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道路勘测设计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03-28沈照庆王和平张富强

地理空间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测设流动站全站仪

沈照庆,王和平,张富强

(1.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目前,我国高校勘测实习大都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GPS为主的“3S”测设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测设理念,尤其是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在公路测设中更是蕴含着巨大技术潜力。为了让我校道桥专业毕业生掌握的测设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急需将GPS-RTK技术引入并推广到道路测设实习中[1-5]。

1 高校道路勘测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在各大高校,道路测设的实习模式主要还是以经纬仪、水准仪为主的传统模式,甚至还有利用十字架、花杆、皮尺为主的低级测设方式,很多方法和仪器都已经被淘汰。这种传统测设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1)传统的仪器必须要求点与点之间通视,否则无法作业。在测设中时常遇到视线被植物、山体或者建筑物遮挡的情况,造成工程进度滞后。

2)受天气环境影响大,在雨雪天气和高温天气时,光学仪器和全站仪观测精度低,在光线阴暗和天黑时无法进行作业。

3)作业流程效率低,每个测设小组一般都需要配备6~7个人,测设中的很多数据需要人工记录和处理,易导致错误和大的误差。

2 GPS-RTK+全站仪一体化实习模式构建

根据现行的测设作业方式,利用GPS定位导航技术,挖掘RTK的测设技术潜力,并研究道路测设新方案,构建GPS-RTK+全站仪一体化实习模式,使我国的道路勘测设计实习与国际测设水平接轨,对提高学生的高科技工程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12]。

2.1 实践意义

通过勘测实习新方案的研究和实践,将GPS、全站仪与传统的测量仪器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能了解全新的行业作业模式,同时深刻体会实践方法和技术要领,使实习内容与以后工作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测设新技术,不仅保证和提高了测量勘测精度,还提出了基于GPS的测设新模式。GPS-RTK与全站仪都存在应用的局限性与不足,将它们的优势互补,可实现实习模式的最优化。

2.2 利用GPS-RTK与全站仪联合进行道路测设

《测量学》作为一门地学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验内容方面,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教学原则,如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等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因此在课间实习中可选择开设经纬仪仪器认识、角度测量、水准测量、点位极坐标放样、地形图等实习内容。集中实习应以测绘地形地貌、野外地形图识图用图、手持 GPS 导航与测量等内容为主。

2.3 方案设计

中桩放样是设计线路体现到现实地面的关键环节。现行的主要工程作业模式都是利用全站仪中线放样,在通视不良的情况下无法作业。利用GPS-RTK实现道路测设,具有精度高、时间短、效率高、不受通视条件和气候限制、全天候工作的特点。但GPS使用时点位附近不能有遮挡和信号干扰,在这些区域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测设,形成以GPS为主、全站仪为辅的测设模式。

2.4 具体实施

我校太白实习基地,可同时满足3个班级进行勘测实习。周期为10 d,主要任务为路线设计、选线和路线测设。每个小组首先进行室内路线设计,然后进行中线和横断面测设,每小组有一台全站仪和GPS。以LEICA GPS15为例,设站流程为:架设基站(整平、对中、量取仪器高)→架设流动站→设置基站→设置流动站→新建项目→开始测量→定义坐标系→测量、放样。

首先将基准站架设在较空旷的地方,架设完后安装电台,连接好仪器后开启基准站主机并进行相关设置。打开电源,转到基站菜单,连接蓝牙,设置电台,启动基站,在开始测量菜单下选择在已知点上模式输入仪器高,选取天线类型,转到流动站菜单。然后进行流动站设置,连接蓝牙,连接电台,新建项目,导入数据(包括坐标系,已知控制点坐标等),导出数据,最后进入放样模式进行放样中线。

道路横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道路调坡和工程土石方预算,高程测量精度达cm级即可。利用GPS来确定横断面的方向,利用GPS-RTK作业模式,在更密集的间距上获得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从而提供更为真实的道路断面图。在不通视和卫星信号不良的区域,利用全站仪进行补测,通过实际操作,来接触和掌握崭新的理念和方法。

GPS RTK技术进行线路定测的优缺点:

1)常规的中线测量总是先确定平面位置,而后再确定高程,即先放线,后做中平测量。RTK技术可提供三维坐标信息,因此在放样中线的同时也获得了点位的高程信息,无需再进行中平测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目前RTK基准站数据链的作用半径可以达到10 km以上,因此整个线路上只要布设首级控制网便可完成控制,而不必布设加密控制网。只要保存好首级点,即可随时放样中线或恢复整个线路,因此也不必担心桩位的遗失而给线路测量带来困难等。

3)在RTK定线测量中首级控制网直接与中线桩点联系,点位精度可达cm级,不存在中间点的误差积累问题,因此能达到很高的精度,适合高等级线路工程的要求。

4)RTK基准站发出的数据链信息,可供多个流动站应用,而基准站只需由1个人单独操作,可大大节省人力,提高工效。

5)应用RTK技术进行线路定测工作比较轻松,流动站作业员只要进入放样模式,并调出放样点,手簿软件中的电子罗盘就会引导作业员到达放样点。当屏幕显示流动站杆位和设计点位重合时,检查精度,记录放样点坐标和高程,然后标记地面点位(如打桩)。

6)GPS-RTK在一定条件下受外界影响较大,除了受与卫星、传播途径、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影响外,还要受卫星通视、电台信号的影响。当流动站处于高大建筑物、树林等遮挡卫星、电台通信信号位置时,没有足够的数据连接,GPS-RTK往往不能初始化,或者不能测得满意的数据。

因为GPS-RTK与全站仪都存在应用的局限性与不足,所以RTK技术可与常规全站仪相结合,充分发挥GPS无需通视以及常规全站仪灵活方便的优点,避免RTK的劣势和全站仪必须相互通视的缺点,实现优势互补。GPS-RTK+全站仪联合路线测设的优越性如下:

1)在控制点距离远、不通视或通视不方便的地方,完全利用全站仪耗时间,耗人力,无法快速测量。利用RTK+全站仪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实时动态显示经可靠性检验的cm级精度测量成果(包括高程)彻底摆脱了由于误差造成的返工,提高了路线测设的作业效率。

3)作业效率高,每个放样点只需要测量3~5个历元,流动站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可完成中线测量5~10 km,其精度和效率是常规测量方法无法比拟的。

4)应用范围广,可以涵盖公路测量(包括平、纵、横)、施工放样、监理、竣工测量、养护测量、GIS前端数据采集诸多方面。

5)当GPS-RTK技术在单基站的模式下受到作业半径的限制,或遇到多路径效应、电磁波干扰或高大建筑物对接收机视野限制时,利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可保证测量的高精度。

3 实习新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1)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室采用了讲授与课堂操作相结合、传统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模式。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工程流程以直观的方式传授,弥补单纯口授的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外业实习采用轮流操作流水线模式,坚持小组团队协作,1个班至少配备2名老师,一对一地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快速掌握实习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重视实习硬件条件的提升。对实习基地硬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重新制作了控制点,绘制了太白校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购置了GPS接收机、绘图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教学设备,并建立了太白实习机房,极大地改善了实习硬件条件。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仪器和实习步骤的培训,并结合系所的教学会议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科技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原有课件、典型案例、视频录相、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录制了教学视频,同时跟踪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将新技术以及教师的教学思想充实到实习中。逐步扩大工程实例教学内容的比例,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掌握和理解。在《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的基础上,编制了道路勘测实习指导书,构建了一系列实习指导表格、规章和流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道路勘测实习教学体系。

4 结 语

探索GPS在道桥专业测量勘测教学实习中的方式与方法,建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案,使先进的勘测技术和理念贯穿于测量勘测实习全过程中,丰富和创新道桥专业勘测实习的技术含量,转变实习理念和方法,进而使学生能了解全新的行业作业模式,将GPS-RTK技术与工程测设技术衔接。使实习内容与以后的工作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对建立我国更具特色的道桥测量勘测教学实习具有借鉴意义。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索俊锋,焦保平,陈丹华.《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地理空间信息, 2012,10(2):169-170

[3]谢正军,潘国兵,宋礼德.GPS定位技术在山区高速公路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 046-1 049

[4]张洪波,汪志明,邹进贵.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1):129-132

[5]吉星升,董军,卢秀山.GPS 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现状及其局限性[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85-88,102

[6]孟凡超,刘幼华.《数字化测图》教学内容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1,9(3):178-182

[7]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2(1):100-104

[8]王家全,唐毅,唐咸远.《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5):193-194

[9]包国涛.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0(2):78-80

[10]陈于,胡友健.地学类本科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4) :169-171

[11]高兴元.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95-96

[12]胡华科,郑春燕,陈义斌,等.GIS专业测量学教学与教材建设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5,3(2):38-40

猜你喜欢

测设流动站全站仪
全站仪中间法在矿山高程测量中的应用——以河南镇平县地形测量为例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极坐标法测设平面点位时极角计算新方法研究
基于快牙平台实现全站仪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基于CASIO的圆曲线测设元素计算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制度架构与可行性分析
关于独立院校党建流动站建设发展的有关问题的思考
基于全站仪二次开发的覆冰厚度测量与实现
平面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高效测设方法的探究
网络RTK技术在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