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学员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及实践——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

2014-03-25李丹张雪梅岳春梅

关键词:军事人文素质教育

李丹,张雪梅,岳春梅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1]。人文素质是军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军人或军队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增强部队文化软实力、推动军事院校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军校学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军事院校,大多是在建国初期创建的,从改变军事技术落后的功利性目的出发,强调技术,重理轻文,这种教育体制使得我军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也使得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及人文精神极度匮乏。学员们没有建立起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更没有建立起健全完美的人格。这种教育体制,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它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现代战争战场态势错综复杂,战争异常严酷,这就要求官兵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军事素质,更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而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适应了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

新军事变革时代,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建设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战略任务。高素质军事人才乃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具体说来,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它是推动素质教育,完善军事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落后观念,有利于学员们广泛吸收专业领域之外的人文学科知识,从而适应了培养既有过硬的军政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目标。

二、后勤工程学院“三维一体”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目前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对军队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推进,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对于壮大军队战斗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这样的现状,后勤工程学院加强了对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人文社科知识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军营环境的熏陶以及学员自身的文化体验和实践,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军事文化成果内化为军人特有的精神、人格、气质和修养的教育。从2010年开始,我们着力围绕“向人文素质教育要战斗力”的目标和口号,结合学院进入全军13所合训院校的现实需要,依托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契机,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平台”这三个部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三维一体”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和效果。

我们在构建“三维一体”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先调整变动了课程体系,提高了人文课程比重,使得“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效果更加显著;开设了第一批“尔雅”通识课,实现了建立教员与学员良性互动的学习方式目标;建立了三个学员综合素质平台,为学员提供了“第二课堂”学习实践的可能。

(一)调整变动课程体系,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课堂教学是院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第一课堂”。为此,我们依托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尤其是生长干部学历教育 “合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精心打造“姓军为战”的课程体系。针对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合训”和“直通车”层次,在保留传统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新开设《国学入门》、《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戏剧艺术与欣赏》、《中外经典艺术赏析》、《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军事韬略文化》等人文类课程;在研究生层次开设研究生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等,拓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领域。在“第一课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上,形成了军事文学、军事美学、军事礼仪三个学术研究方向,并向军制学研究领域迈出重要的一步。

(二)开设“尔雅”网络课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尔雅通识课程,开展了《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思想》两门网络课程教学。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进一步充实了我院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学员不出校门就可以聆听大师的教诲,学习的时间、地点灵活,学员上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自主在线学习,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开放学习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平台的管理功能,教员在线上解答学员的提问、组织讨论、现场答疑、考核平时成绩,形成教员与学员的良性互动,弥补目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为自主学习模式。

(三)依托学员综合素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随着学院进入全军13所合训院校行列,学员的来源和培养层次日益多样化,这就为后勤工程学院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提出应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员在尽可能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各取所需”,特地精心打造了“第二课堂”——学员综合素质平台。学员们全凭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自行加入各个平台当中,全力承担平台建设、发展、组织活动等各项主要工作。2010年以来,后勤工程学院的学员综合素质平台组织了多次学院大型人文社科知识竞赛活动,比如每年上半年第二学期,“新月文学社”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组织辩论赛,下半年第一学期,“碟影工作室”策划组织卡拉OK比赛,“萌芽剧社”积极参加戏剧交流比赛,荣获了可喜的成绩。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学员综合素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学员参与比赛的热情和掌握人文知识的动力,提高了学员的策划、制作、表演、组织协调等多项能力,直接提升了整个学校学员的人文素质。

在构建 “三维一体”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突出和把握了“三个结合”的特色教育:

(1)课内学习与课外熏陶相结合

第一课堂教学是对学员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战场、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但在军事院校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才周期长且不易评估等原因造成了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2]。学员们对于人文社科知识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够,兴趣不大,往往是应付了事,仅仅为了修得学分而已,更谈不上用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针对军事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我们的对策是立足第一课堂,打造人文精品课程。在保留《大学语文》等传统精品课程基础上,精心打造“姓军为战”的课程体系,新开设《国学入门》等数门人文类课程,拓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改变学员的学习态度方面,我们的对策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求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各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提问式、引导式、讨论式、情景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激发学员的热情和兴趣,潜移默化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

课外熏陶是课内学习的延伸,我们以 “萌芽剧社”、“新月文学社”、“碟影工作室”三个综合素质平台为依托,组织学员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课内学习的理论联系到实际运用中,比如学员在课内学习了《演讲与口才》课程,我们就以“碟影工作室”牵头,策划组织校园辩论赛,辩论赛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激烈交锋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学员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总之,要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熏陶相结合,注重提高学员的知识素养、审美素养,培养学员的策划与执行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

(2)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身在军校,心系军营。我们时刻保持与基层部队的紧密联系。不仅邀请基层部队的领导、专家来院为学员授课,而且数次下基层调研。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教员对基层部队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姓军为战”的军人意识和战备意识,又为我室推进实践类课程(《军用文书》、《演讲与口才》)的改革积累了素材,打下了良好基础。还为广大学员搭建了一个认识和适应基层部队实际工作的沟通平台,让学员在军校能成长、进部队能成才。

(3)全覆盖与自助式相结合

我们构建的院校人文素质 “三维一体”培养模式,采取了全覆盖与自助式相结合的培养手段。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线上还是线下,学员都能学到人文类课程,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达到了立体化、全覆盖、分层次的培养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学员在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活动的参与中,我们采取自助式的培养手段,无论是人文类课程的选择学习、还是 “萌芽剧社”、“新月文学社”、“碟影工作室”三个综合素质平台的参与、加入,都充分尊重学员的兴趣,让他们自助选择,自主学习,自由加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军事院校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可以增强官兵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并最终实现强军梦和中国梦。

[1]黄玉军.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3).

[2]王志杰.浅淡军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军事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