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因素探讨

2014-04-02赵振霞赵振敏

河北中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临床

赵振霞 赵振敏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河南 卫辉 453100)

1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河南 新乡 453000

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对于置身现代医学氛围的西医学生,对于中医的课程或是困惑,或是不理解,甚至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中医积极性,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已成为目前中医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多位教育工作者从不同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包括增加中医教学课时、改革教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我们结合数年承担西医院校本科生中医教学的实际,总结了影响中医教学的部分因素,现介绍如下。

1 学生改变认知

目前,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存在偏见和理解误区,学习不重视,目的不明确,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1 主观方面,认识不足 现代社会,西医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医学成为“传统的,擅长养生保健,治疗慢性疾病”的医学,另一方面,由于受近百年西方科学主义的冲击,西医的科研标准成了衡量中医科学与否的标准,社会上一度还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论调。在广州西医类院校的广泛调查中表明,68.70%的同学不了解中医学在世界医学系统的地位[1]。找不到学习方法,学习后与当初的期望有一定差距,有的甚至认为中医是“玄学”,难以理解和认同。造成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的另一原因是认为学生今后临床从事的专业是西医,在工作中不会或极少涉及中医的诊疗。

1.2 客观方面,思维差异 中医与西医是2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治疗手段均不同。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的观察,在辨证思维、演绎思维逻辑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中医宏观、整体、动态地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而西医则偏重于微观,用肉眼或借助于仪器、设备的观察方法,采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了解机体的结构,以及生理、病理现象。思维方法不同,认识也不同。从而造成了西医学生中医学习之路上的一大障碍。中医学对西医院校学生而言,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中医学习,目的是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扩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师优化教学

西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数同时从事医教结合的双重工作,每位教师精力有限,而且资历不同,各有所长,有时难免落入传统中医课堂的模式。因此,以下方法有助于改进及提高。

2.1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讲授法(lea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可系统、全面传授医学理论知识以及高效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同时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章节的特点,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2]。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以医学问题或临床病案为核心,针对学生主体自发学习为动因,融合多方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启发式、归纳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caset eaching method)为国际上比较推崇的医学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行为、信念和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及尝试教学法、纲要图标教学法、归纳—类比教学法[3]等等。

2.2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 中医学的过去、现在都给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将来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中国医生,不知道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将有愧于中国医生的称号。西医院校的学生,受西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新动向。比如,讲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可用钳夹肠系膜动脉的家兔均出现了严重的肺损害,而心、肝、肾、胰腺及肾上腺等肺外组织均无损害来讲解,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了科学依据。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部分患者大便干结,如果患者大便畅通,患者闷气、喘症状缓解,同样说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例如临床上常见泄泻(肺虚),用补肺气升提方法,常用人参、黄芪、紫菀、干姜、细辛等药,通过温补肺阳,从而达到化寒痰、健运、止泻的目的。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

2.3 精选教学内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强调人体内外的统一,在针对个体治疗的同时,需要考虑气候、环境、社会因素等对人体的影响,体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4]。同时又注重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对中医的系统了解来自教师。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补充,有效设计教学程序,精讲最基础和最具有专业特色的知识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治宜)。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才能把重点内容讲透,难点讲懂;其次,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材以外的中医的内容要加强学习,并要增加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要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来补充,能够对知识点有全面和深层次的理解。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艺术性,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语言感染力。当具有上述这些能力时,在教学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2.4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 现代多媒体组合运用,注重形象化、直观化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5]。中医学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立体地传授知识,直观而又生动地把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方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形象生动的课件画面,改变了学生对中医理论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看法。例如把临床上一些有典型特征的患者的舌质、舌苔、黄疸及时拍照下来,合理、巧妙地运用教学多媒体的组合,展示形态演变过程。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案例式教学法(caset eaching method)在教学中应用传统教学结合案例式教学,比较适合中医教学,选择经典的古代医案、现代名医的医案以及科室老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心得。例如: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理疗按摩等。将枯燥的中医理论赋予丰富的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5 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学是实践性、经验性、灵活性极强的医学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病例,通过分析临床具体病案来说明中医思维方式、诊治特点以及与西医不同之处,使学生更好理解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所长。学生以实习医生身份,直接参加医院临床工作。这期间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中西医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诊疗能力,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在降糖方面,中医没有明显优势,对于其预发并发症方面,中医颇有成效。不妄自尊大,实事求是。

2.6 拓展教学内化效应 由于西医院校的学生课时有限,内容繁多,教师的职责好比领路人,既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去学。教学不仅要“授之于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于渔”,鼓励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归纳,使学生内化吸收教学内容。大学生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中医学五脏六腑,辨证(八纲、脏腑)知识点,内容丰富,名词术语繁多。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强调学生学习中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且不断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要设法找出答案,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我们在讲授辨证中每个证型的舌苔、脉象时,首先回顾舌、脉诊中有关寒、热、气、血、阴、阳虚的特征,然后在具体的脏腑辨证中前部分由老师讲解,后半部分则请学生自己学习、推断,这样,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由学生推出的结论,比死记硬背的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中医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医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中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简便价廉、有效易行、副作用小等特点,我们必须继承、运用、发扬。我们有责任把中医学的精华,充实到现代医学生的知识范畴中。

3 学校积极教改

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教学困境颇多。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知识枯燥、玄奥,学时少而内容多,理论抽象而单调。

3.1 教学安排需合理 目前,西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以现代医学为主,多数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集中在三年级1个学期,中医课时数呈下降趋势。授课时数、教学安排均不统一,课时由100多学时减少到80~90学时,有的甚至只有50学时,却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诸多内容。因此,中医学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调整中医学教学安排,应安排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前。高等医学教育不应该把中西医割裂开,应将中医学融入到整个医学教育当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展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人文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临床见习早安排,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3.2 课程网站建设需建立 课堂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完全消化,功夫在课外,和学生建立QQ群,把大量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共享,并在网上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学校应在自主运营的网站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及针灸等在线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相关的学习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提供师生相互交流和互动平台。把网站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的延续延伸。

3.3 教学评价需加强 教学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以通过同行专家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及自我评价3种途径进行。例如考试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单单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也不单是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终结性评价,考试还要发挥其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持续改进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坚持在课程结束时对中医学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针对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考试内容、教学方法、临床见习等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及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及时总结分析,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进,积极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提高教学质量。

3.4 终身教育,发展中医文化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治学精神,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国际著名教育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接受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医药文化则包括形成中医药特色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也就是中医药学发展同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药学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价值。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承载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医药文化的根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必将走向世界,中医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担。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中医药文化,才具备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只有首先具备了这样的基础,中医人及中医药文化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我们的事业才会发展。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教师自身因素、教学环境因素、学生方面因素、教学媒体方面的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合理有效地发挥作用是达到理想教学的关键。我们的教学工作,既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知识,又要了解诊疗疾病的技能,使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不仅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能,还能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理论互补,提高治疗水平,即是我们于西医院校搞好中医授课的真正目的。

[1]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15-517.

[2]刘忠秀.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1):l,16.

[3]涂东明,杜卫国,王宏新,等.归纳、类比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运用[J].中医教育,2005,24(3):33-34.

[4]蒋文跃.中医学现代研究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教育,2002,21(4):29-30.

[5]赵学军,师莉.多媒体技术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甘肃中医,201l,24(1):66-67.

猜你喜欢

中医学西医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