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或需要特殊的防护装置才能进行。(2)物理吸附法: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动物体外,这是目前饲料市场上较为成熟较可行的一种毒素脱毒方法。目前用于物理吸附的物质主要包括:铝硅酸盐类、活性炭、酵母或酵母的细胞壁成分等。(3)化学方法:有些霉菌毒素可被一乙胺氢氧化钙、臭氧或氨水所降解,称为化学降解法。其缺点是各种化学物质只能对某种毒素有效而对其他毒素不能降解;另外,这些化学品在饲料中的高残留问题无法有效而经济地解决,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安全性,易对动物产生不利影响。(4)生物方法:生物学去毒法是筛选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的方法。如用flavobacterium auranticum发酵AFB1污染的饲料,使其降解为无毒产物。

5 防制措施

(1)发现病鸡为霉菌毒素中毒后,要立即停止使用原饲料,更换发霉垫料。(2)治疗:制霉菌素2万IU/kg体重,2次/d,连用2~3d,可用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等抑制续发感染。急性中毒病鸡可用5%葡萄糖饮水。(3)做好饲料的防霉和脱霉是防控霉菌和霉菌毒素的主要措施。不饲喂发霉饲料。选择信誉好的饲料,饲料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受湿。即使更换发霉垫料,保持鸡舍的通风干燥,防止潮湿和霉变。使用有效的防霉剂(如丙酸钙、克霉净等)和霉菌吸附剂。

霉菌毒素中毒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把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霉菌毒素可以在动物的肝、肾、肌肉、血液、乳汁和蛋中蓄积,造成了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除综上的解决措施外,还应该研究新的处理霉菌污染的方法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善人类的饮食安全。

S859.81

B

1007-1733(2014)10-0025-02

2014–07–16)

猜你喜欢

黄曲霉霉菌肉鸡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IAC-HPLC-ESI-MS/MS法测定不同产地柏子仁中4种黄曲霉毒素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肉鸡腹水咋防治
孜然精油对产毒黄曲霉的抑制活性研究
蛋鸡和肉鸡
蛋鸡和肉鸡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