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发展论略

2014-03-2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工学院南洋师生

方 华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本国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学校素来以学风严谨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是一所公认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学院。[1]南洋理工学院的发展历史虽然短暂,成就却很辉煌,这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一、组织文化(Culture)——发展之本

“在新加坡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力开发与培训计划。”(《挑战与回应:经发局的三十年》1993年)新加坡经济发展从劳工密集工业、技能密集工业、科技密集工业、创新及科技密集工业到今天的知识主导经济,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也走过了它丰富的历程,从上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局技术培训中心,到80年代经济发展局科技学院(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20个应用科技中心等),至1992年整合经发局属下各学院与中心,成立南洋理工学院,经过20余年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办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NYP组织文化,成为南洋理工学院发展之根本,其核心内容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组织无界化(borderless organization)

南洋理工学院倡导无界化文化,其核心是通过理念的无界化,创造和谐的文化。“无边界”的管理模式由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创造,其原理认为:信息、资源、构想、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顺利地穿越企业的边界,使整个企业真正融为一体。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无界化管理强调了各专业之间的全面合作,开辟技术无界化、人才无界化、校园环境无界化等无界化理念,并充分体现在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就业性中。通过这种无界化合作,不同学系间的项目和教学得以充分合作与交流,在强化师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能充分涉及和了解其它专业,并利用学院不同学系的教学资源,积极推动跨系级工程项目,大大提高了学院的灵活度与市场需求反应能力,为更多综合技术创新提供了研究和应用机会。“无界化”理念所强调的团队精神,使得职业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不仅体现在教职员中,也体现在学生的教育中,教会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才能使职业活动有更好的结果。[2]

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无界化,整合、利用了学院的各类资源,强化了部门与学系间的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系间的项目合作与教学交流,营造了师生间的合作、共享、和谐的氛围,充分展示了“无界化”理念,在共享信息资源、打造团队精神、提升师生专业能力、开发企业项目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2.处处创新(innovation everywhere)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南洋理工学院把“处处创新”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鼓励师生开拓进取、积极尝试、永不止步,激励师生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人人创新,在学院内营造了一种勇于进取创新的氛围,成为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优势,成为推动南洋理工学院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南洋理工学院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可以说是成果丰硕,创新实践模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教学工厂”为学院培养了大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能人才;创新思想理念——“经验积累与共享”项目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智慧教学方式;创新行为教学——“综合科技教学”乃行之有效的综合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成果——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量身订制”……,“处处创新”的组织文化,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3.超前意识(proactive mindset)

南洋理工学院的超前理念强调以敏锐的眼光,超前接触经济社会发展脉动,超前接触、装备与采用最新的前沿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超前思考和谋划人力资源储备,提前思考学院未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

“超前”的学院发展意识,已经成为南洋理工学院领导、教师及学生的一种潜意识,使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工作中至少20%的精力放在未来工作的考虑上,处处洋溢着创新创造的思想。作为学院领导需要不断展望未来,运筹学院的发展;作为教师需要有20%的精力用于专业及课程的发展建设和前沿科学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创造上,接触引领国际新技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注重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和人才的供需情况,不断调整或者开设新专业和新课程;作为学生为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项目的开发与新产品的创造活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明确提出: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3]

4.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文化中蕴含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终身学习理念(教师无货架寿命),也就是为确保教职员的知识和科技的优势,职工不以生理年龄为依据,而是以事业心、进取心、思想观念为标准,在职业教育岗位上不断学习和进取,保证知识处于“保鲜”状态。大思想家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南洋理工学院的终身学习理念就是孔子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无货架寿命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市场价值,具有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性。南洋理工学院教师每年有自己的学习进修计划,学院结合个人和专业的需求,每年安排20%左右的教师培训。系主任在提升教职员专项能力的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系主任必须明确哪些教师需要掌握新技术,哪些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技能,哪些教师需要开发项目的专能,在教职员的能力转型中使教师具有专能增值机会。另外,学院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明确教师知识更新周期为5年,要保持行业工程师水平;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培训,规划近期和远期的个人培训计划。[4]

二、创新理念(Concept)——发展之魂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东南亚知名的高职学院,源于享有发展之魂的创新理念,创新理念是学院办学的精髓,也是学院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南洋理工学院的创新理念提倡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和先驱精神,这些理念构成了南洋理工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领略:

1.教学工厂(Teaching Factory)

南洋理工学院初期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掌握双元制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和“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因素,学生在企业完成实践学习,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学校起着次要和辅助作用,后又吸收德、法、日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方法与理念,结合国情,经过“模拟”、“模仿”到“融合”,为南洋理工学院所创新,形成了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教学工厂不是“三明治”,也不是“双元制”,它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无固定模式,因专业而异,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教学工厂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南洋理工学院各专业均能创造性设计运用“教学工厂”,它不是固定模式,它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将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的结合。教学工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开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5]

2.经验积累与分享(AES)

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创新理念开发之一当属经验积累与分享,就是利用学院历年积累的知识产权、知识积累、工业实例个案等宝贵项目开发经验与知识,在师生中实施经验积累和共享。学院要求师生将完成的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含项目开发设计、研究、制作、应用等全过程)储存于学院的资源网,供全院师生共同享用,为以后的项目、工程带来更方便、快捷的帮助,提高师生的创造开发效率。师生们的博大胸怀、师生们的无私奉献无疑给南洋理工学院提供了最强大的发展后劲。

经验积累通过学院资源网储存形成了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AES)。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库的建立,是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的智慧运用,意义非同凡响。AES的成功开发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全面推广,系统化搜集和整理的共享平台AES,不仅应用于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在学院内部审核、学术事务、电子教学、学生事务、采购、庆典安排、企业联系等事务也能进行合理应用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办事质量和效率,避免了重复错误的发生。[6]

3.综合科技教学(Integrated Teaching & Learning,ITL)

NYP将核心教学和项目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工程理念、科技应用以及多元化科技学习环境的建立,形成了综合科技教学环境。这种环境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模拟到创新的模式设置,实现了多元化科技与多层次学习的整合。各系设立的专业科技中心的核心活动包括专项教学、在职员工专项培训、企业项目开发、科研项目创新等。

综合科技教学的创新理念将教学、科技、系统和工业应用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理念与方法,采用循序渐进式教学,从学习科技单元入手,逐步完成一体化系统,进而实现工业应用,为学生提供渐进式、启发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科技开发应用的兴趣和了解。[7]

三、能力开发(Capability)——发展之源

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中,人力开发与培训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派出300名教师3年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80年代大批量派出工程师到德国培训1~2年,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南洋理工学院的快速成功发展,“能力开发”是发展之源,即通过大力的教师培训和科研项目开发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奠定学院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NYP系统能力开发(System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南洋理工学院系统能力开发运用了无界化的理念,通过教师的工作项目计划、跨职能多元学科小组、经验分享等形式营造一个多元机会和职业综合性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以个人、以小组类似技能组合(小型项目),以部门/中心相关技能组合(部门项目),以特别组合跨部际多元技能组合(系统项目)以及以NYP多元学科跨系际(综合项目)为单位,提升教师或团队的能力开发,让教师接触了解更多的专业领域,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基础。

二是教职员能力转型(Staff Re_profiling)。能力转型是一个富有战略性、变革性的创新,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性时代中,全体教职员共同应对变迁挑战的重要策略。南洋理工学院利用各类课程培训、项目开发、企业实习等平台与途径,促进教职员的能力转型,确保教师的知识和科技的优势,使教职员保持无货架寿命,保证教职员市场价值不会下降且会上升。其核心是为了让教职员适应新岗位、新专业、新技术的需要,将教职员现有的专业方向转移到一个相近的或新的专业方向,以获得新的市场价值。能力转型实质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挖掘开发,有效解决了新科技、新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与老专业师资闲置的矛盾,避免了教师与学院专业发展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8]

四、校企合作(Collaboration)——发展之策

南洋理工学院的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是学院发展的命脉,是学院办学的一项重要策略,它在高科技开发和新科技应用上,为世界职业教育树立了标杆。

NYP校企合作本着“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办学理念,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将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引入教学活动,在校园内建设与新技术同步、环境真实的教学工厂,将学校的实训教学和工厂的现实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项目、研发项目,促使师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企业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学校教学中,为学校教学、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项目开发。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能力开发的平台与途径,在这个平台上,教师通过学院或个人的人脉引入、承接项目,并利用学院和企业的共同资源完成项目,使自己接触的行业信息更新,专业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拓展,企业人脉更广,市场价值不断增值,更容易得到行业的认可,得到更多升职、加薪和承接企业项目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工作知识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5]

校企合作不仅是NYP师生拓展与发展系统能力、成就教学工厂模式和推动科技应用与创新的载体,也是师生吸取市场发展最新信息、触觉企业脉动、与时俱进的大舞台,更是学校多元化、多层次向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工商协会、前沿技术领航企业、科技发展实验室与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等渗透的发展之策,不仅提高了学院的声誉,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就业通道。校企合作为南洋理工学院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发展之道,无疑在于发展之根本——组织文化,发展之灵魂——创新理念,发展之源泉——能力开发,发展之策略——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相互参透,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其发展真正做到了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把握社会发展需要,顺应经济发展方向,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优势及借鉴意义[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1-53.

[2]史丹.浅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组织文化[J/LO].考试(教研版),2012,(1),http://www.jsjyedu.cn/jiaoxuelunwen/34495.html.

[3]王毅.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1):1-4.

[4]赵玉.试论南洋理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53-55.

[5]马宏,朱志等.借鉴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65-169.

[6]许彤.从管理文化角度分析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之道[J].机械职业教育,2011,(6):5-6.

[7]张凯,熊焰.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7-20.

[8]王耀辉.基于南洋理工学院能力开发策略的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构建[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1-73.

猜你喜欢

理工学院南洋师生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江苏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理工学院简介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