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谱教育华章

2014-03-28范学芝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梁启超院士子女

范学芝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他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能品出味道。什么悲观、厌世,从来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子女,不仅悉心培养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2013年11月,梁启超最小的儿子,现已89岁高龄的梁思礼在接受采访时说:“是父亲的做人与处事思想对我们晚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的9个子女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作,学成归来后相继成为著名的学者或专家。其中长子梁思成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立下汗马功劳;次子梁思永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俩都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五子梁思礼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无古人,举世罕见。梁家一门四杰,比起古代的“苏门三进士”可谓更胜一筹。他的儿孙辈子嗣繁衍,日益昌盛,辈辈发扬着梁氏家族的优良传统。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一个伟大父亲用他的豪情和智慧把后代引领到了不凡的人生境界。 每当我们忆起梁启超继而谈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院士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家学”的浓厚底蕴及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

而这种成功教育的背后,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也许正是有这炽热而坚定的爱国之情的支撑,才使得梁家子女能挺立于各自领域的巅峰……

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思想的精髓所在,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梁启超把着力培养孩子们这一精神放在首位。孩子们年幼时,他就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他就像说书一样,一边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聊天说话,一边绘声绘色地讲古论今,其核心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他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在传递着他对孩子们的情爱之谊时,也和他们热烈地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以及治学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等等,共同诉说生活中的苦闷与欢乐,悲哀与幸福,并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他告诫儿女:“人生在世,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至于在物质上的享受,则不要追求过多,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对于快乐与悲欢,则全靠自己思想主导,如果能在艰难困苦中求得欢乐,那才是幸福和快乐呢!”

梁启超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其意是说,人小时候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他一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认为教子之道还要贯穿“严”和“爱”两个字。“严”出于理智,“爱”则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在子女的学习和做人方面要“严”字当头;在孩子生活上要以“爱”相扶。有一次,次子思永和一位小朋友互不相让,随后就扭打起来。虽然是那位小朋友的过错,但梁启超仍严厉地批评了思永,并提出三个问题让思永反思:一是有没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样与对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这类事应该怎么处理?在思永给出了满意回答后,梁启超才让思永吃午饭。之后,梁启超还亲自带着思永前往对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启超感情丰富,对子女更是“舐犊情深”。梁启超20岁时,大女儿出生,他对女儿充满了无限疼爱。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抽时间亲授课业,将长女培养成才。即使相隔万里,也是书信往来不断。梁启超给长女的信竟然多达几百封,每一封信中都有“宝贝思顺”、“我的宝贝”这些字眼,即使死神降临,他还在倾诉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梁启超既是慈父,又是子女们的朋友,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

梁启超在教子生涯中,极为推崇趣味教育。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乐趣,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度过几十年时光,那么生命便像沙漠,这样的活法有什么用?”他十分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尊重他们的意愿,用心细致地掌握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鼓励孩子“一旦对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你会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霞飞虹,如新荷吐绿……”1927年8月,他的次女思庄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已学习一年,当面临选学具体的专业时,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建议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始终无法引起对生物学的兴趣,她为此苦恼万分,便向大哥思成说了这件事。梁启超知道后,后悔不已,并深为不安,急忙给思庄写信。在父亲的重新引导下,思庄改学图书馆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启超还强调学习要劳逸结合,“多做游戏多运动”。长子思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各科成绩十分优秀,业余爱好极其广泛,是清华大学铜管乐队的队长,还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第一名的佳绩。孩子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梁启超总是告诉他们“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得知思庄在国外英文成绩不理想,梁启超极力安慰:“不要紧的,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鼓足勇气求得真知。”他还说:“庄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你能在37人中考到第16名,也很了不起的,我很满足。不要着急,只须再努力努力就会好的。” 这样的理解和宽容才能真正卸下子女身上的负担,使他们轻装上阵,凯旋而归。梁启超还时常劝孩子学些常识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他说:“如果对一门太专,容易把多彩的生活弄得过于平淡,生活太单调了,易产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的根。”

梁启超教导孩子们“莫问收获,但求耕耘”,思礼就是在只求耕耘中树立起坚强的独立意识。1941年,他出国以后,就自己创造学习机会,挣钱养活自己。他一直践行着“莫问收获,但求耕耘”的箴言。按照他母亲的话说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应该像你父亲那样学习,将来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美国,思礼主修无线电,后来又学自动控制,获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

梁家对学术贡献极为重视,这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本身,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体验和人生价值取向。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文化大家庭,既讲究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又有现代色彩。梁启超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他的政治热望与人文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以坚强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风趣的博大情怀教育子女:“我平生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能品出味道。什么悲观、厌世,从来没有在我的词典里出现过。”他自己生活俭朴,也这样要求子女。民国初年,他家虽已进入上层社会,但他不改往日的寒士家风。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好学、坚韧、勤俭。

梁启超名扬四海,官居要职,曾做过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一类的大官,但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他教育子女“不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做实事”,要他们牢记孟子的教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梁氏家族之后人循此而行,居官者皆清廉,治学者皆严谨,为人师表,皆成楷模。

猜你喜欢

梁启超院士子女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Tomb-sweeping Day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教育子女陋习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