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内篇安“命”哲学研究

2014-04-05兰辉耀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安顿安顺用例

兰辉耀

(东南大学人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可以说,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其生命哲学思想,而生命哲学思想中于世人最能受用的部分当是探讨如何安顿人们困惑且脆弱的生命,而庄子安顿生命的哲学对于当今遭遇生命困顿的人们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根据《庄子》内篇的文本资料来看,“命”具有四种应当重视的不同含义的用例:其一,使命意义上之“命”的用例。如“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1](p153)这里所说的“受命”之“命”,就是使命的意思。其二,命运意义上之“命”的用例。如“死生,命也”[1](p241)的“命”就是命运的意思。其三,命名意义上之“命”的用例。如“命之曰菑人”[1](p136)的“命”就是命名的意思。其四,生命意义之“命”的用例。如“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1](p193)这里“受命于地”、“受命于天”的“命”,“指的正是个物之所以为个物的性命情感的要素,它来自于天地自然”;[2](p219)又如,“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1](p155)这里的“命”是性命情愫的意思,因为“子之爱亲”就是性命情愫的自然流露。从宽泛意义上说,性命也就是生命。无疑,生命意义上之“命”,是人们所要安顿的对象,也正是庄子所要安的“命”。由此分析可知,在《庄子》内篇之“命”的思想谱系里,具有使命、命运、命名、生命等多重含义,相应地,《庄子》内篇的安“命”哲学可以从拒绝使命之“命”、安顺命运之“命”、悬置命名之“命”、保全生命之“命”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易言之,《庄子》内篇关于安顿生命的实现路径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拒绝使命之“命”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庄子》文本的记述来看,庄子一生不愿做官,毅然决然的摆出了和统治者不合作的姿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3](p1902)

担负国君之使命是如此的艰难和可怕,庄子拒绝担当、拒绝做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为庄子始终把生命的保全放在首位。易言之,世人通常所极力追求的功名利禄、权势尊位,庄子却视之为桎梏自身生命的罗网而一向选择回避甚至抗拒的做法,其目的也就是为了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二、安顺命运之“命”

所谓安顺命运之“命”,顾名思义,就是安然接受和顺从命运的意思,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主观和精神上对自己命运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一切不幸采取安然处之、顺其自然的态度。庄子认为人们安顺命运的行为实际上是德性的极致,也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即《庄子》内篇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1](p155)《庄子》内篇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1](p124)右师之“介”(断足兀立),“本来是遭受刖刑所致”,[4](p183)是后天人为造成的不幸,但公文轩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说这是“天也,非人也”。

不但如此,即使面对死亡的无法逃脱的最终命运,也应当视之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即“以死生为一条”[1](p205)、“知死生存亡之一体”,[1](p258)意思是说,死和生一样皆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安然处之。这样做的客观效应就是“死生无变于己”[1](p96)、“哀乐不能入也”,[1](p128)即自我之生命实现了最佳的平和状态,生命本身也就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安顿。因此,庄子认为安顺命运之“命”有助于实现对生命之“命”的安顿。而且安顺命运被庄子视为德性的极致,可见,在庄子看来,这对于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安顿是极其的重要。

三、悬置命名之“命”

不难理解,命名和生命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因为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要被命名,而命名不只是简单地赋予生命个体一个名称,更重要的是,必须将生命个体的本质加以概括和彰显出来。庄子对语言世界所赋予的名号是否可以直接看成就是精神生命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显然,庄子对此提出了质疑,如《庄子》内篇所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p66)庄子主张对语言世界的命名之“命”做出悬置,即主张“无名”。

在庄子看来,“无名”的人是圣人,所谓“圣人无名”,[1](p17)也就是说,俗人是难以做到“无名”的。无疑,庄子要求人们向圣人学习,做到“无为名尸”,[1](p307)即不为名之主,也就是要绝弃求名的心思和欲望。而且庄子说:“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1](p24)所以,“无名”之人,是根本不会在乎语言世界所赋予给自己的各种名号,甚至被称作牛或马都无所谓,庄子所说的“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1](p287)就是这个意思。既然“无名”之人,对被称呼为牛或马都无所谓,那么对所谓善、恶、美、丑、智、愚之名就更加无所谓了。实际上,他们对一切语言世界所赋予于己的名号皆不在乎,即已然超越一切名号。倘若人们超越一切名号即彻底悬置命名之“命”,就自然不会做出为了求名而伤害生命本然的愚蠢行为,这无疑有益于人们返回和持有生命的本真状态。易言之,悬置命名之“命”也是有效安顿生命之“命”的一条现实路径。

四、保全生命之“命”

保全生命,就是要保护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绝不让自己的生命受到损伤,也就是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非正常死亡,以终其天年。众所周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非常看重生命,皆极力强调“重生”、“贵生”、“尊生”,简言之,其本质就是强调要尽力保全自己的生命。庄子虽然在精神修养上强调要“忘其身”,[1](p155)但实际上庄子也非常重视肉体生命的保全,提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1](p221)强调应当“保身”、“全生”、“尽年”。[1](p115)不难理解,在庄子所处的“仅免刑焉”的动乱时代,当时的人们自然深感自我之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威胁的困顿,那么,若要安顿好自己的生命,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对此,庄子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缘督以为经”。庄子在如何保全生命的问题上,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基本原则。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p115)所谓“缘督”通常理解为随顺中道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中道不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有学者指出:“显然,这里的‘中道’,绝不是儒家‘过犹不及’式的中庸之道,而是无善恶、无是非式的中道。”[2](p240)实际上,“缘督”就是告诫人们应该忘掉善和恶、远离刑和名,也就是应该按照因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不刻意于其间,好比庖丁解牛一般,而庖丁擅长解牛的关键在于他能做到“依乎天理,批大剨,导大窾,因其固然”[1](p119)的原因,所以,庖丁所用的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1](p119)相反,一般人所使用的刀一年内甚至一个月就被用坏了。其实,人之生命就好比这里所讲的刀,倘若人们能够像庖丁的刀一样“以无厚入有间”[1](p119)的话,即尽量避免一切可能的矛盾,尽力寻求在矛盾冲突的空隙处游刃有余,这样自我之生命就自然可以得到保全而不至于过早的夭折。易言之,人们若能处处避开矛盾,按照因其自然、顺其本性的原则来经营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的最高价值即“尽年”就自然可以得到实现。

(二)“无用之用”。庄子在如何保全生命的问题上,还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和局限于“有用之用”的经验世界里的偏狭之见大为不同,庄子出奇地提出并论证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睿见: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记述了惠子有一棵大树的寓言故事,此树叫做樗树,惠子对庄子说,既“不中绳墨”也“不中规矩”的樗树,木匠们都不屑一顾,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则对他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1](p40)此外,庄子在《人间世》一文中,再次提到无用而长寿的大树,叫栎社树,文中说此树虽然由于其自身之大、之美而引来许多观赏者,但内行的木匠们却不屑一顾,因为它是松散的木材,不宜用于制造任何木器,显然是无用之树。但庄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正因如此,栎社树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保存自身的价值,即“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1](p171)于此显见,所谓无用的大树,其实有其自身的大用,因为它可以保全自己即“不夭斤斧”而实现长寿的目的,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同样的道理,人之生命的保全也是这样,当一个人处于无用的时候,反而能够保存自身。所以庄子说:“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1](p180)可见,在庄子看来,“无用之用”实为大用,因为它可以避免夭折的危险而使生命得到保全。

总而言之,庄子在如何保全生命的问题上,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的基本方法。庄子认为,通过以上这两条路径,就可以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即“尽年”。无疑,人们保全生命,也就是为了避免自己过早死亡,显然这是人们安顿生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路径。

综上所述,庄子对生命如何才能得到安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主要强调通过拒绝使命之“命”、安顺命运之“命”、悬置命名之“命”、保全生命之“命”等几个方面来安顿困惑且脆弱的生命。显然,这些安顿生命的实现路径,构成了庄子独具特色的安“命”哲学。客观地说,庄子的安“命”哲学在历史上无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遭遇生命困顿的人们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许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安顿安顺用例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战国少年孟轲
给世界以稳妥的安顿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千里之外
寻味贵州——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