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的SWOT分析

2014-03-13罗红旗

当代经济 2014年7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控监管

○刘 霞 罗红旗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管理分院)

(2、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

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形象、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政府都将产品质量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管力度。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层出不穷的产品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先是以“三鹿”为代表的奶业“三聚氰胺”事件,然后是“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事件,直到最近发生的地铁电梯惨剧!产品质量安全如同风吹不散的乌云笼罩在神州大地,从网络舆情和各新闻媒体报导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恶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质疑,极大地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日益扩大的产品对外贸易中也凸显出严峻的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我国出口产品由于质量安全问题被大量召回或退回,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发布(CPSC)的2010年度产品安全报告,中国大陆产品位居美国通报召回产品首位,占通报产品总量的60.6%;另据欧盟相关统计,2004—2010年,我国几乎每年都是世界上受通报最多的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

如此频繁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已经沉重打击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信心,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并极易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进而催生出国际政治事件,严重影响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一些产品暴露出的严重质量缺陷,……反映出政府监管制度存在较大漏洞、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

纵观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经验,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已成为国际新的发展趋势。如欧盟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的非食品类产品快速报警系统(RAPEX),美国建立的一般产品国家电子伤害监测系统(N IESS)等,均是风险监控技术的产物,这些国家以此作为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依据,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对外贸易。

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监控体系需要完善的技术支撑,虽然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但鉴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较之我国迥异,国外风险监控的核心技术较难获取,很多风险监控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再者,虽然我国近年来在食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尝试性研究,但仍缺乏系统性,上述研究的成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因此,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普适性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需要整合相关领域的资源,从国家层面开展科学、系统、规范的科技攻关,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核心技术,有力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运作,这既是完善中国特色质检体系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SWOT分析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和PEST(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分析法分析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现状,并综合上文中的案例,得出我国SWOT分析的具体内容。

1、我国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优势分析

优势,即指为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并进行有效竞争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其自身所拥有的某些明显的优于对手的内部特征。

(1)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适度介入。相比国外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我国在辅之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有了政府的入市干预可能,使得可以有效监控市场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产品质量水平,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恶劣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出现和不可控性。

(2)质检总局的职能定位。国务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2001〕56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中规定:国家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可见,质检总局作为我国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体系构建、监管理论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且有着统筹全国资源,整合系统内外力量,共同推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独特优势。

(3)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成立。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方面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了面向全国各省市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协作网,吸纳了各省市的73家质检机构成为协作网成员单位,初步搭建了以质检总局为核心的面向全国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组织体系。

2、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劣势分析

劣势,即指带来不利影响,阻碍监控目标实现的各种消极因素。

(1)我国质量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发展历程较短,相比国外极为健全和细密的法律体系而言,显现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性和缺失性,同时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仍较多地体现出计划经济下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基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日益彰显出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2)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技术仍不成熟。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消费品、食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仍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上述研究的成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再者,虽然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但鉴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等较之我国各异,国外风险监控的核心技术较难获取,或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技术体系还任重道远。

(3)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大多以垂直监管为主。以美国的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为例,该机构负责全美消费品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这种监管机构的独立垂直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而在我国当前的监管方式下,由于“三定”方案在各个部委职能交叉重叠抑或覆盖不全面,使得在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责任不清,常常发生难以明确责任的不良情况。

(4)现有技术保障体系和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难以达到满足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质量监管较强的专业性要求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人员的配给,但现有技术保障体系比较落后,且存在着分散重复建设、资源互补受限,以及现役工作人员总体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导致我国的监管工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满足工作监管需要上时常存在偏颇。

3、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机会分析

机会,即指有利于发展与目标实现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

(1)开展风险监控,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可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风险监控关键技术攻关,是建立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2)“网络时代”下的相关网络平台和媒体工具有效推动了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透明化和市场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目前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与微博、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以指数函数形式的飞速增长,各种网络平台的开放与公开,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领域的透明度,这就给我国带来了使用网络平台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大机遇。

(3)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当前的风险监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参与的第一大主体——消费者,从食品到服装百货再到耐用消费品,人们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将有助于推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发展。

4、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威胁分析

威胁,即指对其明显不利,阻碍其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与条件。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已成为国际新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依据,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对外贸易。例如在一般产品领域,欧盟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非食品类产品快速报警系统(RAPEX),实现了一般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通报和预警。美国消费品安全管理委员会(CPSC)依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建立一般产品国家电子伤害监测系统(NIESS),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动态监测,并通过CPSC的平台,对外发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通报。因此,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对外防止高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进口,对内保护本国消费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研究刻不容缓。

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产品出口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波谷恢复期,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所以我国产品在进出口时面临的有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势必将有所提升。对此,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以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势必将面对的一个很大威胁。

二、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需求定位

本文通过政策解读、专家座谈、企业调研、问卷访谈等方式,从监管机构、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层面出发,解读当前不同主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特征,得出市场经济下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主题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特征(见表1)。

表1 相关主体产品质量安全需求特征

总之,应创新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开创一个科学、高效、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市场牵引,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具有“积极、主动、事前预防型”功能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从而,在保障国内市场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上,有力提升我国进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防止国外高风险产品的输入,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

三、战略选择

通过上文的SWOT战略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应采用SO战略,即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来开展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见表2)。

四、结语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政府要转换职能,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管好。李克强总理为中国政府划定了权力的边界,责任的边界,在有限和无限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是理乱致治的关键。可见,应抓住“十二五”重要时期,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利用“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将市场机制有机引入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为科学有效地推动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控的长效机制注入新的活力。

表2 战略选择模型

(注:本文得到质检行业公益课题《消费品安全技术架构研究及标准研制》(项目编号:201310228)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3BAK04B01)的资助。 )

[1]王志强: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研究——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7.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M].商务印书馆,2001.

[3]程启智:政府社会性管制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5).

[4]余东华:政府与市场:一个管制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04(1).

[5]孙绍荣、朱佳生:管理机制设计理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5).

[6]孙绍荣、齐丽萍:行为控制机制与行为管理制度的数学模型新进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1).

[7]GARY S BECKER.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98(4).

[8]Sappinton,D.and D.Sibley:Regulating without Cost 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8(29).

[9]Laffont,J.J.and J.Tirole: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Firm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2(94).

[10]Ellis,D.D.,Jr.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J].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2(56).

[11]Landes,W.M.and Posner,R.A.An economic theory of intentional tor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981(1).

[12] Bergemann D.&Juuso Valimaki.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Design[J].Econometrica,2002,70(3).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监控监管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监管和扶持并行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