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

2014-03-20李津阳李诗文王鸿鹄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右室室性起源

李津阳 李诗文 王鸿鹄 杨 军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诊科老年心血管病房,沈阳 11000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

・临床研究・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

李津阳1李诗文2王鸿鹄2杨 军2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诊科老年心血管病房,沈阳 11000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科)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比常规12导联心电图定量评价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右室流出道起源)患者33例,应用RT-3DE对比其正常心动周期及室性期前收缩心动周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以及各节段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DV)、节段收缩末期容积(rESV)、节段射血分数(rEF),计算出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EDV、EF较正常组减小(P<0.05),ESV较正常组增大(P<0.05)。与室性期前收缩组比较,rEDV、rEF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除前壁节段、前侧壁节段、心尖段和心尖帽节段外的rESV较正常组增大(P<0.05);除下壁部分节段外的rgEF较正常组减小(P<0.05)。结论 RT-3DE能定量研究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

三维;超声心动图;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左室功能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以严重影响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对比常规心电图检测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右室流出道起源)患者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46.36±12.30)岁。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入选患者均发生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24 h发生>12 000个。经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所有入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无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出现。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Siemens Acuson SC2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配有4Z1c探头及4V1c探头及后处理工作站;日本产光电心电图机。

1.2.2 心电图采集 应用心电图机采集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要求各导联均可见室性早搏,确定其起源部位为右室流出道。

1.2.3 图像采集 ①二维超声心动图像采集:应用4V1c探头分别获取心脏四腔的内径,观察有无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以及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的存在。②实时三维超声图像采集:应用4Z1c探头,采集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单心动周期(作为室性期前收缩组)以及室性期前收缩后第3个窦性起搏点起源之后的正常心动周期(作为正常组)时的实时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储存于工作站备后期分析[1]。

1.2.4 数据分析 应用SC2000WP脱机工作站Va16a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三维数据库打开分析软件,用软件对所收集的全容积三维图像进行在机定量分析。系统自动生成17节段“牛眼图”代表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幅度,并显示左室各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先后顺序及达到最小容积的位移变化。17节段分别为:基底段和中间段的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下壁、下侧壁、前侧壁和心尖段的前壁、间隔、下壁、侧壁、心尖帽。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DV)、节段收缩末期容积(rESV)、节段射血分数(rEF),并计算出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rgEF为每一节段的心搏量(rEDV与rESV的差值)与左室整体舒张末期容量(EDV)的比值,反映的是节段心肌对整体心室射血的贡献。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基本测值 左心房内径(LA)为(35.45±4.10)mm;左心室内径(LV)为(48.55±4.81)mm;室间隔厚度(IVS)为(9.18±1.03)mm;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为(8.91±0.79)mm;左心室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为(0.79±0.14)m/s;左心室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为(0.83±0.11)m/s。

2.2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整体容积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EDV、EF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ESV较正常组增大(P<0.05)。见表1。

2.3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rEDV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rEDV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见表2。

2.4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rESV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组除前壁节段、前侧壁节段、心尖节段及心尖帽节段外的rESV均较正常组增大(P<0.05)。见表3。

2.5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rEF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rEF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见表4。

2.6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节段rgEF比较 室性期前收缩组除下壁中间段和心尖段外的rgEF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见表5。

表1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整体容积比较

表2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rEDV比较(mL)

表3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rESV比较(mL)

表4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rEF比较(%)

表5 正常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节段rgEF比较(%)

3 讨论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不明,可以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亦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引起心室的激动顺序异常,导致心室肌收缩异常,从而损害了心室局部及整体功能。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以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大小对评价病情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右室流出道是最常见的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点,其发病率约占室性期前收缩的42%,且患者症状常较明显。频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很大[2-3]。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起搏整个心室,使得整个心室的除极顺序发生改变,心脏的电-机械耦联使得心室的收缩顺序也随之发生改变。RT-3DE作为一种无创、简单的检测手段来评价室性早搏时心脏机械收缩活动以及左心室功能的改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了[4-5]。

本研究表明,室性期前收缩组的EDV、rEDV均较正常组减小(P<0.05),这是由于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影响了前一正常心动周期的舒张,使其在未完全舒张的情况下,进入了下一次的收缩,影响了室性期前收缩的EDV与rEDV。当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减小时,EDV、rEDV应相应减小,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ESV较正常组增大(P<0.05),离室性期前收缩起源近的rESV较正常组增大(P<0.05)。这与室性期前收缩影响了左心室除极顺序,各节段运动不同步,所有节段不是在同一时间达到最小容积有关。

室性期前收缩组的EF、绝大部分rEF较正常组减小(P<0.05),EF甚至减少了50%。这说明由于左室除极的不同步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影响了左室收缩功能,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在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前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甚至会出现rgEF的负值,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左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同时,由于其在室性期前收缩时处于激动过程的最后激动位置,使其在对心功能的贡献上为负作用。

[1] 尹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6(5):4-8.

[2] 狄文成,姚焰,马坚,等.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5,20(4):252-255.

[3] 林加锋.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J].心电学杂志,2007,26(2):119.

[4] 李东野,曹广科,夏勇,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收缩同步化运动的方法学评价[J/CD].中国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8,2(6):658-667.

[5] Marsan NA, Bleeker GB, Ypenburg C, et al.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perm its qua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yssynchrony and predicts acute response to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8, 19(4): 392-399.

1672-7185(2014)14-0011-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4.007

杨 军

2014-05-19)

R44

A

猜你喜欢

右室室性起源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圣诞节的起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奥运会的起源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