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析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高师声乐音乐

王 玲

(包头师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00)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以培养输送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看,95%以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因此,高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应教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教育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唱歌可以培养受教者的音乐知觉、感受能力;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歌唱教学可以培养受教者的创造能力;声乐课还是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可见,声乐课是中小学音乐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1 高师声乐教学现状

1.1 教学目标与基础音乐教育目标的脱节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均沿袭专业院校专业化的声乐教学特点,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实际上二者在培养目标与内容上有着质的不同.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是为了培养高、尖、精专业歌唱演员.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能唱、能奏、懂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以及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音乐师资,即强调师范性、综合性.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新音乐课标的要求下,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学模式造成师范生对声乐知识的学习较为单一,不仅不能体现师范性而且也不能达到很好专业化训练效果.而且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导致未来的高师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大大影响高师学生的未来从业率.同时也不利于新时期高师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1.2 生源情况

现在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进入高中阶段文化课差的都改学音乐,声乐尤其成为热门,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短,没有经过正规科学系统的训练,对声乐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一般.如此一来,新生进校后普遍呈现出文化综合素质和声乐专业素质一般,且有逐渐下滑的不良趋势.学生作为声乐教学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技能多么高超,都无法替代学生的主观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源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反比例”现象,给高师声乐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增加了高师人才培养的实际难度,已成为影响高师声乐教育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近年来高师各个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形成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使得教学严重质量严重下降.

1.3 教学方法与模式

现在高师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所谓“一对一”,就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单独授课.这是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的上课方式.“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表现在: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起决定性的因素,主观认为仅凭自己良好的演唱技术和个人经验就能教好学生,因而使有些教师忽视对技巧原理和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一对一”教学缺乏与其他教师的沟通,缺少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缺少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不能了解其他学生的专业水平,学习上缺少沟通的平台,造成了学习思维的封闭和守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改革思考

2.1 教学理念革新

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高师声乐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明确规定:“直接与基础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有关知识”,这些表述无疑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新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高师声乐教育者应紧扣基础教育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动向,立足师范,面向社会,牢固树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思想,坚定高师声乐专业“师范性”的宗旨,努力培养能力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行各方面都符合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2.2 教学大纲、教材的革新

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要每年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保留传统、又要有创新,并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还得有地域特色.建议在教学大纲里加入一部分少儿歌曲,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小小少年》《让我们荡起双桨》、《春晓》经典少儿歌曲等,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外国作品,不能一味演唱传统歌剧选段,应该有音乐剧的元素,如音乐剧《猫》中的经典唱段.同时可以加入流行歌曲,如:《祈祷》、《菊花台》、《雨花石》《感恩的心》等.

另外,选一些地域性强的教材,根据地方特色,如内蒙地区的高校可以选《鸿雁》、《梦中的额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歌曲学生都喜欢唱.既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2.3 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的声乐教学,笔者针对高师的特点采用了三种主要的教学形式: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个别课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独进行授课的形式,小组课是在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声乐情况的基础上,将嗓音条件、声部类型、专业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授课的形式;集体课是指教师对较多数量的学生或同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授课的形式.

“一对一”的授课形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个体、发挥个性.适合于嗓音条件及乐感较好的学生.小组课的最大特点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互动学习、取长补短的环境,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自我处理问题能力.集体课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地解决声乐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提高教学效益和节省教育资源.集体课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主要传授内容,通过教师对声乐基础理论、声学原理、声乐常识等进行全面详尽地讲解,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声乐视野,扩大学生的理论储备量.

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教学形式各有其优势,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将它们进行有机组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出“1+1+1>3”的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21世纪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具有高度综合的文化知识,善于评估和驾驭工作,能够解决声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4 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在声乐教学科学化前提之下,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的通道、面罩等科学性的方面,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通俗化、三种唱法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格局.声乐教学就要积极去迎合新时期声乐演唱的大融合的特点,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自己始终走在声乐演唱的前沿,通过广泛的阅读与信息传递,相互交流进而丰富的声乐教学的空间,拓展自己的视野,把最前沿的声乐演唱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学生.

在2013年12月21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也提出了次项议题,到会专家和研究生、博士分别读了参会论文,大家一致认为高师音乐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中国音乐学院王丽芬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声乐微课程教学,在此课程中,教师变为听者,学生是讲授者,成为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真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大胆的尝试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贵州省毕节学院教师崔宝亚的一篇《中西合璧:中国声乐教育的必然走向—》“吴碧霞声乐现象”说起,科学地阐释了吴碧霞身上体现的美声与民族的完美融合.

从上可知,声乐教师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基础教育相接轨.并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及时调整声乐教学的理念,努力学习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最终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6〕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高师声乐音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音乐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论隐性教育在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