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新解

2014-03-14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朱熹交朋友交友

⊙井 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论语》“无友不如己者”新解

⊙井 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古往今来,学者对《论语·学而》篇“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各自发挥,多有歧解,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无友不如己者”为何意;“不如己”如何界定;“无友不如己者”是否为假命题。综合比较历代学者观点,朱熹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较为合理,但应加以限定,可以这样理解:(孔夫子勉励自己的学生)不要和(道德)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论语》 无友不如己者 经学研究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传统儒学的复兴,《论语》也随之大热,我们从当年于丹讲《论语心得》时的盛景,也能感受到《论语》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心理基础。尽管“西学东渐”、“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以及建国后的“批孔”运动等对儒家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几千年来的巨大历史惯性,使我们依然延续着儒家文化的血脉。比如,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使是从来没有读过《论语》的人,也能无意识地说出其中的语句。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民族意识里早已根系繁茂。

《论语》如此重要,所以古往今来为之注解的书不可胜数。万余言的一部《论语》也被阐释得淋漓尽致。而注家所处时代不一,学术环境不同,自身背景有异,因而对《论语》的解释会有差异。我们从学者对《论语·学而》篇“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解读中可窥一斑。

“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二次出现在《子罕》篇第25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按照宋代经学家朱熹的解释,《子罕》第25章是重复出现的语句。因此,注家的解释多集中在《学而》篇第8章。在对这句的解释上,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笔者对此进行梳理,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

一、“无友不如己者”为何意

古今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可分为二:

其一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①朱熹认为“无”和“毋”相通,是禁止的意思。朋友是帮助自己增加道德修养的,如果他不如自己,那么这样的朋友没有益处,只有损害。而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句的考证引用了三家观点:

《吕氏春秋》: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吾与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中论》: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

《韩诗外传》: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②

程氏所列的几条考证,《吕氏春秋》引周公旦的说法,认为和不如自己或与自己比肩的人交朋友,要么连累自己,要么对自己无益。《中论》认为,不如自己的人需要自己去扶持相助,但若整天忙于提携别人,那谁来帮助我呢?如果我这样,就很难取得进步。《韩诗外传》所引南假子的观点,说明了同比自己强的人比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的区别。这三条都是说明应该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以朱熹为代表的观点是古今注解的主流,绝大多数学者都持此等观点。

另一种解释则以现代学者李泽厚为代表,他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他在书中进一步解释道:

“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这只是一种劝勉之词。③

李氏认为应该基于现实的情况,把此句理解为所有朋友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自己要看到朋友的长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④近似于这种观点。现代学者南怀瑾也持与此相似的看法。

笔者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意思。很多学者要去为孔子“正名”,认为至圣先师教学生怎么能讲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孔子不可能说出这样没有人情味的话来,所以妄以己意解经意。其实,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思维去理解古人,更没必要为孔圣人回护。《论语》是一部极富生活情趣的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记录编纂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去为孔子隐讳,孔子对弟子发毒誓,乃至骂弟子的话语皆记录在册。比如《论语·雍也》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见南子的目的我们已经很难考论清楚,但是从孔子被子路逼得发毒誓这点,我们能看到《论语》一书避讳色彩并不浓。实际上,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倒是长者对晚辈的殷切关怀之语。而读者理解了下一个矛盾集中点“‘不如己’如何界定”之后,也自然会明白笔者所说的“换个角度”。

二、“不如己”如何界定

古今学者除了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不一外,对“不如己”的界定也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是笼统来讲的不如自己;有的学者认为是道德不如自己;有的学者则认为是才能不如自己。说法不一,似乎都有道理。但只有理解了何为“不如己”,才能对这句话有深刻的领会。

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不如己”,是道德不如自己。假如我们以自己为参照,把朋友按照德和才两种标准来分,那么会有四种情况:一是德才兼优;二是德劭才低;三是才高德薄;四是无德无才。德才兼优的人是我们的楷模,我们需要和这种人做朋友。而余下三种,我们自然要同德劭之人交朋友。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来理解:

1.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讲到交朋友,他说的最经典的话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⑤从孔子判断益友、损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多闻”,其余五点全与道德有关。特别是判断损友的标准,更无一不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而且就本句所在章节来看,也是讲的道德。所以笔者认为,所谓“不如己”,是道德不如己,而非其他。

2.《论语·里仁》篇第17章也提到贤德的问题。“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我们见到有贤能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反省自身,看有没有类似不贤的毛病。可见,孔子把贤德看成很高的学习标准。

3.《论语·颜渊》篇第24章说道:“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他认为,君子用文章来同朋友相会,靠交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道德。这句话很好地从反面说明了“不如己”是道德不如己。

说到这里,我们从道德的角度再来解读整句话,就能看到孔子教育弟子的话语里所蕴含的人情味。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坏孩子”交往,会在日常生活中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坏孩子”交朋友。这个“坏”就是指道德层面上的“坏”。古人讲“天、地、君、亲、师”,师生关系即如父子关系,我们可以从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上看到他的人情味,看到他对弟子心灵上的关怀,而非鲁迅先生在评论此句时所认为的孔子是“势利眼”。

三、“无友不如己者”是否为假命题

喜欢逻辑推理的人,看到这句话,一定会像苏轼一样,进行以下推论:“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⑥这个观点很有趣,值得玩味。试想,如果你一定要和道德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道德超过自己的人也要跟道德超过他的人交朋友,既然你的道德无法超过他,那怎么又能入其法眼呢?所以,如果你想跟超过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就永远不会有朋友了。照此推论,“无友不如己者”显然是个假命题。朱熹在教授学生时,就遇到了学生拿苏轼的这个观点去问他,他为了绕开这个悖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朱子语类》记载,学生问:“必择胜己者为友,则胜己者必以我为不如己,而不吾友矣。”朱熹答道:“但不可求不如己者,及其来也,又焉得而却之。我去求胜己者为友,则不如己者又来求我。”⑦也就是说,我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但不可拒绝来求和我交往的人。按朱子的说法,在“及其来也,又焉得而却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交到道德比自己好的朋友,但是也不得把道德不如自己的人拒之门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好赖朋友一起交了,这种说法不免牵强。

封建学者很多都爱“钻牛角尖”,有时候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他们却极喜长篇大论。往往挟“六经注我”之方法,乏切中肯綮的观点。实际上,“无友不如己者”不是假命题。无论是苏轼的推理还是朱子的解释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无友不如己者”只是孔子的一个告诫。教者如是,听者当时刻紧绷一根弦,不断给自己要同有德的人交朋友的心理暗示,如此而已。如果都这么想,那么人人都会慕德向善,社会便会变得和谐。无需倒推。倒推,则失了教化的本心,而走入诡辩的窠臼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熹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较为合理,但是应该加以限定,可以这样理解:(孔夫子勉励自己的学生)不要和(道德)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2页。

②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页。

③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④⑥ (元)陈天祥:《四书辨疑》,《四库全书》本。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3页。

⑦ (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明成化九年陈炜刻本。

作 者:井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先秦文献。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朱熹交朋友交友
孔子论交友
春日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崇苏热”中的“冷批评”——朱熹苏轼论的文化学考察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们”字交朋友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