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开发与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4-03-29曾芸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专业

曾芸

(贵州大学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贵州 贵阳550025)

《文化资源开发与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曾芸

(贵州大学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贵州 贵阳550025)

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手段、教材内容等因素,是导致本门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课程;实践教学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了乘势而上的机遇.截止2012年12月份,中国已经有接近200所高校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据调查,全国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的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1]因此,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改革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已是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是文化产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知识能力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这门课程有几方面的目的:一是针对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此课程空缺而进行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补充;二是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本科生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培养“KAQ”(知识、能力、素 质)并重、“ 宽专交”并行的人才.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单一的专业型人才不再适应当前处在动态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专业发展的能力,也要达到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等多重的目的.三是通过课程推行先进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理念.使学生了解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完成项目策划方案的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并未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主要原因在于:

1.1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学科,是以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文化资源开发中各种活动和关系的科学.“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文化资源分类、价值评估、文化保护原则和资源产业化理论等内容.但由于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从有形到无形,从局部到整体,各种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很大,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涵盖实践中的所有内容,因此,课程实践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会穿插许多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但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难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即使有些学校对本门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实践教学环节并未得到重视,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局限于课堂教授的内容.

1.2 教材建设落后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课不到十年的时间.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严重滞后,权威的、被广泛认可的教材较少.《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相关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空泛、学术性强、可读性差等问题.在2013年之前,甚至没有一本相关教材,只有一些学术研究论著.但这些论著多是关注一个地区或是某一方面的研究,很难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其后,虽然出现了少量专业教材,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框架尝试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但由于文化产业存在行业发展快于学术研究的现象,因此收录的案例缺乏针对性和深度研究,在专业教学中适用性较差,从而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限制了本门课程在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价值和作用.

2 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目前,亟需增加《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实践环节和课时,让学生深入到实际中,认识文化资源的分类和价值,同时深化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2.1 加强“走出去”的教学实践活动

“探究式学习”是比较适合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称为“探究”.针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安排,主要运用于创意思维理论和策划方法论的教学,由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发现、建构和创造,通过自身的探究得出结论,以避免理论知识传授的局限.[2]开展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旨在提升《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资源的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2013年,笔者尝试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缩减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课程安排.通过举办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使学生在追忆本土文化源远流长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传承的意义和开发的价值.并将活动的所有收益用于贫困山区儿童助学公益活动.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举办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每个学生对文化创意大赛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调动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热情.由学生自行设立活动相关组织,确定各组工作分工与人员名单.通过头脑风暴,对整个比赛的设计理念进行探讨.各小组负责人与成员交流,分配工作,确定每个组的策划方案.所有过程,均由学生独立组织完成,具体表现为:

2.1.1 小组分工

(1)组织策划组.担任的具体工作是前期的策划和准备,要求对整个活动有一个宏观的安排,学生需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2)会务服务组.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参赛人员的接待、财务管理、活动场地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到的财务、会展、礼仪等课程方面的知识.

(3)外联接待组.主要工作是积极联系一些文化企业,使学生与文化企业有接触的机会,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需求进行对接.

(4)创意宣传组.这个小组的工作重点在活动前期,主要是对大赛的LOGO、标语、宣传方案进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等基本素质.

(5)营销推广组.该小组的工作是对创意宣传组的接力,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获奖作品进行专利申请.学生需要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和实际运作过程.

(6)核审组.小组的工作是对作品形式进行合理的分类,并且制定审核标准,再征求相关专业教师的意见.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对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分类.

六个小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一切工作以保证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前提.在确定了小组后,学生又讨论了各小组的参与人员,并且选出各组的组长.

2.1.2 对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的理念进行探讨

最初,有一些学生提出“创意生活”这个主题,但经过广泛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将大赛的核心定义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更好.因为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使主题更加的开阔具体,更富有开发和创造性,也符合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然后,经过大家的深入讨论,对参赛作品的形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构想,主要分为三大类:

(1)艺术品类:以工艺品为主.

(2)影视动漫类:主要包括微电影、动漫、广告等.

(3)文字策划类:涉及到电影、电视剧、动漫等. 2.1.3确定大赛的宣传标语

学生之间进行了多次的头脑风暴,最受大家欢迎的是“灵”字的构想,学生认为“灵”代表着“灵魂-灵动-灵感”,可以作为LOGO设计的一个参考.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独具创意的标语.最终确定了能够充分表达大赛的主题和理念的标语.

2.1.4 确定营销推广方式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将有助于实现这次活动的目标.一方面,对获得优胜的作品进行专利申请,并与一些文化公司联系合作.同时,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创意集市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创意集市源于英国,英文名称i-Mart,既代表Idea-Mart(点子市场),也代表i-Mart(我是艺术).在欧洲许多城市,创意集市已成为城市魅力的一部分,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所谓“创意集市”是指在特定场地展示、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活动.“摊主”是一些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工艺者.许多具有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挖掘出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学生认为可发起一次创意集市,让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和创作者,有向大众展示的机会.[3]

这次活动结束,学生在总结报告中提到“我们的文化创意大赛并不是纯粹的追求技术,最终产品的呈现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大赛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理念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对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解读.”可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文化资源价值、创意设计过程,了解市场推广的途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实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因增加了实践教学活动,可能会减少理论授课的内容,这就要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精炼,同时也要不断的了解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动向.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这样通过课堂讲授与实际活动交叉渗透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既强化了重点,又保证了完整性,更好地将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这种结合感性认识、理性思考、视觉信息和老师引导的授课,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重视“请进来”的深度研讨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的概念也随着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而愈来愈为社会认同.如果说,过去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多的是和生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封闭性、原始性的话,那么,今天的文化资源则不仅要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更要不断打破封闭,不断创新和提升.“文化”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应当改写,从自然意义上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意义上的资源,从其他产业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文化产业.因而,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必须处理好学生艺术修养、创意能力等“文化”素质培养与市场营销、产业运作的“产业”运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4]

结合文化产业专业的特征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中,增加专业研讨环节,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式、过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掌握策划和管理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中,可适当安排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权威专家、文化企业负责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主要向学生讲解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未来一些可行的解决路径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近年来文化资源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技术进展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带来的促进作用,以及文化资源的深层背景知识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

应该说,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能否培养出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各高校需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向,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和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1〕泺尚中国创意产业网.2012中国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实力排行[EB/OL].http://www. chinalure.com.cn/post/6218.htm l,2013-01-17.

〔2〕李盈盈.传媒类院校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创意能力[J].高等教育,2012(3).

〔3〕IMART创意市集官方网站.关于IMART[EB/ OL].http://www.imart.cn,2013-4-12.

〔4〕闫玉刚.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

G642

A

1673-260X(2014)06-0271-0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专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资源回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