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效性
——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4-04-05肖述剑李珂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实效性核心

肖述剑,李珂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效性
——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肖述剑1,2,李珂1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大学生的认同。要重视“两种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的实效性;重视“两个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实效性;重视“三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果的实效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实效性

为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以湖北省10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专业团队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业学院进行实地调查,专门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调查1000位大学生,剔除问题回答不全、有明显错误问卷,实际获得有效问卷957份,回收率为95.7%。调查样本的构成特征情况如下:按性别分,男生291人,占30.4%,女生666人,占69.6%;按专业分,文科487人,占50.9%,理科288人,占30.1%,其它182人,占19%;按政治面貌分,党员(含预备党员)251人,占26.2%,非党员706人,占73.8%。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首先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大学生的认同。”[1](p88)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表示认同的,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能完整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只有11%,大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掌握程度还有待加强。其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存在“知”与“行”的脱节,92.4%的同学都知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当落实到具体行为时,有72.1%的同学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非常认同的占46.1%,比较认同的占23.1%,一般认同的占26.9%,不认同的占3.9%。说明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多数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哲学,是讲述世界的起源,资本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了解这门课也是通过思政课老师或网络新闻所知晓,学习时(本专业和考研的学生除外)也只是抱着听听则以、及格就行的态度,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够。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不深。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非常认同的占45.7%,比较认同的占24.5%,一般认同的占20.5%,不认同的占9.3%。说明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还不深入。少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共产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并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存在片面或理解不深入的现象。

第三,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激励作用高度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非常认同的占82.3%,比较认同的占16.2%,一般认同的占0.8%,不认同的占0.7%。说明了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高度认可。多数大学生认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凝聚民心、保家卫国的作用,并认为爱国就是要保证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不受外敌欺凌,领土和尊严不受外敌侵犯。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不受外敌侵犯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求的时代精神,大部分学生表示高度认同,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指出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改革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原因。

第四,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知行不一。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认同的占50.9%,比较认同的占24.3%,一般认同的占16.1%,不认同的占8.7%。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表示赞同的,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但仅限理论认识层面,没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实践行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脱节、言行不一致、口是心非等现象,没有在实际行动中争取光荣拒绝耻辱,一定程度上存在坐而论道,不起而践行的现象,致使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心目中虚而不实,实效性不强。

同时,课题组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不高。从教的方面看,思政课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效果欠佳。主要原因为“各高校师资水平相差悬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术地位、实际待遇方面受到事实上的歧视,积极性受到影响,部分高等院校优秀师资大量流失。”[2](p58)从学的方面看,部分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消极应付,甚至抵触。主要原因为:其一,“当代各种思想文化激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3](p65)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了个体价值取向。再加上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怎么感兴趣。其二,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三,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专业课才是找工作的敲门砖,其他课程只需及格,学好学坏无关紧要。

第二,舆论宣传载体正面引导效果不佳。“目前,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在面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时,欠缺一定的针对性、细致性和操作性。”[4](p6)具体体现在:其一,舆论传媒在选树先进典型时,没有事先调查、科学设计,选树的典型或事迹与大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联系不紧,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其二,舆论宣传载体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部分网络载体传播的信息低俗献媚、黄色暴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消沉;其三,舆论媒体在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时连续性不强,往往只是结合相关事件或者节庆日当天进行宣传,缺乏事后的连续宣传与效果反馈,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一闪而过,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够。目前,部分高等院校更加注重教师科研水平,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学生的招生就业等工作,较少关注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角色,忽略了环境氛围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其一,为了鼓励教师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教师的科研奖励中,导致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和参与学生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其二,为了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学场地,投入大量资金到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中,导致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支持和鼓励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其三,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从而给予招生部门更大的权利和资金,相应减少了对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的学工和团委的支持力度,导致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不够。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以及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和结果的实效性三个层面去加强研究。

二、重视“两种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的实效性

一个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实现的历程首先是从其要素开始的。“要素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任何过程都不是脱离具体要素的抽象存在。”[5](p67-68)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效性,就必须首先研究其实践教育活动的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和介体,其中主体特指我们所有教师和管理者,即教育者;客体特指高校大学生,即受教育者;介体特指教育活动,它包括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和教育活动的隐形渠道(隐性教育)。本文重点从介体的两个渠道来展开论述。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实质就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6]也就是主渠道作用,“应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课程设置各领域,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所认同,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自觉行动”。[6]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不仅要在课堂中坚持正面引导、积极教育,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注重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加强主渠道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隐形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生动等特点。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大学精神,对高校的校训、校风、校园精神、校园核心价值观等重新“赋义”,把社会主义特征、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融合起来,继承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日或者重大事件、开学及毕业典礼的时机,举行各种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校园主题活动,如知识竞答、书画展,摄影展等。组织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与革命前辈开展座谈、联欢等。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刊、校报和各种宣传橱窗、公告板等舆论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熏陶;充分利用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总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寓于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三、重视“两个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实效性

研究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时,“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其结果实效性的分析上,那么我们充其量只能辨识结果、享用结果,而不可优化结果,提高结果。”[5](p111)因此,我们在进行实效性研究时,既要分析结果的静态,还要研究导致这一结果形成的动态过程,逐步理清静态结果与动态过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实效性必须研究内化和外化两个重要环节,而要达到内化、外化,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各高校的历史、目标和文化相结合,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大学生将具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内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实质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7](p334)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没有教育者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就无法传播和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更谈不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与认同,整个教育过程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其实质也是双方价值观相互较量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主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大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教育者价值传输的制约与影响,反过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通过大学生的主体性来证明,大学生在被动接受的同时,其自身还具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也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和良好的接受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与要求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既要充分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自身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又要时刻注重大学生的个人正当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关联联系,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外化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验证、反思和再接受,是受教育者对接受信息内化之后的后续接受活动,是对已接受信息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7](p335)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受教育者还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吸收、消化和整合。因此,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后,除了内化之外,还要通过外化将接受的信息表现出来,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再认识和再接受。如果大学生起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从而导致没有接受或接受程度不符合要求,但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与反思,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对原本接受的信息进行了否定之否定或升华,从而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接受的要求。由此可见,外化和内化同样的重要,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承担着反思、践行和再认识的功能,指导着大学生的言行和实践,是整个教育实践过程的最终表现形式。由于外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也有可能出现受教育者在践行的过程中遇到各方面的阻力而出现中断或放弃的情况,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化阶段,还应该充分重视外化阶段,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后续效果,以免出现接受中断或接受放弃的情况。

在充分重视内化与外化这两个环节中,还要处理好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将灌输与自省相结合,有效的正面灌输能够促进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灌输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使之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达到内化、外化,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并通过自我监督、自我调适等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实效性。

四、重视“三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果的实效性

实践活动的要素和过程的实效性,为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但“要素与过程的实效性,并不能表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它只能通过实践活动结果的实效性予以表现。”[5](p139)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果的实效性是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效性的唯一标准。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最终表征结果。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大学生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对其个人的理想和信念起支配和导向作用。”[8](p64)大学生世界观树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辩证观,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汲取国内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理念与做法,抓好教育者、教育载体的建设。同时,要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批判西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让大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批判、学会认知、学会选择,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

其次,以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指导,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大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8](p68)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产生了社会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虚无论、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好等错误思想。因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还要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奋斗史教育和创新科技成果展教育,让大学生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还具备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最后,以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指导,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8](p72)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自出生以来,一直享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伟大成果。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扩张,他们也一直感受着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明确了大学生行为的价值评价标准,指明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和方向,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注重以“为人民服务”思想为核心来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坐标,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基本检验指标,让自身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升华;要注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来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指引大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远大价值目标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要注重以“共产主义价值”为中心来反对拜金主义价值观,在“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辨别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坚持把无私奉献作为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在为全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奉献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1]王青耀,周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2]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3]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4]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08-11-28(11).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豫

G412

A

1003-8477(2014)03-0189-05

肖述剑(1981—),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经济学院讲师。李珂(1973—),男,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13年湖北省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2013YB0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实效性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