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曾志忞的音乐美育思想引发的思考

2014-03-29孙倩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乐歌学堂美育

孙倩文

(郑州华信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河南 郑州451150)

由曾志忞的音乐美育思想引发的思考

孙倩文

(郑州华信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河南 郑州451150)

近代音乐史以学堂乐歌作为新音乐的代表,将中国音乐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曾志忞在这一时期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尤其是美育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本文以学堂乐歌时期为背景,对曾志忞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进行概述,进而引发出对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思考.

学堂乐歌;曾志忞;美育

学堂乐歌是新音乐在过渡时期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把音乐教育隆重地推进了人们的视野,音乐教育开始了由“学艺”走向了“育人”这样一个重大的转变,中国古代僵化的音乐教育制度也走到了尽头,同时,学堂乐歌也是中国的美育事业的良好开端.

1 关于美育

1.1 美育的雏形

1903 年在学校教育中,王国维提出“心育”,其中包含德育、智育、美育,加之体育,这是最早对于美育的阐释,其后对美育进行论述的还有音乐教育家曾志忞,但是真正使美育引起世人重视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0年在高等小学堂增设“乐歌课”,乐歌课才真正被接受并列入“随意科”范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他非常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美感教育,将“乐歌课”定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此时,学校唱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潮流,而乐歌课所唱的歌曲,也被统称为“学堂乐歌”. 1.2美育的界定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被定义为“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而狭义的美育有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等,也有狭义的极端主义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音乐教育在宫廷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民间则是乐人谋生的手段,而音乐作为美化生活、净化人心的作用尚未完整体现,直到学堂乐歌的出现,才为我国的美育教育开启了新的大门.

任炜在《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中提到“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与陶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致力于人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健康、愉悦,以实现自身的美化,因而美育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情感教育,着重于人的感性激励,影响人的趣味、性情、心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邹火鸣在《高校美育的深层意义》中说到:“美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主体的创造性,扩展主体的心胸,诱导主体去寻找一种大彻大悟的生活态度,以美的心灵、美的思维、美的方式去直面人生.具言之,美育的真正意义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达到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审美理想与审美对象的统一.”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主义教育的根本观点,美育的根本作用即在于对人的深层次教育,这就明确了美育的对象和目的.

2 曾志忞简介

曾志忞是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领军人物之一,也中国早期音乐理论奠基人,号泽民,又名泽霖,上海人.1901年赴东京早稻田大学主攻法律,1902年加入了沈心工组织的“音乐讲习会”,1903年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1904年将“音乐讲习会”改建为我国第一个新式的音乐社团——“亚雅音乐会”,1905年又与朱少屏发起组织了类似于业余音乐学校的“国民音乐会”.曾志忞于1907年回国,在上海与高寿田、冯亚雄等人联合创办了“夏季音乐讲习会”.1908年,在上海创办了半工半读式的慈善机构“上海贫儿院”,并设立了音乐部,由高寿田担任主任,冯亚雄担任教员,同时他从学生中挑选出了约40人组成了一支由曾志忞担任指挥的管弦乐队,它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人组织,国人担任教师、国人演奏的西洋管弦乐队,在中国音乐史上意义深远.辛亥革命后,贫儿院院址被毁,不久后音乐部被迫停办.1921年,曾志忞移居北平,以律师为业,1929年于北平病逝.

曾志忞的一生不仅致力于音乐活动的开展和普及,而且还编写了一些的学堂乐歌,用以推进音乐的传播.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刊物《江苏》上发表了他所填词编写的《秋虫》、《练兵》、《扬子江》、《新》、《游春》、《海战》、等六首乐歌,4月,他又编印出版了《教育歌唱集》,其中由他个人编写的乐歌就有16首.

在当时,新音乐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也不是完全照搬西方音乐,它反映的是具有新思想、新内容、新风格的中国音乐.曾志忞的美育思想是基于新音乐而发,在继承古代传统和吸收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形成的,学堂乐歌通常是在采用外国曲调的基础上填上新词,然而中西方音乐在调式调性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结合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词不协律.正因如此,在对学堂乐歌褒贬不一的社会环境下,曾志忞仍坚持着用他国之音乐来作为中国音乐的开端和过渡,通过西乐改造中乐,借助异国曲调将要表现的歌曲内容传递给学生,进而对学生展开初步的美育.

3 曾志忞的美育贡献

曾志忞认为音乐美育不仅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着一定作用,对家庭和睦、政治军事、外交等都有益处.“拨四弦、引七键,吐无限之情感,能使英雄泣、鬼神惊,天地之调和因之而发挥,宇宙之美因之而显象,家族之关系因之而亲密,异类之动物因之而和好.非音乐之优美灵妙,其孰能于此?无论于外交、于军政、于义赈之关系,于政治、于父子、于兄弟、于夫妇之关系,于家政,有是而活动、而欢乐、而安慰、而爱情;于一国维持一国之风教,于一家增进一家之幸福,于一身调和一身之思志.功用之大,如是如是.”由此不难看出在曾志忞眼中音乐的社会功能是至高无上的.

从音乐美育的角度来看,曾志忞认为集体唱歌的形式有益于抒发学生情感、形成团结、积极的集体氛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必要.但是学校的美学教育并不只是停留在传授某种技艺的训练或者是培养一个艺术家,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直接体现.审美是人本身文化素质的体现,它与人本身技能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关乎于受审美教育的程度,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音乐美育不仅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能力,而且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继而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曾志忞所追求的音乐美育效果之一.同时,在曾志忞的贫儿乐团中,他非常重视将音乐教育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交流、提高团结意识.

如上所述,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美育事业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对它的发展并没有作出严格的纲领要求,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学堂乐歌的推广者以及后继者在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都只是在摸索前行,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育的效果.

4 美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受众群体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高于过去,虽然整体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高速的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的成长各有利弊,因此,美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就高校而言,当今的美育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美育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更大,没有学业压力,上课时间充足.同时,高校还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图书馆中丰富的藏书、有大批知识渊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这些都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美育并不仅仅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更多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将具体生动的形象传达给学生,将音乐的美感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高校美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学活动展开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而才能够形成科学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美育的实施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校园文化中贯穿美育精神,在班会上贯穿美育精神……在美育基础教学过程中,寻找恰当的、良好的艺术素材让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美育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去,也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进去,同时也可以将艺术家们的励志故事放进美育的课堂中,逐步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象曾志忞先生的美育实践一样,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美育工作中,不仅是以教师为主体,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合唱的形式使学生感受集体参与活动的乐趣,从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个体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无形中贯彻着美育的目标,使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高校美育的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心理虽然日趋成熟,但却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种情况下他们个体的审美意识既强烈又浅显,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能通过一种“无为而为”的欣赏美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心灵上的净化最终达到人格的提升.

5 结语

曾志忞作为学堂乐歌时期重要的活动家之一,他不仅是近代音乐的启蒙者,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他对音乐美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为我们当代的学校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他的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美育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在如今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不仅要通过美育课让学生领悟美,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育使学生用美好的心态直面人生,分清是非善恶,明确人生意义,以美的心态看待事物,不仅塑造美的躯体,更应该锻造美的灵魂.

〔1〕张丽萍.学堂乐歌及其对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2008(5).

〔2〕殷 玲 玉.论曾 志 忞 的 音 乐 美 育 思想 与 实 践.浙 江 师 范 大学,2011(4).

〔3〕李岩.美育之兴起、确立及景观.黄钟,2007(1).

〔4〕聂振斌.论美育的精 神本质与 人 文价值.美 育 理 论,2011(1).

〔5〕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6〕任炜.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

〔7〕邹火鸣.高校美育的深层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

J60;G623.71

A

1673-260X(2014)06-0221-02

猜你喜欢

乐歌学堂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