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安全发展视角看煤老板的历史命运

2014-03-19姚慧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煤老板矿难山西

姚慧

(华北科技学院科技管理处,北京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他们曾是一夜暴富、挥金如土的代名词。“宝马车一次买两辆,北京的楼房一次买一个单元”,是他们的消费方式。他们曾利用政策空隙,以微薄代价攫取大量财富。他们也曾缔造官煤勾结的灰色地带。他们背着为富不仁的名声,在他们巨额财富的背后,是无数生命的陨落。另一方面,他们也被政府“关大放小”的政策一直围追堵截。如今,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则要终结他们的历史。他们就是被称做“煤老板”的私营煤矿主[1]。

“煤老板”已经成了一种为富不仁的的一种代号了,但是也应该看到,他们确实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群体。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不顾工人的死活,不顾矿难的频发,不顾环境的破坏,疯狂掠夺煤矿资源的一种爆发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和以前一度奉行的那种以牺牲自然环境、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获得发展速度的,违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片面的发展观有密切关系。

在新一轮的煤矿兼并重组中,根据山西的煤矿改革计划,到2010年年底之前,全省的矿井数量将会减少一大半,由目前的2600多口,减少到1000口左右,而煤矿企业的数量,则会从目前的2200多家,压缩到100家左右。河南、河北、内蒙、四川、湖北等地煤矿兼并重组也在积极推进。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发改委、公安部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相关部门通过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将现有小煤矿淘汰关闭一批、资源整合扩能改造一批、大集团兼并重组一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把小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以内[2-4]。

大规模的煤矿兼并重组,是否意味着曾经风光一时的“煤老板”们将会彻底地退出煤炭市场,退出经济领域,退出历史舞台呢?煤老板的历史功过如何评说?在煤矿兼并重组中以一定价格购回他们的矿产权,是否是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剥夺?煤老板消失以后,煤矿的生产安全是否就可以得到保证了?一部分煤老板已经赚足了钱,甘愿退出煤炭行业,转而投资其他行业,他们无奈地接受了兼并重组;一部分煤老板心有不甘,讨价还价,抵制反对,大声喊冤。有些专家学者从市场制度和产权理论出发,认为兼并重组不符合公平交易法则,认定这是“国进民退”,不仅是对私营业主的剥夺,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还有的学者一再论证私营小煤矿不一定不利于安全生产,国有大煤矿也不能不出安全事故,借此反对兼并重组。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回顾,分析煤老板产生的历史过程,从安全发展视角探讨煤炭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必然性,以和对新一轮的煤矿兼并重组持怀疑反对观点的学者们商榷。

1 小煤矿和煤老板的历史演变

1.1 第一批煤老板:挖到第一桶金,经历艰难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煤炭需求量增加,而煤炭生产却不能满足需求。为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国家出台了“有水快流”政策。1983年11月,煤炭部公布了《关于积极支持群众办矿的通知》,政府允许私人从事煤炭开采。此后,全国煤矿数量激增。在资源大省山西,则掀起了一股开矿潮。山西省翼城县煤炭局一位退休老局长回忆,当时,个人、村集体、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都出来开矿。30万人的翼城,拥有大小煤矿300多家。最早的小煤矿,便在这一时期诞生,第一批煤老板孕育其中。第一代煤老板大多是煤矿所在地农民,借助集体办矿进入了采矿业。官方数字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全国的小煤矿数量达到8万多座,小煤矿年产值与国有、集体煤矿比较,三分天下有其一。

很快,煤炭市场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大小煤矿争相压价。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能源行业受冲击,煤炭市场空前惨淡。而当时国企改革,要求政企分开,许多国企和政府部门开始退出煤炭市场,急于甩掉煤矿。当时,国有大煤矿的产量萎缩,职工都开不出工资。地方小煤矿的日子更不好过,煤矿贱得没人愿要、也没人敢要。怕煤卖不出去,亏本。后来几千万元都抢不到的煤矿,几十万甚至几万元就可以买下,但很少有人要。第一代煤老板大都经历过那个艰难时期。那个时期的煤老板都是本地人,矿工是本地农民。第一代煤老板与后来的煤老板有很大不同,他们经历过最坏的煤炭市场,不会想着一夜暴富,更不会挥霍血汗钱。但是,造成矿难、掠夺式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在第一代煤老板那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艰难时期,第一代煤老板有的退出了,有的挺下来,等待着他们的新的黄金时代——更确切地说,是“黑金时代”。

1.2 混乱的“黑金时代”:官煤勾结,矿难频发

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价格一路上扬,煤炭业迎来“黑金时代”。从2000年开始,煤矿在山西成了财富的象征,也成为热门的商品。煤矿在煤老板中层层转包。甚至,每一口矿井都被转包了。正因为此,矿难责任查起来困难,很难查到真正的责任人。

2002年,一个农民花5万元承包了一个村集体小煤矿。次年,该村集体要求他提高承包价格至25万,他有些不乐意。村长说:你一年就赚1000多万,还在乎那20多万?日进斗金,煤老板们这样回忆这个时期。黑金时代,让这个农民在两年时间身家过千万。这样的第一代煤老板时来运转。煤矿给他们带来巨额财富。2000年至2004年,“黑金时代”催生了“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山西煤老板们“挥金如土”的故事,也被国人广为传播。

“钱对我们煤老板来说,仿佛只是数字。我们不用到矿上,矿工是外地招的,管理人是当地的。我们只用躲在幕后,疏通政府和地方黑白两道,坐地收钱。这种钱来得太容易,容易到了我内心很恐慌的地步。总觉得这种财富来得快失去得也快,所以想及时行乐享受。”

一位煤老板坦承,作为一夜暴富的农民,内心没有安全感,迫切希望通过财富展现,来获得认可。2003年,他买了一辆宝马。“买车回来那天,我开着车子在县城转了一圈又一圈,想,老子也能有今天啊。”他还在北京和太原买了两套别墅。

与煤老板激增的财富相对应的,是矿难的频发,死亡人数不断增加。“那时候大家都抱着捞一把是一把的念头。反正这煤矿不是我的。什么安全生产、基建投入,只要出煤,那些都不管。”这位煤老板说,黑金时代进入的煤老板,都是这种态度。几乎所有的矿难,都是煤老板疏于安全生产投入所致。这一时期,政府开始整顿小煤矿。而官煤勾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那时候,官员在煤矿占股担当保护伞,成为了一种现象。只顾黑金不顾人命,煤老板为富不仁的形象,由此铸成。

1.3 急躁的江浙“炒煤团”:延续层层转包,安全生产恶化

频发的矿难引起政府反思,如何才能让煤老板舍得在安全上投入?提高开矿门槛,并让煤老板把煤矿真正当成自己的— —这是2004年山西省临汾市最早探索的答案。当时山西省政府要求临汾试点改革,“明晰产权、整合资源、有偿使用、确保安全”。改革方案很快出台,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政府对煤矿资源估价,然后由矿主一次性买断。二,关小上大,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这次改革一定程度上治理了矿难。政府认为,煤老板买断矿产成为永久性主人,会增加安全投入。而门槛提高了,很多没有实力的矿主会退出。一度,达到一定规模的煤矿上了综采机械,安装了通风设备和瓦斯检测装置,安全事故确实也一度减少了。

此次改革,为外地资本进入山西煤矿业提供了契机。许多煤老板交不起一次性数千万元买断价款,又不想丢掉煤矿,于是江浙一带的资本进入。据山西温州商会提供的数据,至2007年,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被江浙“炒煤团”承包,投资额高达500多亿。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占到山西省的1/5。江浙炒煤团客观上带动了山西采矿业的发展。但他们炒卖煤矿,让煤矿层层转包的命运被延续,甚至恶化。许多江浙老板的钱来自银行贷款、亲朋借债甚至民间高利贷。他们都急于收回投资和获得高额回报。浙江温州人苏兴旺(化名)2006年出资3000万,获得了临汾一座年产能力30万吨煤矿51%的股份。人们看到江浙煤老板普遍心态“有点急功近利”。正是煤老板急功近利的心态,再次导致矿难频发。

温州人到山西从事煤炭行业由来已久。最早入晋的一批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井巷掘进工程。随着煤炭市场的逐步放开,嗅觉敏锐的一部分温州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便开始以承包、联营等形式投资经营煤矿。早期承包煤矿的温州商人获得巨大的利润后,上世纪90年末,大量温州民间资本涌入山西煤矿,到2002年,温州商人已成为投资山西煤矿最著名的“民间资本”。当2004年底温州资本山西炒煤被全国各大媒体高度曝光,且冠以“炒煤团”称号被广泛传播后,温州商人投资山西煤炭的路径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手段频出,山西采取分步骤“收编”民营中小煤矿,已有部分温商在赚了巨额利润后开始撤离。

1.4 舞台逐渐消失:大批煤老板退出,一部分还在观望

目前山西进行资源整合,凡年产90万吨以下煤矿全兼并重组,这会让大批煤老板退出。外界盛传,这将形成煤老板们3000亿游资,未来可形成一股投资热潮。一部分二代煤老板在2004年以后,将煤矿转包给江浙老板,“激流勇退”,避免了最终“被消失”的命运[5-6]。

相比之下,一部分江浙老板的命运似乎“凄惨”。一个温州人谈到煤矿要被兼并,几次落泪。“再也不来山西做生意了,伤心了”。将来往哪方面投资还在观望,但再也不会与煤矿沾边。

他称,2006年当年他便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技改,次年临汾接连有大矿难,煤矿一再受牵连整顿,他接手的煤矿,5年来生产不足6月。“煤矿政策一年一变,开矿是个长期投入,钱砸进去了还没产出呢。我们和政府玩不起。”苏兴旺说,只要能收回投资,他已做好了离开山西的准备。进入2009年下半年,江浙煤老板意识到政府让小煤矿消失的决心很大,煤老板赖以发展的平台逐渐消失了。2009年10月,温州市政府专门派人与山西省政府协调,希望能考虑到浙江煤老板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在资源整合中,对他们的利益以最大程度保护。

大部分煤老板与兼并主体企业签定了交易协议,还有些没签,在观望依然。不过他们也认为,“煤老板注定将成为历史了”。

2 小煤矿和煤老板的终结是大势所趋

由于资源生态代价高,税费流失,矿难频发,小煤矿的终结是大势所趋,小煤矿的终结,也就意味着原来的煤老板,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必然要消失。

还是以山西省为例,山西有数千座小煤矿,这几年,小煤矿也一直在整合,9万吨,15万吨,30万吨,门槛不断提高,但全省煤炭工业多、小、散、低的粗放模式未彻底改变。全省仍有各类煤矿2600座,其中30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占了近7成,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不到30%。10余年来,小煤矿成为山西之痛。

首先是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高,大量中小煤矿资源回采率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每采一吨煤,要破坏和浪费4吨资源,按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煤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14亿吨的宝贵煤炭资源,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而且每年新增塌陷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保守估计,近30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4千亿元。

第二,税费流失严重,收入分配悬殊。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由于大量小煤矿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近两年山西每年有1.5亿吨逃脱了监管的黑煤,这导致全省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

第三,矿难频发,主导产业几乎成夺命产业。山西大中小煤矿之间的安全生产水平差距十分明显,地方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3.8倍,而乡镇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则高达国有重点煤矿的11.3倍,小煤矿产一吨煤,要付出十倍于大矿的生命代价。

第四,官商勾结,滋生腐败。在历次的煤炭行业的整改当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煤老板”一直都是整改的对象,但是虽然有非常严厉的整改措施,可是在煤炭行业,很多的乱象却是屡禁不绝,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在煤炭的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行业里面,很容易产生地方官员和煤矿主的一种益共同体,官商勾结,滋生腐败。煤老板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行贿取得了开采资格,安全检查中通过“打点”蒙混过不关,出了事故谎报瞒报。而地方官员,包括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官员,煤矿管理、安全监察部门,甚至安全评估专家都可能被收买。一个方面是党政干部和执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参股分红,和矿主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另一个方面就是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一些违法、非法矿主提供保护,谋取私利。而官员入股、滥批卖证、直接受贿、亲属开矿、纵容、包庇煤矿违法生产经营是主要形式。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12月5日发生山西洪洞的著名的矿难,105名矿工因瓦斯爆炸,最后失去了生命。但是那个矿6证俱全。当时的安监局局长李毅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6证俱全,简直是五毒俱全。”

《中国联合商报》发表“山西‘煤炭经济’转型我国大矿时代即将到”。文章说,煤炭行业转型,目标一旦实现,过去能产100年的煤炭资源,因为资源回采率提高,可以延长到200年。《经济参考报》发表“痛定思痛山西终结‘小煤矿经济’”。文章说,山西一年产五六亿吨煤,每年煤炭出省销量占全国省际间煤炭净调出量的四分之三,还不能掌握市场话语权?原因就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和销售的决策过度分散,陷入煤越产越多,钱越赚越少,市场越来越窄,陷入话语权越来越小的尴尬境地,终结小煤矿是大势所趋。可见“煤老板”本身从制度设计上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一样,把一大部分的煤矿资源卖给个人,让个人去开采,所以这一次煤矿资源的整合重组从改革的方向来讲是非常正确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小煤矿和煤老板逐渐退出历史有利于安全发展

总结世界各个产煤国家的经验,煤矿的安全水平和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有关,一般和企业所有制形式无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等产煤国家安全事故少,虽然他们实行的是所有制。这也许会对反对国有大型企业兼并小煤矿的观点有利,其实不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俄罗斯、波兰、南非等国,尽管实行的是私有制,但集中度高,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见表1。

表1 世界主要产煤国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其他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总数量都远远低于我国,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没有众多的小煤矿和小煤老板。由此,其他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情况也比我国好得多。

我国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有那么多的小煤矿和煤老板,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可能有足够的安全投入,这是煤老板的先天不足。而煤老板的法制观念差,文化水平低,不懂安全技术,贪婪地追求眼前利益,这是他们后天失调。至于从道德层面上,这里就不再进行谴责了。因为如果有好的制度设计,坏人也做不了坏事,甚至坏人也会逐渐变好。而没有好的制度设计,就像“有水快流”、“全民办矿”、“遍地开花”,甚至所谓的“明晰产权、整合资源、有偿使用、确保安全”那样的制度设计,就避免不了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煤老板的逐利行为,一部分也许原来并不坏的煤老板会钻政策的空子,一些原来并不坏的政府官员受到利益的诱惑而与之勾结。“明晰产权、整合资源、有偿使用、确保安全”,看起来有“确保安全”,但用借来的钱、贷来的款买下的产权,在煤价飞涨,利润可以达到百分之几百情况下的“有偿使用”,安全又怎样能够得到确保呢?

也有极少数煤老板在小煤矿或发展后的较大规模的煤矿中没有出现大安全事故,也有少数国有大煤矿在技术水平高的条件下发生了大的安全事故。这也是事实。但这也说明众多的小煤矿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监管成本,影响了整体上的安全监管工作[7]。同时也说明少数国有大煤矿也存在着“煤老板思维方式”。从总的发展规律看,达到较大规模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大型企业,更具备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条件。而且,在集中度高了以后,政府面对的是少数大企业,监管成本降低,不再像面对几万个大小煤矿那样疲于奔命还很难到位。同时,大企业一般和官员少有亲属关系、同乡关系等复杂关系,企业也不必向过去的煤老板那样向官员行贿,官商勾结的现象会大大减少,也为安全事故的避免创造了必要条件。

当然,资源整合之后,新的大型煤矿没有了原有意义上的煤老板,但急功近利、利润至上、盲目追求产量和产值的煤老板式的思维方式并不会绝迹。要反思煤老板的历史命运,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

4 结论

1)煤老板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群体,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他们虽然也曾为经济发展做出过一定贡献,但他们以掠夺式的开采方式,忽视安全生产,破坏生态环境,腐蚀政府官员,对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总的来说,过大于功。

2)安全生产水平与煤矿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只能由大型国有企业对小煤矿进行兼并重组,小煤矿和煤老板的终结,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3)总结国内外煤炭生产的历史经验,必须有好的制度设计,加大煤矿资源的集中度,增加安全投入,才能合理开发资源,有效避免矿难,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实现安全发展[8]。

4)煤老板虽然即将成为历史的过去,但还需要克服防止急功近利、利润至上、不顾劳动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煤老板式的思维”,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 杜宇.新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之四大怪现象[DB/OL].www.xinhuanet.cn,2008-06-24.

[2] 四川煤企低调重组 煤矿数量锐减近半[DB/OL].www.ChemNet.com.cn,2009-09-11.

[3] 湖北实施煤矿整顿关闭计划2010年煤矿数量200个[EB/ OL].www.ChemNet.com.cn,2008-06-30.

[4] 13部委.小煤矿数量控制在1万处以内[EB/OL].www.ChemNet.com.cn.

[5] 山西煤矿 资 源整合深层 启 示[DB/OL].www.CHINANEWS.com,2009-10-20.

[6] 卢雁.山西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煤老板应退出历史舞台[J/ OL].时代周报,2009-10-29.

[7] 叶枫.河南内蒙古效仿山西推行国进民退整合中小煤矿[DB/OL].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8] 马光远.“煤老板”该如何退出历史舞台[DB/OL].China.com.cn,2009-10-20.

猜你喜欢

煤老板矿难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煤老板”为何下注旅游业
危险的“煤老板”
矿难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等……再……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是煤老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