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新闻文化资源综合使用状况调查①

2014-03-26徐仲伟周玉洁闵绪国

关键词:重庆市重庆资源

徐仲伟,周玉洁,闵绪国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重庆市各类新闻媒体结合自身优势,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信息整合度不高、检索有效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从技术、制度等方面着手,实现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

一、重庆市新闻文化资源使用现状

自2006年以来,文化共享工程①文化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2002年由国家支持开展的文化知识技术普及的社会网络工程。“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目前,重庆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乡镇基层服务点已达211个,街道基层服务点58个,社区基层服务点439个。全年累计服务人员141.5万人次,培训人员近2万人次。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减小文化发展差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庆市的各种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

(一)纸质媒体

纸质媒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期刊等以纸张作为载体的媒体。据《重庆统计年鉴:2012》显示,2011年重庆市出版报纸45种,其中面向社会发行的26种,高校校报19种;出版期刊134种,其中社科类期刊48种,科学技术类期刊86种。2011年,重庆市报纸平均期印量365.42万份,总印数7.75亿份;全市期刊平均期印量332.05万册,出版增刊57期,总印数5 426.8万册。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重庆市纸质媒体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视野开阔,而且从这几年的数据对比来看,重庆市纸质媒体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出现太大的波动,这与纸质媒体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重庆市各大纸质媒体都有自己强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不断地更新设备、创新策划,在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同时,纸质媒体并不像互联网一样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全世界受众的新闻平台,而是极富区域特色的信息载体,着重对本地区的独特新闻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创造。因而对本地受众而言颇具吸引力。此外,纸质媒体还有一个网络等新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相比较而言,纸质媒体融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真实、品牌特色等要素为一体,更具有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对受众产生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因此,面对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潮流,重庆市的纸质媒体并没有丧失自己的生存空间。

《重庆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1年,重庆市有图书出版社3家、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互联网出版单位11家;发行企业及个体户3 000多家,其中批发商140多家;印刷企业及个体户3 500多家,其中出版物印企86家、包装印企600多家,从业人员总计约7.1万人。与过去相比,重庆市出版印刷和发行状况有三点新变化。一是企业法人总量从1 819家减少至1 784家,主要原因是部分零售发行企业申请注销。这些零售发行企业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没有足够强大的人力资源,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技术利用和创新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二是出版物印企(含专项)从157家减少到86家,全市出版物印刷产需由6∶1变为4∶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和网络平台使得受众能快捷地获得新闻资讯和信息服务,这给纸质媒体造成很大冲击。报纸期刊的需求量大幅下降,产能过剩,71家印企大多转向包装印务。三是获准新设维普资讯、聚购科技2家互联网出版单位[1]302。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重庆市传统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构成了巨大冲击。为此,重庆市新闻出版业紧随时代步伐,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绝大多数时政类报刊都已实现采编经营两分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化趋势日益明显。2011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重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出版弱市向出版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在未来五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并且明确了“加快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集中打造数字出版十大优势门类、探索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发展方向、推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及创新、培育数字出版骨干企业、构建公共数字阅读服务平台、打造出版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络出版内容监管平台”八大发展任务。目前,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加快建设,全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①该平台主要包括“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和“中国书城”,交易中心将为上下游出版商的图书批发提供网上交易服务,书城将为读者提供图书音像等实体出版物及数字出版物网上零售服务。“中国出版发行交易云平台”将全面整合出版商信息,为其提供商品展示、在线交易、业务在线管理等系列服务。完成论证启动申报,各数字化项目全面推进,一批报刊调整定位,《都市热报》转型免费轻轨(地铁)报后复刊,电子阅览屏、自动售报机不断现身街头。

与此同时,新闻文化资源内容不断丰富,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注重新闻文化资源的平民化和生活化。报纸越来越厚,尽管不乏广告成分,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报纸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新增不少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栏目。2011年以来,重庆市新闻出版业倾力打造时政、文化遗产、惠民、原创、畅销等,重视精品出版,开展全民阅读、书屋建设等惠民项目。2011年,全市38个区县、56个市级单位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463项,参与市民超过1 100万人次。新建农家书屋4 299个、书刊外借点1.29万个,配送图书827万册、音像制品124万张,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全社会基层书屋(含农家书屋)达1.8万余个,社区书屋覆盖面超过80%[1]303。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群众阅读,及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提高了群众新闻文化资源使用的积极性。

(二)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也是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之一,它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声音、图像等节目。《重庆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重庆市有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区县广播电视台34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2万人。播出公共广播节目32套、公共电视节目45套,付费电视节目9套。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13.28万小时,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6.17万小时。其中,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6%,全市有线电视用户508.7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49.9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4.1%[1]298-299。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将新闻文化资源形象化和具体化,利用电波传输的高效性能及时传播信息。广播电视以其占绝对优势的覆盖率和到达率为宣传新思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重庆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重庆卫视自制节目居全国前列,已形成稳定的频道编排架构和节目支撑体系,全天候推出《记忆》、《品读》、《信念》等精品文化节目,开播《特别关注》、《重庆论坛》、《民生》、《财经时间》等栏目,全年手机下载量和网络媒体点击率达1 478万次。首届重庆国际纪录片发展论坛也在2011年11月开幕,大型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被国家档案馆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收藏。

在新媒体环境下,重庆市广播电视产业也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2011年,重庆市国家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应用示范网络建设全面启动。该项目的实施是重庆市地面数字电视质的飞跃,可弥补信号覆盖窄、节目少、效果差等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①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农村边远山区群众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该工程为广大农村地区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七套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工程项目包括机房扩容和结构改造、铁塔维护、防雷接地、供配电系统、信号系统更新等。全面竣工,解决了全市1.65万个偏远自然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此外,至2011年底,重庆市开通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射基站59个,全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突破50万户。重庆移动电视已覆盖全市5 000辆公交车、3 000辆出租车,在酒店、码头、车站等处安装移动电视接收终端1.4万个,全天播出时间19个小时,日均受众700多万人次,信号覆盖主城近300平方公里,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户外电视媒体[1]301。这些数字移动电视可以实现节目点播,在传播新闻文化资讯的同时,丰富了乘客旅途生活,大大促进了新闻的有效传播,受到重庆市民的广泛认可。

(三)新媒体

新媒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之后出现的“第五媒体”,常见形式有数字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等。

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获取新闻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开始重视数字化出版,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官方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所有新闻文化资源与同系统纸质媒体或电视广播同时发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华龙网已成为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终端“五媒一体”的新闻门户网站。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各报,也通过自办或合作等方式,相继开办大渝网、巴渝传媒网、三峡传媒网、武陵传媒网、重庆法制网等,基本形成“每报一网”[1]302的格局。其中,腾讯与《重庆商报》联手打造的大渝网已成为重庆市民获取本地资讯的高效网络平台,日访问独立IP逾60万。定位清晰的《重庆晚报》第一眼网站集合报纸微博、总编微博、报纸QQ群、数字报等多种元素,大大调动了市民的新闻互动积极性,成为重庆市民享用新闻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

与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网站并行的还有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新兴的新闻信息载体。这些终端接收工具更加方便人们随身携带,更能够满足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下的信息获取需求。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程序中,手机网络新闻使用渗透率排名第二,仅次于QQ、微信等即时通信类软件。例如,作为“一张手机上的主流报纸”,《重庆手机报》正式上线以来订阅用户已突破100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兴新闻媒体资源平台不断涌现,如微博、播客、论坛等。这些媒体资源平台在传播新闻资讯的同时,也变为“自媒体”。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和浏览信息的时候可以将个人见解发布至公共网络或私人空间,成为一家之言,这使得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和交流。这些新闻资源也因此而带上了个人色彩[2]。很多媒体都开设有互动平台,运用微博、论坛、电子信箱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主动与新闻受众沟通,第一时间发布对社会热点的新解读,这使得新闻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再次被利用,人们也得以更深入地掌握社会事态的发展状况。

此外,还有很多独立开设的新闻网站,其中有不少是国家针对地方特点特别开放的专门的地方门户网站,以方便与地方进行及时的互动和交流,例如人民网重庆视窗、新华网重庆频道等。

二、重庆市新闻文化资源综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广播还是网络等新媒体,都更加注重数字化、科技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在硬件设施、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有诸多欠缺,因而在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方面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信息重复量大,整合程度不高

如今新闻媒体集团都拥有自己的系列媒体。不难发现,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媒体,信息内容都差不多。一条新闻前后几十家媒体报道,甚至一家媒体的多个子系统先后报道。例如,《重庆晨报》、《重庆商报》和《重庆晚报》同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但三者之间的同质化①同质化是指在共同的新闻文化市场和竞争关系中,为了改变自身的落后地位或寻求便捷途径而模仿或沿袭成功的运作模式,导致新闻媒体在风格定位、版面设置、目标受众、报道内容、发行手段等方面趋于一致。竞争时常发生。“近年来,重庆有关部门对舆论导向的引导,令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三份都市报纸在采编内容上一直存在同质化问题,不光是重大新闻事件需要内容预审和通稿准则,就是在一些大公司的新闻采访报道中,采编一线依然频频碰壁。”[3]这三份都市报纸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内容单一重复,毫无新意。各大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众口一词,致使新闻资源失去原有价值,也使受众丧失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重庆市的报纸等媒体不断整合,新闻媒体集团在减少。这既有优胜劣汰因素,也有政府和媒体集团的改革和调整。2011年5月31日,全市25个区县(自治县)广电网络的11.4亿元资产全部整合进入重庆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标志着重庆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整合工作全面完成,使该公司用户总数和资产总额居西部地区前列。另外,2011年7至12月,重庆市对32种综合质量较差的报刊开展综合质量评估,将综合质量得分较低的《新闻图片报》、《重庆人居》、《现代医药卫生》、《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英文版)》、《中外交流》等报刊予以退出。

(二)信息来源多,检索有效性不强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根据用户需求找出相关信息的过程。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弄清其原委,关注其动态,在纸质媒体上搜寻是有明显局限的,只能依靠目录检索或是文章摘要来模糊检索。今天,新闻资源的来源越来越多,数量海量增长,我们很难精准而快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数字媒体而言,尽管搜索引擎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定位,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输入关键词后会出现大量的不理想信息,甚至是没有关联的信息,更多的则是打擦边球,一字相同也出现在搜索结果中,以至于不得不再次筛选,甚至逐条辨识。这既浪费了检索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容易挫伤受众的阅读积极性和互动积极性。

(三)恶性竞争加剧,新闻低俗化泛娱乐化

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会带来传媒联动现象。传媒联动多表现为对同一新闻资源的共享性操作,在竞合意义上表现出三种形式:对立媒体集团间的联动、同一体系的媒体联动和上下级关系的媒体联动[4]。但是,传媒联动既可能带来强大的舆论合力,也可能导致同质化,甚至引发新闻媒体集团之间的恶性竞争。据《重庆日报》报导,2008年5月19日出版的《旅游新报》抗震特刊,封面是两名比基尼清凉女郎,内页的多个版面以《废墟重生》为名,让几个裸露的“美女”涂上假鲜血,在假废墟背景前摆拍。这一行径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伤害了民族情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同月20日,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决定给予《旅游新报》停刊整顿的行政处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竞争加剧,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发布低俗化、泛娱乐化和不真实、不科学甚至对社会有害的信息来制造噱头,以期产生轰动效应,提高知名度和信息到达率。这不仅损害新闻文化市场,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四)数字新闻媒体技术运用有限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相结合是必然趋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几家报纸早已形成“每报一网”的格局。就目前来看,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并没有实现理想的有机融合,二者更多的是平行共立、各自为政。也就是说,数字媒体更多的是作为传统媒体所传递内容的另一种形式而存在,缺乏本应具备的互动性、生动性。对到底该在新闻文化资源综合性使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致使职能缺失、资源浪费。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虽已不再稀奇,但数字媒体的发展毕竟还处在初级阶段。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重庆市共有中、短波转播发射台5座,中波发射机13部,调频转播发射台60座,调频发射机260部,电视转播发射台47座,电视发射机121部,微波实有站38座,与同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较,重庆市广播电视技术设备并不落后,数量也名列前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还很有限,我国新闻文化资源对国外的影响力更有待提高。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足致使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甚不理想。

三、提高新闻文化资源综合性使用的建议

面对新闻文化资源综合使用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摆正态度积极面对,特别要根据重庆市和国家目前在信息技术领域积极开展“云计算”建设的有利条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性使用。

(一)培养专门人才,加强技术攻关

集中人力物力对某项生产技术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进行研究,攻克难关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政府也更加重视新闻媒体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其资金扶持力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在不断推进。但是,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和高水平新闻文化人才的欠缺,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近些年我们一直呼吁和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加大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足以看出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欠缺。新闻文化资源综合性使用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以实现对新闻线索或新闻素材的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利用新闻素材。这样既可以使新闻文化资源具有更加明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新闻媒体之间的大量的同质化和某些方面的恶性竞争,促进其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集中力量培养在新闻综合运用方面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以推动新闻文化资源综合性使用的新发展。

(二)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主体有不同利益。要尽可能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尽量占领市场,这就需要竞争。如何将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有序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促进新闻文化资源综合性使用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加强分层分级引导,明确划分不同媒体的市场定位、受众范围等,促使各媒体走出彼此分离而各自为阵的现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不同的媒体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依靠整体的力量壮大自己,也使重庆各种媒体的整体影响力因为各个媒体力量的增强而显著提高。

同时,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新闻文化资源有不同的渠道。同一个新闻文化资源提供者也可能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不同媒体,而每一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新闻合作者,这些新闻合作者都可以享有这些资源。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信息大量重复的情况,也可能导致难以有效检索所需信息。如果将这些资源汇集到一起并将其筛选、分类,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然后针对每一类新闻资源建立媒体库和相应的检索工具。这样,人们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资讯,实现资源配置与受众需求的有效契合。

(三)提高新闻人员素养,增强信息运用能力

作为新闻工作者,除了对新闻信息资源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外,还应该有判断、利用和开发新闻信息价值的自觉。在排除虚假信息,远离低俗化、泛娱乐化倾向的同时,除了要努力掌握新闻信息的交流、传播规律,以及在技术整合、应用和检索等方面的技能,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意识,秉持新闻道德,对新闻文化信息进行价值创造。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注意新闻媒体之间的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并运用纸质媒介、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新闻载体,以充分开发新闻文化资源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新闻工具层出不穷。一部分人由于不熟悉新闻工具,难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又由于自身修养不足等原因,一些人在微博、播客等自媒体中二次传播新闻文化资源时缺乏独立见解和创新,简单重复,毫无生趣,使新闻文化资源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新闻工具的使用能力,提高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充分保障自己享有和应用新闻文化资源的权利。同时,要增强认知、识别、判断、分析新闻信息的能力,抵制非法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诱惑、侵蚀。此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再次传播新闻信息资源时,能够进行积极而正面的再创造。

(四)组建“云计算”平台,布好“新闻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它将共享的软件、硬件资源与信息按照需要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在重庆市建设云计算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先进技术手段,作为新的新闻文化载体与储存方式,发挥其按需、易扩展的优势,海量地存储信息,及时有效地计算信息和发布信息。由于新闻云平台具备交互式处理能力,可满足人们对新闻文化资源个性化、立体化、便捷化和准确化的需求。在这一领域,台湾的“ETtoday东森新闻云”(www.ettoday.net)做得较为成功,在 2013年 10月,成为台湾的第一大新闻网站。它除了设立官方专页外,还推出多种实验性网页,依网民的不同使用习惯,分享不同的信息。例如“酷新闻”、“星光云”、“运动云”、“旅游云”、“科技云”、“气象云”、“购物云”等等。东森新闻云不仅技术水平高,其资源综合使用的程度也很高。它集中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高层次人才,将新闻资讯进行及时的分类整合,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闻信息阅读需求。这对于我们重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重庆市在信息终端生产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电子产业基地。目前,已具备1亿台笔记本电脑及1亿台其他电子产品包括打印机、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的生产能力,这些为“新闻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要我们注意通过重庆市的“云计算”平台对新闻文化资源进行集合、归纳、提炼和整理,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新闻文化资源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新闻事件反映的立体性,并避免新闻重复性出现;使广大用户能够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搜索,从而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

[1]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颜小芳,晏青.新媒体与文化发展的困境及路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3-106.

[3]张晓晖.重庆报战与集体涨价[N].经济观察报,2011-07-11(10).

[4]强月新,黄晓军.传媒联动的竞合价值与趋向探析[J].报业新论,2010(3):119-123.

猜你喜欢

重庆市重庆资源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资源回收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