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城乡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2014-03-28梁艳鸿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矛盾城乡马克思

梁艳鸿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愿。城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建设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共同的中国梦,就需要继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关系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如何解决城乡对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马克思已在他的城乡发展观中进行过探讨。沿着马克思城乡发展观的主要思路,探寻其中演绎的基本方法,并运用于我国构建城乡和谐关系的实践当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关系基本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勾勒

(一)城乡分离根源于社会大分工

任何社会关系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城乡关系的发展也不例外,即便是较早的城乡分离也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原始社会里,社会分工并未产生明显的作用,城市和农村也没有清晰的分界,两者是一种混沌统一体。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城市和农村发生了初步分离。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依赖农村实现自身的发展开始兴起和繁荣,城乡分离更清晰了。这时候的城乡关系,是“乡村统治城市”,城市并没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职能,在很多方面都依附农村。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1]这进一步导致的结果是作为商品交易中心和生产交往场所,城市的范围开始扩大,它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变得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大分工的巨大推动力量,城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独当一面,不再是农村的附庸,而是反过来主导农村的发展,城乡关系转变为“城市统治农村”。当农村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生产方式时,社会分工使城市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城市越是发展,对农村的剥削越严重,农村的发展越是滞后,城乡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对立关系越加尖锐。

(二)城乡对立体现为三个层面

马克思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得出社会分工是造成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城乡分离演变为城乡对立,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阶级,阶级一旦产生,就意味着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城市剥削阶级利用各种特权压迫和掠夺农村劳动人民,使农村逐渐陷入贫困和落后。第二,人的自由与局限的对立。劳动本来是人的自由的活动,但是城乡对立中的人只能屈从于社会分工,异化劳动使一部分人成为受城市局限的劳动者,另一部分人成为受农村限制的劳动者,两者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和对立。第三,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集中于城市的大工业以掠夺农业为基础,得到偏重发展,农业被迫牺牲,两者对立的恶化带来一系列矛盾。一是城市畸形发展,产生“城市病态”。城市人口数倍大增,造成人口密集、住房紧缺、环境污染、瘟疫扩散、违法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分化明显。二是农村逐步破产,带来“农村病态”。农村主要劳动力被引诱到城市却遭受更坏的待遇,农村被城市严重剥削,因缺乏生产资本、劳动力等因素而发展滞后。

(三)城乡融合实现于两个成熟条件

一方面,城乡融合需要成熟的物质条件。尤其要重视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2]其次,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向城乡融合、构建城乡和谐关系绝不是要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盲目地推进“乡村城市化”,而是要达到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动、协调,因此要积极建设工业化、产业化的新农村。第三,协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3]即借工业反哺农业,靠农业补充工业,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第四,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证明,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更新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并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变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还借助科学技术促进城乡关系趋向缓和。另一方面,城乡融合需要成熟的社会条件。一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通过现实的运动来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清理腐败制度残余;必须从根本上推翻造成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建立起支持城乡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二是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形成社会多方面、多层面、和谐的交往关系。城乡之间充分交流和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合理的社会制度给城乡融合提供根本的制度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给城乡融合营造平等的交往网络,两者的结合是城市和农村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二、演绎城乡发展多种考察视角及分析方法

(一)以实践辩证法统摄社会发展的全局分析

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作为一种立场、方法的方法论总是交织于研究世界本原及规律的本体论与研究认识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论二者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三者一致的问题,“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4]唯物史观是马克思革命性的理论创造,唯物辩证法也就是实践辩证法,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研究“城乡和谐”理论的根本方法论基础。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和农村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只有以实践为钥匙,才能真正掌握城乡发展的规律以及解决城乡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如前文所述,马克思运用实践辩证法,剖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根本原因、城乡对立的表现及后果、城乡融合及实现和谐的条件。城乡分离和对立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大分工造成的,其产生的后果反倒是阻碍人们的实践活动,要解决城乡对立产生的问题,也需要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总之,城乡分离和对立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也应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解决。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描绘城乡发展的基本脉络的根本方法论基础,其更为具体的运用形式主要有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这几种方法不是孤立、僵硬的方法,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方法。

(二)以历史分析法考察城乡发展的演进历程

历史分析方法是实践辩证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在分析城乡分离和对立时,并不是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孤立的客观事实来考察,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讨论。历史不断地运动变化,才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可能;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城乡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城乡关系经历“城乡混沌——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的过程,并指出了社会大分工是造成城乡分离和对立的根本原因,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意义。正因为城乡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扩大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停步不前的,这种发展的过程性决定了问题及矛盾出现的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发展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历史分析法在马克思城乡发展观里得到了科学的演绎,鉴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与马克思时代背景的差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法来考察社会各种现象和矛盾如何产生,并通过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来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发展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以阶级分析法剖析城乡成员的阶层结构

马克思认为阶级代表着不同经济利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城乡对立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阶级的制度根源,也是造成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就要消除私有制,同时改革和调整相关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及和谐发展。这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现实冲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5]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了城乡人口的阶层结构,揭示出城乡对立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畸形的发展,也造成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片面发展,工人成为了机器的一个零件,农民也成为屈从于社会分工和被迫劳动的破落户,而此时的社会阶层只是由片面发展的人构成的,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大分工。这也启示了我们在推进城乡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分析社会结构各组成成分、各阶层关系,处理好各阶层利益冲突,正确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要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实现城乡人民的共同发展。

(四)以矛盾分析法揭露城乡关系的主次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即实践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它通过考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及其相互运动,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次矛盾及其主次方面,从而实现矛盾问题的根本解决。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法考察了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各种矛盾关系,从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运动中“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6]为解决城乡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矛盾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够基于一定的条件实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从这一角度来看,作为矛盾双方的城市和农村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长期处于对立和冲突中,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的破产,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发生了较大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同时,农村内部也有工业城市的萌芽。马克思认为,城乡的矛盾和对立也包含着城乡融合的种子,如果城市和农村能够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城乡和谐发展不是不可能。而且,人的因素在解决城乡对立的实践过程中最为关键,人所运用的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指导城乡和谐关系构建及现代化历程推进

(一)发展生产力基础上解决根本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7]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差异也是发展的一种动力。构建城乡和谐关系并非完全消除城乡的差别,而主要是在承认城乡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发展城乡生产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构建城乡和谐关系过程中,要通过以下途径继续保持城市自身的稳步发展,完善和发展城市大工业,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改造好“城中村”,治理好“城市病态”“农村病态”等突出问题。第一,改善城乡产业关系。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增长却显无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振兴农业的力度,加快增长农业的生产力来合理变动城乡产业结构,从而改善城乡产业关系。第二,协调好资源分配关系。我们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和畅通的资源流动平台,以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关系的不和谐。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城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改进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方面建设当中,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协调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进而促进美丽城乡、美丽中国的建设。

(二)深入推进户籍、福利、教育等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城乡各阶层关系

我国构建城乡和谐关系是为了创造平等、协调的城乡关系,只有公平的制度才能有效地维持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首先,要继续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籍管理体系。构建城乡和谐关系,需要对现行的户籍制度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要按照城乡统一、统筹兼顾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淡化城市偏向,实现城乡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政治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等权利的平等。还要对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协调好农村人口流入或流出地区的利益关系和政策差异,避免堆积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户籍管理矛盾。其次,要进行城乡福利制度改革,确保城乡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人口大规模的迁移,大体上呈现的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市优越的福利待遇,刺激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进城之后缺乏得当的社会保障,就业机会低、工资低且遭拖欠、工种劳动强度大、无住房、无医疗、无养老、无失业保险等,这些均需通过制度的改革来保证城乡享受公正、平等的福利待遇。第三,要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城乡差距还体现在教育方面,“‘民工荒’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农村职业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8]我们可以从对农民工就业技能进行培训,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建立完善的城乡公平教育体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等方面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快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三)结合科学技术、文化软实力,加快城乡和谐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我国实现全面转型、城乡关系的实际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发显得不可替代。首先,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改变着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方向,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快捷交通方式赋予了城市和农村更灵活的通达性,不仅缩短了城乡之间联系的时间,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城乡的协调发展。其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媒技术等科学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克服城乡之间的空间限制,而且能有效解决城乡之间的信息隔断问题,信息共享使城市优越的政治文明、丰富的多元文化、发达的生产力及日趋合理的生产方式快速传播到农村。同时,农村居民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城市的科学和技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和价值理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和碰撞往往导致人们选择的无所适从,主流文化导向作用丧失、精英文化自身分裂冲突、大众文化愈发庸俗紊乱,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滑坡,加大了凝聚人心、团结各种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我国社会全面转型也引起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价值理念冲突,这些挑战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阻碍了构建城乡和谐关系的推进历程。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结合科学技术和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城乡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能够勾勒出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预言城乡的未来走向是实现融合;能够演绎出多种分析方法和考察视角,利于我们科学研究城乡发展状况;能够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启示,指导我们构建城乡和谐关系、推进现代化进程。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百多年以前的马克思来解决一百多年以后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懂得灵活运用正确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68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7-279.

[5]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7.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11-18(1-5).

[8]铁明太.中国特色统筹城乡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43.

猜你喜欢

矛盾城乡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