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文当例子,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2014-04-03孙宏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4期
关键词:板书词语课文

孙宏琳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载体,我们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习得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品读积累,提高词语运用的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词语时,总是先指导学生认读几遍,然后对词语进行解释,接下来就进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环节。这样的教学,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拓与落实。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进行词语教学,演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精彩。如,在执教《师恩难忘》时,我这样进行字词教学。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指名读后再齐读。

师:是的,作者每当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学生投入地齐读这些词)

师:每当想到田老师讲的故事,回忆起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就会记起这些词——(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学生再次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说)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 )

师:说得好,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为过。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中的田老师以及田老师上的课。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领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课文中田老师的课品与人品,在此基础上积累关于口才好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写写田老师,写写田老师上的课,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如此赋过程以情趣性,让学生在语境和生活经验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意蕴,心智亦受到了启迪。在这里,教师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田老师的认识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效度,有力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指导方法,提高概括提炼的能力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是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能力的高低。联系语文教学,如果只满足于知识的获取,而不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就相当于认读了一个字词句段篇的组合体,学习一册课本就相当于读了一本故事书,年段的差别只在于是阅读量的差别。当然,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并非不重要,阅读量的多寡并非没有作用。“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于渔”。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之“鱼”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渔”。毕竟,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请看《水》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的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几个场景。你能读出这些场景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些场景。(学生浏览课文)谁能把自己看到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人们在雨中痛痛快快地洗澡。

师:能用几个字概括吗?

生:雨中洗澡。

师:这就是这个场景的名字。(板书 雨中洗澡)还看到什么场景?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人们到很远的地方跳水吃,十分困难。

师:能像刚才一样给这个场景起个简洁的名字吗?

生:远路挑水。

师:(板书:远路跳水)还看到什么场景?

……

(板书:勺水冲凉)

师:你们发现这三个场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生:都说明了水的珍贵。

师:(板书:珍贵)现在你能借助这些场景和它们内在的联系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回忆小时候远路跳水、雨中洗澡、勺水冲凉三个场景,说明了水的珍贵。

师:概括记叙多件事情或者多个场景的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困难,可以像这样先提炼出每一件事或者每一个场景是什么,再找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

语文新课标年段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握事件梗概。反观课堂教学,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往往存在两种现象:要么老虎啃天,无从下手;要么啰里啰嗦,分不清主次。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教师不讲方法,学生不得要领。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场景及内在联系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习一篇,通晓一类”,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实例点化,提高标点使用的能力

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笔者发现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很多学生都存在随意性和简单化的趋向。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便寻找适当的时机,运用一些句读实例,从旁点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灰椋鸟》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这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会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句子)我们来读读这句话,喜欢这句话吗?(学生读)

生:喜欢,这句话把灰椋鸟当做人来写,他们在倾诉、在应和。

猜你喜欢

板书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