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0SN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研究

2014-03-14龙小柱张广明李昱霖

精细石油化工 2014年1期
关键词:降凝凝剂甲基丙烯酸

龙小柱,刘 杰,张广明,孙 威,徐 磊,李昱霖

(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润滑油通常是向基础油中加添加剂调和制得,添加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润滑油的使用性能。降凝剂[1]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聚合物或缩合物,其分子中一般含有极性基团及与石蜡烃结构相似的烷基链[2]。低温时,油中所加降凝剂可以有效的改变蜡晶的形状和大小,阻止蜡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提高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使其在低温下能够使用。目前国内的润滑油降凝剂种类主要有T602(聚甲基丙烯酸酯)、T603(聚异丁烯)、T801(烷基萘类)、T8O3(聚α烯烃)、T818(聚醋酸乙烯-富马酸酯)等[3]。

笔者针对150SN润滑油基础油的结构性质,基于降凝剂作用机理进行分子设计[4-6],以甲基丙烯酸、C16~18混合醇、苯乙烯为原料,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该法目前未见文献报道。

1 实验部分

1.1 药品与仪器

甲基丙烯酸、苯乙烯,A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对甲苯磺酸、过氧化苯甲酰,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苯,AR;C16~18醇,工业品,沈阳市永洁洗化原料有限公司;150SN润滑油基础油,工业品,沈阳长城润滑油有限公司。

SYD-510型石油产品凝点试验器,中国,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FTIR47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1.2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的制备

按照一定比例称量药品C16~18醇、溶剂甲苯和甲基丙烯酸依次加入三口烧瓶中;搅拌加热至80 ℃,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继续加热至140 ℃左右,分水器上端开始出现回流,并伴有出水现象。反应一定时间后出水量达到理论值,酯化反应结束,停止加热,冷却降温,得到酯化产物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其反应式如下:

(R=CnH2n+1,n=16~18)

1.3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

向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甲苯、苯乙烯,进行水浴加热并搅拌。当反应溶液温度达到水浴温度后,加入一定量的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一定时间后得到目标产物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反应式如下:

1.4 降凝效果的评价

按照石油化工行业标准GB 510—83进行测定[7]。

2 结果与讨论

2.1 酯化工艺条件考察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酯化产率为考察目标选取A(n(甲基丙烯酸)∶n(混合醇))、B(溶剂用量(以甲基丙烯酸与混合醇的总质量计,下同),%)、C(w(催化剂),%)三个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L933正交实验因子设计

表2 L933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B>C,所得的最佳酯化工艺条件为A2B1C2,即甲基丙烯酸与混合醇摩尔比为1.2∶1、溶剂量质量分数为45%、催化剂用量质量分数为1.5%。

2.2 聚合工艺条件考察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150SN基础油的凝点降低值ΔSP为考察目标,选取A(n(酯化产物)∶n(苯乙烯))、B(聚合时间/h)、C(聚合温度/℃)、D[溶剂用量(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与苯乙烯的总质量计,下同),%]、E(w(引发剂),%) ,进行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别如表3、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A>C>D=E,所得的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A4B3C3D1E2,即n(酯化产物)∶n(苯乙烯)=1∶1.4、聚合时间4 h、聚合温度80 ℃、溶剂用量45%、引发剂用量1.5%。

表3 L1645正交实验因子设计

表4 L1645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产物的表征

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如图1所示。

图1 IR表征图

由图1可知[8-9]:在3 200~3 300 cm-1处没有羟基特征峰出现,表明产物中没有羟基,说明酯化比较完全;在2 923和2 853 cm-1处出现的强吸收峰属于—CH2—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在1 724 cm-1处强的羰基伸缩振动特征峰和1 165 cm-1处强C—O—C键不对称伸缩振动特征峰证明了产物中含有酯类;1 638和1 466 cm-1处是苯环骨架伸缩振动特征峰;1 377 cm-1处是—CH3的C—H面内弯曲振动峰,说明存在甲基;720 cm-1处为—(CH2)n—的振动吸收峰;而在700 cm-1处是Ar—H面外弯曲振动。红外分析结果表明与设计产物相吻合。

2.4 加剂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将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共聚物降凝剂按不同质量分数加入到150SN基础油中,按GB 510—83进行测定,考察不同加剂量对基础油的降凝效果,加剂量和降凝度的关系见图2。

图2 降凝剂加剂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2可知:降凝度随着加剂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加剂量达到0.8%时,降凝效果最好;当加剂量大于0.8%后,降凝效果开始下降。这是因为降凝剂量偏小时,降凝剂分子难以满足与石蜡共晶吸附的要求;而当降凝剂量过大时,本身降凝剂的凝固点比较高,会先凝固,在油品中呈现固体,影响降凝效果。当降凝剂的加入量超过一定值时,降凝剂就会失去降低凝点的作用,相反会使其凝点升高[10]。因此,降凝剂的加剂量为0.8%时,降凝效果最好。

2.5 重复实验

针对150SN润滑油,为检验实验是否有良好的重复性,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见2.1、2.2),加剂量为0.8%时,以降凝幅度(ΔSP/℃)为考察目标,进行了10组重复性实验,结果见表5。

表5 重复性实验结果

从表5可看出:该降凝剂的降凝性能稳定,重复性良好。因此,该降凝剂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及市场应用价值。

3 结 论

a.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苯乙烯为原料,合成了降凝剂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苯乙烯聚合物。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n(甲基丙烯酸)∶n(混合醇)=1.2∶1、溶剂用量为45%(以甲基丙烯酸与混合醇的总质量计,下同)、催化剂用量为1.5%;聚合最佳工艺条件为:n(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n(苯乙烯)=1∶1.4、聚合时间4 h、聚合温度80 ℃、溶剂用量45%(以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与苯乙烯的总质量计,下同)、引发剂用量1.5%。

b.IR表征表明,所制备样品的官能团结构与目标产物相吻合。

c.当加剂量为0.8%时,150SN润滑油基础油凝点可降低13 ℃,并且降凝效果稳定。

参 考 文 献

[1] 韩秀山.我国润滑油添加剂发展状况[J].化工中间体,2002(20):19-22.

[2] Katherine B. 2000 Annual Awards[J]. Lubricants World, 2000,10(2): 25-27.

[3] 邹佩良,段燕芳,张春婷,等.润滑油降凝剂T818B的合成及其降凝作用[J].应用化工,2006,35(12):985-987.

[4] 宋程鹏,汪树军,刘红研,等.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J].石油化工,2009,38(8):879-883.

[5] 高树刚,董魏.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l(2):34-37.

[6] 希莫,贺建勋.新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研究[J].当代化工,2010,39(2):123-125.

[7] GB 510—83 石油产品凝点的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8] 泉美治,小川雅尔,加腾俊二.仪器分析导论[M].第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40

[9] Silverstein R M, Bassler G C, Morril T C. Speetrome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M]. 4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81: 23-67.

[10] 杨妮,贺建勋.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降凝机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49.

猜你喜欢

降凝凝剂甲基丙烯酸
柴油高效加氢降凝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加氢改质装置多环芳烃调整分析
浅谈石油化工中临氢降凝工艺及其技术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聚甲基丙烯酸酯食品材料中甲基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向模拟食品液的迁移量
甲基丙烯酸铈补强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
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增韧PBT的研究
LncRNA PCA3在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诱导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HK-135柴油降凝剂的适用性实验
国内油田酸化用胶凝剂研究进展
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Monte Carlo模拟计算及分子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