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山东蝗灾地域分布分析

2014-04-03李庆勇

关键词:年数蝗灾正统

□李庆勇

明代山东蝗灾地域分布分析

□李庆勇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伴随明朝始终,蔓延齐鲁大地,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山东各地轻重有别的特点。蝗灾在济南府最重,青州府、兖州府、东昌府、登州府次之,莱州府最轻,山东中部最重,西部次之,东部最轻。

明代;山东;蝗灾;地域分布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水、旱、风、雨、雹、火、震、虫等灾接连不断,交互发生,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蝗灾为重,《农政全书》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1](1299)蝗虫盛时,铺天盖地,草木食尽,导致颗粒无收,人肉相食,社会悲剧,惨不忍睹。

明代是蝗灾频发的一个时期,山东是明代蝗灾严重的一个地区,明代山东各地蝗灾轻重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明代山东“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2],六府即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与今日山东版图基本一致。本文以明实录、山东地方志为主要史料,按蝗灾发生的轻重,分析六府蝗灾发生的具体情况。

一、济南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道光《济南府志》,济南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51个,具体为:洪武五年、七年,永乐元年、三年、四年、十四年,宣德九年、十年,正统四年、五年、六年、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景泰三年、六年,天顺元年、二年,成化九年,弘治十六年,正德四年、七年、八年,嘉靖三年、七年、八年、十年、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九年,隆庆二年、三年、四年,万历五年、十九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天启二年,崇祯八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在明代276年中,济南府有51年发生蝗灾,平均5.4年发生一次,为明代山东蝗灾发生年数最多、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后期,正统以后受灾年数达43个,占济南府全部受灾年数的84%,其中又以正统、嘉靖、万历三朝为重,三朝受灾年数有25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49%,而嘉靖则为受灾年数的重中之重,受灾年数达10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20%。正统、隆庆、万历三个时期出现三年以上连续受灾的情况,正统四年到六年、十二年到十四年两个阶段三年连灾,隆庆二年到四年三年连灾,万历四十四年到四十七年四年连灾,济南府有四个阶段发生三年以上连灾,反映出济南府蝗灾发生的频繁与严重。

从受灾程度上看,正统八年、成化九年、万历四十四年、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比较严重。正统八年,蝗蝻滋盛,数量之多,可捉上千石,“山东济南等府、长清历城等县蝗蝻生发,……所掘种子少者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3]2093成化九年、万历四十四年蝗灾导致饥荒遍地,死者相籍,人们无粮可吃,以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成化九年八月,“旱蝗,……民大饥,人相食。”[4]435万历四十四年四月,“蝗,饥甚,人相食。”[4]437崇祯末年,蝗灾尤甚,饥荒之下,树皮、草根被人食之一空,人肉、腐肉也成为人们的食物,社会满目疮痍,萧条荒凉,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泰安州“连岁旱蝗,民大饥,人相食,土寇屯遍东省,州城内外,夜夜鬼泣。”[5]十三年,济南府“大旱饥,树皮皆尽,发瘗胔以食”[4]437,平原县“蝗,斗谷千钱,无籴处,人相食,瘗胔发尽”[6]448,齐河县“蝗,……大饥,人相食,地土荒芜,村落丘墟,斗米银一两余。”[7]十四年,济南府“大旱蝗,德州斗米千钱,父子相食,行人断绝”[4]437,平原县“蝗,父子、夫妇相食,村落间杳无人烟”[6]448。蝗灾给济南府造成巨大的伤害,对济南经济与社会的打击是相当深重的。

从受灾州县来看,史料中明确提到济南府遭受蝗灾的州县有15个,各州县按受灾年数依次排列为:德州(12个)、历城县(8个)、武定州(7个)、长清县(5个)、齐河县(5个)、淄川县(5个)、新城县(4个)、齐东县(3个)、禹城县(3个)、邹平县(3个)、长山县(2个)、章丘县(2个)、泰安州(2个)、滨州(2个)、肥城县(1个),其中领有县的州,县并入州中,如德州领有德平、平原二县,两县蝗灾计入德州,以下方法同。济南府蝗灾最严重的州县为德州,其次为历城县,再次为武定州,其中德州、武定州皆位于济南府北,因此济南北部为济南府蝗灾的重灾区。

从单个时期受灾州县的个数看,宣德九年、正统六年、万历四十六年济南府受灾州县较多。宣德九年受灾州县有9个,九年七月,“山东济南府历城、长清、齐河、齐东、禹城、肥城、平原、邹平、商河九县……蝗蝻生。”[8]正统六年受灾州县有8个,六年六月,“山东乐陵、阳信、海丰……蝗飞入境,延及章丘、历城、新城……等县。”[3]1585-1586九月,“德州……蝗伤禾稼。”[3]1659闰十一月,“济南府淄川县蝗灾。”[3]1729万历四十六年,受灾州县竟达十四个,四十六年正月,“山东济属武定、滨州等十四州县荒旱蝗蝻。”[9]某个时期受灾州县之多反映出这个时期受灾面积较大,遭灾范围较广,灾情比较严重。

二、青州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咸丰《青州府志》,青州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42个,具体为:洪武三年、五年、七年、二十一年,建文四年,永乐六年、十一年、十四年,洪熙元年,宣德九年,正统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天顺二年,弘治九年、十六年,嘉靖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二十八年、三十四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四年,万历十年、十一年、三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天启三年、六年,崇祯三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青州府有42年发生蝗灾,平均6.6年发生一次,受灾年数和发生频率仅次于济南府。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后期,正统以后受灾年数达32个,占青州府全部受灾年数的76%,其中又以嘉靖、万历、崇祯三朝为重,三朝受灾年数有23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55%,而嘉靖时期尤重,受灾年数达11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26%。正统、嘉靖、崇祯时期出现三年以上连续遭灾的情况,正统十二年至十四年三年连灾,嘉靖十一年至十三年亦三年连灾,崇祯九年至十三年更是五年连灾。

从受灾程度上看,嘉靖七年、三十九年、万历四十三年、崇祯十三年的灾情比较严重。嘉靖七年,蝗虫肆虐,饥荒蔓延,甚至爆发严重的瘟疫,“昌乐、安丘、诸城蝗,大饥,人相食,大疫。”[10]523嘉靖三十九年,府内庄稼被蝗虫食之一空,“蝻自西北来,所过田禾一空。”[10]524万历四十三年,因饥而死者不计其数,死者相枕于道,日照县“大旱,蝗,禾豆灾,死者枕籍于道”[11]。崇祯十三年,人肉相食,以致父子互吃,盗贼遍地,致使社会更加混乱,益都“大蝗,十月,麦米菽斗谷二千有奇,群盗起,父子相食,草木皮俱尽”[12]。

从受灾州县来看,史料中明确提到青州府遭受蝗灾的州县有8个,各州县按受灾年数依次排列为:昌乐县(15个)、安丘县(12个)、诸城县(10个)、寿光县(5个)、益都县(5个)、乐安州(4个)、临淄县(2个)、临朐县(1个)。昌乐县、安丘县、诸城县为青州府受灾最严重的三个州县,这三县皆位于青州府东,因此青州府东部为青州府蝗灾的重灾区,此三县地域相接,一县有灾必连及另一县,因此地域相接是导致三县蝗灾高发的一个因素。

从单个时期受灾州县的个数看,万历四十五年、崇祯十二年受灾州县较多,万历四十五年,有6个州县受灾,“四十五年秋,临淄、乐安、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蝗。”[10]525崇祯十二年,有四个州县受灾,“春正月,益都蝗,大饥。夏六月,临朐、诸城旱蝗。秋七月,临朐蝗。”[10]526

三、兖州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万历《兖州府志》,兖州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33个,具体为:洪武十年,永乐五年,宣德六年、八年、九年,正统元年、二年、四年、五年、六年、十年、十二年、十四年,景泰六年,天顺元年、二年、六年,成化二十一年,弘治六年、十六年,正德七年、十五年,嘉靖七年、八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六年,崇祯十三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兖州府有33年发生蝗灾,平均8.4年发生一次。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期,正统至嘉靖期间受灾年数有25个,占兖州府全部受灾年数的76%,其中又以正统、嘉靖两朝为重,两朝受灾年数共有16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48%,两朝受灾年数各有8个,各占全部受灾年数的24%,为明代兖州府受灾最严重的两个时期。正统时期出现三年连续遭灾的情况,正统四年至六年三年连灾。

从受灾程度上看,嘉靖二十三年、崇祯十三年的灾情比较严重,蝗虫多至压断树木,肆无忌惮,以致穿堂入室,啮食衣物。嘉靖二十三年,定陶县“飞蝗蔽天,禾不能擎,栖集大树,枝为之折”[13],崇祯十三年,郯城县“麦间飞蝗遍野,未几,又生小蝻,附壁入室,衣物尽蛀。缘城进县,民舍官廨悉为塞满,至釜灶掩闭不敢开。”[14]93蝗虫之多,一县可捉百千石,蝗虫捉之不绝,以致饥荒严重,崇祯十三年,郯城县“捕获数百千石,蝗愈盛,合境大饥,人相食”[14]93。

从受灾州县来看,史料中明确提到兖州府遭受蝗灾的州县有8个,各州县按受灾年数依次排列为:东平州(8个)、济宁州(5个)、曹州(4个)、沂州(3个)、滋阳县(2个)、鱼台县(1个)、邹县(1个)、单县(1个)。东平州、济宁州为兖州府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州县,二州皆位于湖泽之旁,东平州临东平湖,济宁州临微山湖,且大运河穿二州所过,湖泽易于生蝗,正如《农政全书》所说:“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蝗生之缘,必于大泽之旁。”[1]1300-1301因此,二州蝗灾的严重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从单个时期受灾州县的个数看,正统五年最为严重,此年四月,“山东兖州府所属州县俱蝗。”[3]1274可见全府州县皆灾,受灾州县之多在明代山东地区是少见的。

四、东昌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嘉庆《东昌府志》,东昌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24个,具体为:洪武七年,永乐二年、五年,宣德九年,正统四年、五年、六年、十一年,景泰六年,正德二年、七年,嘉靖八年、九年、十一年、三十四年,万历十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天启元年,崇祯十一年、十四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东昌府有24年发生蝗灾,平均11.5年发生一次。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后期,正统以后受灾年数达20个,占东昌府全部受灾年数的83%,其中又以正统、嘉靖、万历三朝为重,三朝受灾年数有14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58%,而万历则为受灾年数的重中之重,受灾年数达6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25%。正统时期出现三年连灾的情况,正统四年、五年、六年三年连续受灾。

从受灾程度上看,隆庆三年、崇祯十三年、十四年的灾情比较严重。隆庆三年“蝗飞蔽日,后蝻生遍野,伤禾殆尽”[15]79,蝗灾规模比较大。崇祯十三年、十四年蝗灾尤惨,饥荒严重,饿殍遍地,各地发生人吃人的悲剧,十三年,冠县“蝗蝻生,粟一石值银十两,草根树叶计斤易银。夏,大疫,死者相枕。盗掘食新死人,至父子相食,行人路绝,一村之中不相往来”[16]1544,阳谷县“大饥,人相食,甚有食死尸,至于父子、夫妇生烹而食者”[17],十四年,东昌府“斗米千钱,糠籺亦斗值百钱,盗掘食新死人,至父子相食”[15]80,堂邑县“蝗起蔽天,人死者十八九,井里萧然”[18],冠县甚至争食刚死之人,“飞蝗骤至,食苗几半。至末旬,蝻生积地至三五寸。七月中旬,米价腾涌,盗贼大起,县令王世瑛日率兵丁千余名四境捕盗,审明即斩弃尸,东郭外人争剖之,顷刻俱尽。”[16]1545

从受灾州县来看,史料中明确提到东昌府遭受蝗灾的州县有8个,各州县按受灾年数依次排列为:高唐州(6个)、濮州(4个)、堂邑县(4个)、临清州(2个)、聊城县(1个)、傅平县(1个)、莘县(1个)、茌平县(1个),高唐州为东昌府受灾最严重的州县。

从单个时期受灾州县的个数看,正统五年受灾州县较多,有7个县受灾,此年六月,“山东……清平、观城、临清馆陶、范、冠、丘、恩……县蝗。”[3]1312

五、登州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光绪《登州府志》,登州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22个,具体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宣德九年,正统元年、六年、十三年,弘治十六年,正德八年、十一年,嘉靖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七年,天启元年、二年,崇祯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登州府有22年发生蝗灾,平均12.5年发生一次。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后期,正统以后受灾年数达18个,占登州府全部受灾年数的82%。建文、正统、嘉靖、万历各有3个年份发生,崇祯有4个年份发生,五朝受灾年数共计16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73%。建文、嘉靖、崇祯时期皆有三年连灾的情况,建文元年至三年、嘉靖十二年至十四年、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皆三年连续遭受蝗灾。

从受灾程度上看,万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崇祯十四年灾情严重。饥荒生发,人吃树皮乃至人肉充饥,甚至杀人而食,万历四十三年,“蝗蝻遍野,人嘬木皮。”[19]225崇祯十四年,“洊饥,民死大半,文登、栖霞至杀人而食。”[19]226饥民无以为活,只能卖儿鬻女,抢劫公行,万历四十四年,“各属洊饥,至人相食,饿殍载路,盗聚夜劫,市卖子女。”[19]225

从受灾州县来看,史料中明确提到登州府遭受蝗灾的州县只有文登、宁海、栖霞3个。从单个时期受灾州县的个数看,史料中明确提及的多为一两个州县,如正德八年,“宁海蝗。”[19]224崇祯十二年,“宁海、文登飞蝗蔽空。”[19]226

六、莱州府

经统计《明史》、《明实录》、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乾隆《莱州府志》,莱州府在明代遭受蝗灾的年数有15个,具体为:洪武五年、七年、二十四年,宣德九年,正统六年、十二年、十三年,嘉靖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四十二年,万历四十三年,天启五年,崇祯十三年。

从受灾年份上看,莱州府有15年发生蝗灾,平均18.4年发生一次,为明代山东蝗灾发生年数最少、发生频率最低的地区。蝗灾主要集中在明中前期,万历以前受灾年数有13个,占莱州府全部受灾年数的87%,其中嘉靖时期最多,受灾年数有5个,占全部受灾年数的33%。莱州府未见三年以上连灾的情况,但两年连续发生的情况较多,如正统十二年、十三年,嘉靖七年、八年。

从受灾程度上看,嘉靖十一年、十二年、万历四十三年、崇祯十三年比较严重。蝗虫蔽天,禾苗食尽,嘉靖十一年,“即墨飞蝗蔽日,大伤禾稼。”[20]395十二年,“潍蝗食禾稼殆尽。”[20]395农业受创,饥荒产生,以致又现食人现象,万历四十三年,昌邑县“蝗,……大饥,人相食”[21],潍县“大饥,人相食”[22],崇祯十三年,“旱蝗,大饥,人相食。”[20]396人相食的惨剧标志着饥荒达到很严重的地步,是饥民为了生存而不顾道德伦理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从受灾州县来看,《明史》、嘉靖《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中未明确提及莱州府受灾州县,《明实录》、乾隆《莱州府志》中明确提到的受灾州县仅有胶州、即墨、平度、潍县、昌邑5个。

由上可见,济南府遭受蝗灾的年数最多,发生最为频繁,故为明代山东蝗灾最严重的地区,以此类推,青州府、兖州府、东昌府、登州府次之,莱州府最轻。济南府、青州府基本上位于明代山东的中部,兖州府、东昌府位于西部,登州府、莱州府位于东部,因此明代山东蝗灾中部最重,西部次之,东部最轻。

[1] [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937.

[3][明]陈文.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4] [清]王赠芳,王镇.济南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 [明]任弘烈.泰安州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0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37.

[6] [清]黄怀祖.平原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67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7]杨豫.齐河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6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8.

[8] [明]杨士奇.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504.

[9][明]叶向高.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0633.

[10] [清]毛永柏.青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32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1] [清]陈懿.日照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66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236.

[12][清]陈食花.益都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75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687.

[13] 冯麟溎.定陶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0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670.

[14] [清]王植.郯城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78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15] [清]嵩山.东昌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7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6] [清]梁永康.冠县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9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7]董政华.阳谷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8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26.

[18] [清]卢承琰.堂邑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5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04.

[19] [清]方汝翼,贾瑚.登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8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0] [清]严有禧.莱州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4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1] [清]周来邰.昌邑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72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429.

[22] [清]张耀璧.潍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88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778.

2014-07-08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李庆勇(1979- ),男,山东兖州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史。

K248

A

1008-8091(2014)04-0001-05

猜你喜欢

年数蝗灾正统
我国人口在校模式高质量发展研究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稻秸还田年数和氮肥运筹对小麦出苗和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蝗灾又来了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