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关键在于发展大众文化

2014-03-28刘爱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活力大众

刘爱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笔者体会,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用,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就必须抓好大众文化建设。

一、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源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文化生活,即民创、民有、民享、民乐。其特点是:(1)大众化——人民群众自觉地广泛参与;(2)通俗化——大众容易接受和融于其中的草根文化;(3)健康化——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4)娱乐化——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休闲生活方式;(5)社区化——以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共同爱好为特性形成的文化活动。大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最为强大的参与人群和创作人群。从文化的产生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都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活动的艺术凝练和结晶,人民群众就是创作的主体,文学艺术作品是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的写照和艺术再现。因此,大众文化来源于大众。

二、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基

乡村文化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千百年来,农村、农民是我们大多数人生存的状态,也是农耕文化产生的基础。当前,我们正处在全民奔小康的建设征途中,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众多的农民兄弟从散居到群居,由农村到城镇,集居在城镇,既改善了原来的生活条件,又提高了现有的生活质量,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不断催生大众文化并使大众文化迅速传播和开展。不少乡镇因大众文化的开展而闻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就是一例。全镇有43班锣鼓家什,7支民间艺术团,3个可容纳上千人的剧院场馆。普查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70多项。周家店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城市是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另一块重要阵地。大众文化历来在城市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在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和热潮,为都市人所追捧。2011年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移动电视成功策划并举办了“舞味俱全——湖南省首届大众广场舞大赛”,参赛队伍达到400支,参赛人员总数突破2万人,直接影响100万受众人群。湖南广场舞大赛举办三年来掀起一股“群舞飞扬”的飓风。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广场舞的青春活力和健康魅力,舞者的艺术热情和生命激情。除了广场舞外,城市的其他大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KTV歌厅、舞蹈健身房、书画沙龙等比比皆是,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把城市妆点得格外美丽。正是大众的需求催生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欲望,他们创作了更多的文化作品来满足大众的需求,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

三、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体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都根植于大众和大众文化,艺术家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化素质是对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文化水平是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评价超越“文化有无”而进入“文化高低”的层面;文化涵养作为对一个人更高层次的评价,提升到对人的品格和格调的关注;文化境界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格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源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够到达第三、第四重境界的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二层次,他们恰恰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主体。

人民艺术家来自于人民,他的艺术思想、艺术涵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养料来自于大众生活和生产实践。他们的创作如果打上了大众的烙印,则其作品就有长久的生命力,反之,则无生命力。近年央视推出的青歌赛加进了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相提并论,反映了大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深的感染力,它们共同构建了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最平民、最草根、最广泛的广场舞和东北二人转等艺术形式无不是平民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更是由小舞台走上大舞台,至于二胡、芦笛、冬不拉等乐器也是民间创、民间传、民间享、民间乐而走上音乐艺术殿堂。离开民创、民有、民享、民乐本体,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就是奢谈。

四、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用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欣赏和评判,要带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精神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这是艺术创作的目的和存在的价值。大众文化之根在大众,大众文化之需在大众,大众文化之用在大众,哪里大众文化开办得好,哪里就有生机和活力,城乡社区就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充满和谐和快乐,人们的幸福指数就高。相反,哪里大众文化开办得不好,社区就是一盘散沙,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等问题就会大量存在,城乡建设也会大受影响。大众文化要大众参与,大众消费。《舞味俱全——湖南省大众广场舞大赛》、常德市举办的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都是很好的大众文化活动。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大众文化的推广和开展也是如此。大都市居民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文化生活高中低档都有,政府对于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都远高于中小城镇,市场调节资源也偏爱投入大都市。大都市里影剧院、体育场馆应有尽有,设施完备,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小城镇社会化程度不高,政府的公共财力投入不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得不到满足,所以,大众文化设施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发展大众文化,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为人民提供一个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广阔舞台,要“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崭新局面。因此,各级政府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实施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把大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改善民生,文化不可或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众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生活方式,政府有责任为大众提供开展大众文化的公共服务产品,有义务大力倡导大众文化,推广大众文化,使人民群众成为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大众文化的享受者,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准、高品位的“阳春白雪”文化艺术作品,也要提供普及性、大众口味的“下里巴人”文化艺术作品。

(二)把大众文化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基石纳入规划。城乡建设不但要强调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规划,而且要强调文化建设等软件规划,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不断夯实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文化民生,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模式,送戏、送电影下社区下乡;规划修建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小型休闲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打造市民200米内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圈。

(三)加大力度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大众文化传播和推广。文化建设要围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人民文化素质、重塑“集体人格”做出努力。各级政府的文化机构负责抓文化推广和文化培训,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充实闲暇生活,充实精神生活,创造文化生活。每年根据季节和节庆适当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新文化生活比赛、新文化活动,让老百姓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感受幸福,感受快乐。

(四)采取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组织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各级政府要建立现代大众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大众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大众文化发展环境,增加财政支出,投入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一些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动员企业和个人出资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企业树名,给个人荣誉,解决开展文化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真正使广大群众闲有所乐、玩有所趣、风有所雅、俗有所易、智有所启、情有所寄。通过多方努力,把城乡文化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力地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建立和谐、美满、幸福的社区和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付宝华等.城市主题文化概论[EB/OL].新浪,文化学术网,2007-10-27.

[2]城市发展模式引热议:如何稳妥推进城镇化[N].中国环境报,2012-03-15.

[3]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还需转变思路[N].经济参考报,2012-03-14.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活力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活力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