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之虎的文化阐释

2014-03-14张睿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龙虎星宿

⊙张睿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水浒传》之虎的文化阐释

⊙张睿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水浒传》涉虎描写不胜枚举,其表现形式之一是涉虎绰号,通过绰号实现虎化人,以表现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而涉虎绰号及情节出现的内因在于作者浑然化运的图腾崇拜与结构全篇的道教情结。在虎图腾崇拜中,对其原始崇拜反映出人对虎敬畏与征服并存的矛盾心理,从龙虎江湖可见作者内心的虎文化渊源,人虎互化的模式建构呼应涉虎绰号是虎化人的内在实质。由道教的崇虎伏虎及白虎星宿展现出道教对虎的看法,从天罡地煞及道教人物可见作者的道教情结。因而,涉虎绰号的文化内蕴在于图腾崇拜和道教情结。

《水浒传》 虎 绰号之虎 图腾之虎 道教之虎 文化阐释

虎是百兽之王,《水浒传》①的作者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群虎图,涉虎描写众多。本文以《水浒传》之虎为分析对象,分类探究原文的涉虎描写,选取绰号、图腾、道教三个角度,逐步探索其文化内涵。对绰号之虎从外貌特征、武艺特长、品行举止三方面进行分类,以期深入理解梁山好汉各具特色的性格特点;对图腾之虎从原始崇拜、龙虎江湖、人虎互化三方面作深层的文化分析,以期更加明了地领会浑然化运的崇虎传统;对道教之虎则从崇虎传统、伏虎故事、白虎星宿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管窥作者结构全篇的道教情结。最后将三者结合起来,对《水浒传》之虎作总体的文化阐释。

一、绰号之虎,性格各异

《水浒传》人物绰号丰富多彩,有的袒露直率,有的含蓄隽永,特征鲜明,生动传神。文中绰号多以龙、虎、豹等动物譬喻,其中以虎譬喻最多,直接冠以“虎”字的绰号有插翅虎雷横等九人,实质为虎但未直接命名的有病大虫薛永等三人,因此共十二位好汉有涉虎绰号。此外还有尾火虎顾永兴和卷毛虎倪云二人的绰号也与虎有关,但因其着墨甚少且非梁山将领,故而略之。下文从外貌特征、武艺特长、品行举止三大类展开论述。

(一)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类绰号抓住人物相貌或体貌特征,以虎为喻体用作绰号,因部位的差异可分为相貌与体貌次类。相貌次类即人物在眼睛、毛发等部位特征鲜明,如李云因“双睛碧绿”得名青眼虎,燕顺因“赤发黄须”被称锦毛虎,金眼彪施恩亦属此类。李云因被笑面虎朱富迷惑而误失李逵,由县衙都头而落草为寇;燕顺的光辉业绩是任清风山头领时义释宋江;施恩则与武松在快活林相识时出场较多。体貌次类即人物的体肤身材特征明显,如矮脚虎王英身材矮小,中箭虎丁得孙“面颊连项都有疤痕”,花项虎龚旺“浑身上刺着虎斑”。王英上梁山之前占据清风山,生性好色,急于成亲,其后与扈三娘完婚;中箭虎丁得孙和花项虎龚旺原为东昌府副将,骁勇善战,而后战败投降,位列七十二地煞,从而补齐天罡地煞之数。此外打虎将李忠应划归此类,其绰号是以体貌为主兼及职业。他长期混迹于市井,原以使枪棒卖膏药为生,身材魁梧,虽为人悭吝,也讲江湖义气,虽未真正打虎,亦被称作打虎将。

(二)武艺特长

武艺特长类绰号根据人物的武艺特长,以虎为喻体用作绰号,病大虫薛永、跳涧虎陈达和插翅虎雷横为此类。对于薛永的绰号作者并未解释,若以描述病关索杨雄的“微黄面色”和病尉迟孙立的“淡黄面皮”为由,显然解释不通。对此龙潜庵认为:“原来那个‘病’字,是赛、竞等义,有比得上、赛得过等意。这是宋人的口语。”②第五十五回“病尉迟孙立是交角铁幞头,大红罗抹额,百花点翠皂罗袍,乌油戗金甲,骑一匹乌骓马,使一条竹节虎眼鞭,赛过尉迟恭”亦可印证。薛永勇武剽悍,堪比猛虎,他主要是迎接受降将领的家属和作战时充当先锋,名副其实。跳涧虎陈达,“每见力人能虎跳,亦知猛虎跳山溪”(第五十九回),可见陈达因力如猛虎跳山涧而得名。雷横“江海英雄推武勇,跳墙过涧身轻,豪雄谁敢与相争!”(第十三回)他英勇剽悍,轻功过人,故称插翅虎。雷横得名插翅虎主要是武艺,但相貌也不容忽视,如第六十八回将其称作“虎面贼人”即为明证。

(三)品行举止

总之,以上涉虎绰号充分结合了人物社会出身及性格特点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有很大的作用。且绰号分类具有内在统一性,以外貌特征划分的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等内含武艺特长的意蕴,因武艺特长得名的插翅虎雷横相貌也似虎,用品行举止命名的笑面虎朱富的直接表现即在面部,母大虫顾大嫂的武艺和外貌也非同一般女性。因而涉虎绰号的内在统一性在于通过相关事件塑造生动的好汉形象,更真实地展现豪侠的性格特点。

二、图腾之虎,浑然化运

上文对涉虎绰号进行分类浅析,而其出现的内因是作者的崇虎图腾和道教情结。图腾崇拜即人将某种动植物视作祖先,认为其能庇佑宗族并将其视为宗族的象征对其进行崇拜。《水浒传》出现大量涉虎绰号及伏虎故事的原因之一即为图腾崇拜,它被浑然化运于文中。图腾崇拜不仅表现为对虎敬畏与征服并存的原始崇拜,而且表现为对江湖豪侠缚虎屠龙的技艺描写及云龙风虎的风俗描写,更深层的是通过人虎互化将人兽关系进行升华。下文试从原始崇拜、龙虎江湖、人虎互化三方面分类浅析。

(一)原始崇拜

图腾之虎的直接表现是对虎自然属性的原始崇拜,敬畏与征服并存,在朝廷表现为以虎作为权力的标志而对其敬畏,在民间则是以虎为勇猛的象征而对其征服。如第七回高俅差人误导林冲带刀进入白虎节堂企图陷害于他,因为白虎节是权力的象征,即使林冲“燕颔虎须”,一旦冒犯也得被“浑如猛虎啖羊羔”,这既体现出对权力的敬畏,又反映出林冲被高俅无端诬陷的无奈,虎落平阳被犬欺,为后文林冲性格的发展和林冲与高俅尖锐的矛盾埋下了伏笔,有助于林冲的性格发展和形象塑造。崇虎传统不仅体现在宋朝朝廷,在辽国也有体现,如:“郎主准奏,遂赐出明珠虎牌,金印敕旨,黄钺白旄,朱幡皂盖,尽付与兀颜统军:‘不问金枝玉叶,皇亲国戚,不拣是何军马,并听爱卿调遣,速便起兵前去征进!’”(第八十六回)此处虎牌即最高军政权力的象征。关于民间对虎的强烈征服欲望将于下文详述,此处不赘。总之,朝廷和民间都有对虎的自然属性的浓厚崇拜情结。

(二)龙虎江湖

《水浒传》中的江湖世界及民间描写也体现出对图腾之虎的敬畏与征服。其直接体现是将虎凶猛的特征喻指勇猛之人,如第二回史进因勇猛异常而被视作大虫,体现出杨春对其的敬畏之心。江湖上除了有对虎的敬畏之外,还有对虎的征服欲望,书中有多处缚虎屠龙的相关描写。如第十三回形容朱仝“弯弓能射虎,提剑可诛龙”,第四十回描绘江州厮杀场面:“血染波红,尸如山积。直教:跳浪苍龙喷毒火,巴山猛虎吼天风。”皆可体现江湖豪侠降龙伏虎之技。书中相关描写还有“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如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时有“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第四十三回李逵打虎时有“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这两处几乎雷同的情节设置与环境描写将云龙风虎、现虎伏虎巧妙结合,体现出民间对于龙虎的图腾崇拜。

(三)人虎互化

分别取橡木桶贮藏后的猕猴桃果酒样品和 4 ℃玻璃瓶密封保存的猕猴桃果酒样品,各3个重复,随机编号后进行品尝打分。样品的感官评定采用评分法,在学校范围内筛选了2名具有专业资质的酒类品评教师和10名经过酒类品评培训的学生(男、女各5人)组成品评小组。受试者被要求对果酒的整体感官质量(视觉、香气和味道)进行评分,评分范围在0到10之间。为此,将果酒样品随机编号,并用培养皿覆盖。在20~22 ℃进行盲评,在品尝过程中提供清水,品评前后使用清水漱口。单独打分,避免互相影响,收集评分后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各一个,然后计算平均值[15~17]。

图腾之虎的最高境界是人虎互化,正如汪玢玲教授所言:“人虎转化之说可分为人化虎和虎化人两类情节,都是人兽关系母题艺术升华的高度表现。人化虎故事来源于虎图腾崇拜、动物与人混一同祖的思想。”③《太平广记》中人虎互化的故事众多,自第426卷至第433卷共有七十九条涉虎故事,其中封邵、峡口道士、稽胡等多处涉及道教及人虎转化,如峡口道士条:“道士取皮衣振迅,俄变成虎,哮吼跳踯,又抛衣与虎,乃啮食而去,自后更不闻有虎伤人。”④描写穷人与化身为虎的食人道士斗智斗勇的故事。小说第一回有道士化虎:“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天师化作虎蛇试探洪信,不料洪信却被吓得胆战心惊。人化虎的动机是以虎的威严对人进行侧面考察,这也可展现出对虎的图腾崇拜。虎化人如李逵,“赵元帅黑虎投胎”与虎关系密切,为李逵杀四虎作铺垫。虎化人更加鲜明的体现是绰号,详述如上,此处从略。

综之,图腾崇拜是在朝廷和民间都有重要体现,《水浒传》的作者也难免受其影响。图腾之虎的直接表现是对虎的原始崇拜,即朝廷和民间对其的敬畏情感及征服欲望;其次是书中所描写的龙虎江湖,即梁山好汉缚虎屠龙的江湖世界;最高境界则是人虎互化,人可变虎,虎可化人,作者对虎的描写已经达到了一种浑然化运的至境,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群虎图。

三、道教之虎,结构全篇

文中涉虎现象的出现不仅由于崇虎图腾,而且在于道教叙事架构。《容与堂本水浒传》:“《水浒传》虽小说家也,实泛滥百家,贯串三教。”⑤(《又论水浒传文字》)即指出其宗教因素,其中道教对小说叙事建构意义重大,贯穿始末,从天罡地煞及道教人物亦可窥见作者的道教情结。下文试从崇虎传统、伏虎故事、白虎星宿三方面审视其涉虎现象的道教缘起,对涉虎现象做初步的文化阐释。

(一)崇虎传统

道教崇虎传统源远流长,有圣地“龙虎山”,称其经典为“龙虎经”,虎既是上天的星宿之罡,又是尘世的守护之煞。文中鲜明体现道教崇虎传统的是作为天罡地煞的豪侠所排的虎状阵型,如第六十回公孙胜对宋江等所献阵图:“四面八方,分八八六十四队,中间大将居之;其象四头八尾,左旋右转,按天地风云之机,龙虎鸟蛇之状。”道士公孙胜提议用龙虎鸟蛇来安排阵法,即可体现道教的崇虎传统。此外再如第七十六回宋江所排阵型:“明分八卦,暗合九宫。占天地之机关,夺风云之气象。前后列龟蛇之状,左右分龙虎之形。”同样用龙虎来铺排军阵,从这道教九宫八卦阵法中亦可见其虎崇拜。再如第六十三回形容宋江军马:“六师鹰扬鬼神泣,三军英勇貅虎同。罡星煞曜降凡世,天蓬丁甲离青穹。”将罡星降凡的好汉比作英勇貅虎,亦可间接体现道教崇虎传统。

(二)伏虎故事

道教对虎的态度是推崇与征服并存:一方面因虎的灵性而对其倍加推崇;另一方面则因崇拜又衍生出对虎的征服欲,在征服过程中吸其灵气以辟邪。书中伏虎故事众多,除武松打虎外,李逵杀四虎和二解杀虎的故事也很精彩。武松打虎是智慧与英勇的融合,他巧妙地躲过老虎的绝技——扑、掀、剪之后,一把揪住虎皮将其活活打死,体现出作者对智慧的歌颂与对英雄的呼唤;李逵打虎是孝顺与蛮勇的结合,他在母亲被害后以浓厚的孝心和强烈的仇恨对在场老虎赶尽杀绝,展现出作者对孝心的讴歌及对勇武的赞赏。因而李卓吾于《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批注:“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⑥武松等四人打虎象征道教伏虎情结的依据在于,四人均位列“三十六天罡”,而“天罡”为道教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斗炳,他们代表道教星君下凡完成伏虎使命。

(三)白虎星宿

作者道教情结的深层表现是对虎的星宿运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被合称为“四象”,并根据星辰的位置建构“二十八宿”,其中与虎有关的是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书中相关的例证众多。如第七十一回对梁山旗帜的描写:“外设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此处将白虎作为旗帜,即体现出梁山豪侠对白虎星宿的自觉运用。孤证难立,试看第七十六回对林冲旗帜的描绘:“西壁一队人马,尽是白旗,白甲白袍,白缨白马,前面一把引军白旗,上面金销西斗五星,下绣白虎之状。”亦可印证白虎星宿的运用。文中更典型的白虎星宿为第七十二回开封府的整体布局:“层叠卧牛之势,按上界戊己中央;崔嵬伏虎之形,像周天二十八宿。”连城市建筑布局都自觉运用白虎星宿,可见其影响之深。

要之,全书道教色彩浓厚,借助罗真人等道教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对此吴光正教授认为:“《水浒传》采用了道教谪谴神话即星君降凡神话来营造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循环架构,并以宋江为星主为统帅纠结星散各国各地的梁山好汉,完成天罡地煞历劫尘世最终回归天界的叙事任务。”⑦九天玄女授书助宋江完成大业并暗示其最终归宿即为明证。道教崇虎传统由来已久,因对虎的灵物崇拜而导致反面的伏虎情结,并将其上升到星宿高度进行排兵布阵,因而崇虎传统、伏虎故事、白虎星宿共同构成了道教对虎的看法,统一于全书的道教叙事架构之中。

总之,《水浒传》涉虎描写的表现之一是绰号,通过绰号实现虎化人,借以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涉虎绰号的深层动因则是作者浑然化运的图腾崇拜与结构全篇的道教情结。虎图腾崇拜对作者具有深远影响,对虎的原始崇拜反映出对虎敬畏与征服的矛盾心理,这呼应了道教崇虎与伏虎的结合;龙虎江湖描写体现出其浓厚的虎图腾崇拜心理;人虎互化的模式建构呼应了涉虎绰号是虎化人的内在实质。由道教的崇虎役虎体现了作者对虎的矛盾态度,从白虎星宿可见作者将虎上升到星宿高度的自觉运用,由天罡地煞及众多道教人物描写可见作者浓厚的道教情结。

①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本文所引原文均见此书。

② 龙潜庵:《寻常巷陌——穿梭宋元话本之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③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9—240页。

⑤⑥ 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7页,第325页。

⑦ 吴光正:《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间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132页。

作 者:张睿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1级在读本科生。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龙虎星宿
泰国是拉差龙虎园宣布永久停业
从这个秋天开始
章宏伟
蟋蟀争霸赛
星宿海
星宿借走寒夜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语文俱乐部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