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思考浅谈

2014-03-13禹昊川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乐清3256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形式

禹昊川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乐清 3256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思考浅谈

禹昊川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乐清 3256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下的文化财富,其中不但蕴藏着传统文化,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了被全世界所关注的课题。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与开发和利用连结成为一体,将研究成果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当中,以激活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用价值。与此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藏匿在民间有待于研究者挖掘和探索,以通过这些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解读历史,正确地看待历史。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同时,还出现了由于过渡追求经济利益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需要通过多方求证,理性思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正确地定位,以为保护手段和保护意识提供相应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作为载体传播的,那么要将遗产延续下去,就需要激发人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基点,对于诸如民间口头文学、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戏剧、杂技和体育等等,包括当地的传统手的工艺、传统中医药学等,挖掘其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以此为切口,让非物质文化保护已经不再单一化,而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来,经过不断地开发与合理利用,使其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并以效仿和表演等等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退出人类日常生活而依然存在的事物以保护的形式加以激活,让其重新绽放出光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已经有所界定,即是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各种实践和表演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实物、工具以及工艺品的加工和制作过程等等。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具体阐述,可以划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述和口头传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民俗色彩的音乐、舞蹈、曲艺以及戏曲等表演艺术;与自然和宇宙探索有关的文化知识和实践;各种风俗、理解和节日庆典;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无形的存在并且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的文化形式,因此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于,其是以历史传统为基础,在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根据相应的社会环境条件而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却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可以领会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并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或者形态以无形的表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层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是内涵丰富的“生命”体,以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文化特色,并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对其结构形式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层次的划分上可以分为外层形态、中层形态和内层形态三个层次。

1.外层形态,外显化的历史环境遗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体系中,历史环境遗存属于是外层形态,以活动场景以及所创设的交往氛围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历史地理特点、村落房舍的形态、街巷的设计特点等等。这里历史环境的遗存是存在于特定的实践和空间环境条件下而形成的,属于是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历史的遗存中不断地将现代的因子渗入其中,从而萌生新的文化特点,以促使文化遗产延续下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历史文化遗存是必要的存在。以土家族的“挥手舞”为例,其是在土家山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其中蕴含特有的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如果仅仅从“挥手舞”这一表演形式本身而言,其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所谓“文化遗产”。而在这种表演的文化创造中,经历了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其中涵盖了文化环境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并将多种因素融合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注入时代因子,从而外化成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挥手舞”。换言之,如果“挥手舞”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那么其仅仅是以表演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化遗产的复制形式。

2.中层形态,以实物存在形式存在的传承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界定在其非物质的存在,体现为形式的存在,这就需要特定的传承载体将无形的遗产实物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要传承下去,就需要依赖于特定的传承载体而将其延续下去。我们所看到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直接关系的工艺品、传统的生活器物以及各种实践方式都不属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只有以这种显性的形态存在,才能够将其中所承载的手工操作技术、语言表演以及风俗礼仪等等表达出来。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存在与静态的物质性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形态,诸如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文物等等,都是向后人陈述人类历史的某一阶段社会人文、工艺技能等等,却无法实现历史文化的自然存续,仅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一部分,某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以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化载体,将与其相关的文化形态传承下去,其所延续的动态的历史文化,如艺术表演形式、技艺技能以及地方的风俗习惯等等,所体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这些精神特征的表达也只有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以特有的形式,依赖于静态的物质文化将非物质文化的“活体性”表达出来。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的精神原理的存续。以皮影戏为例,从皮影道具的工艺制作到皮影的艺术表达形式,都蕴含中当时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先祖创造的皮影艺术形式延续至今,就说明其中蕴含着可以传承下去的合理因素。一种文化形式的延续除了需要物质的传承载体之外,还要存在与时代意识相吻合的因素,这主要体现为人的意识形态上。皮影戏在中国长期以来都受到欢迎,并广为接受,这也是让这门艺术延续下去的重要因素。然而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皮影戏作为先人的智慧结晶能够施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为了能够将皮影戏以原滋原味的民间历史文化形式呈现出来,就需要将其物质载体完好地保留下来作为传承的载体,以人作为依托以避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

3.内层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有其传承的价值,核心内容在于其特定的精神内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性形式存在的,其中的非物质成分所表达的当然不是形式,而是由形式传达出来的人文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所涵盖的社会因子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塑造的不同特色,这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生命体传承下去的核心因素所在。在特定环境空间内,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而呈现出多样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贯穿的是民族精神内质,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念以及心理诉求都蕴含在非物质文化表达当中,彰显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以“中国武术”为例,中国武术是先祖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文化遗产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从传统武术本身而言,其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是通过表演将文化内涵释放出来。传统武术具有粗放、雄浑之美,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赞美,也是对于生命力的顽强追求。那么,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表达的时候,要品味内质,才能够领会其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并认识到其产生和传承下去的价值所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首先要对于其特征进行研究。

1.本地人的文化创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局限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在地域局限内的传承。千百年来在近乎封闭的环境条件下传承的历史文化,就会保留着其本土化特点,而不会受到外在因素的侵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族有关,但是也会因地域环境的差异而促使这种文化表达出现差异,此即为本土性差异,而其中的重要因素在于,非物质文化的形成根植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会有不同的生存方式,而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为土生土长文化并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结果。

2.具体族类的人的创造物

文化是以人作为载体而形成的,是人类活动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从而形成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族人生活实践的产物,自然就会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的存在,其中的固有特征之一就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在中国,民族舞蹈都存在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民族差异性。包括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字以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技能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是以各自的特点呈现出来的。

3.具有族内传承的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也是正在传承的文化,其生存在特定的群体当中,宛如是流动的历史音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事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其实质是生命的延续,是精神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延续。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的文化主体中存活,才能够传承至今。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这种文化会发生流变。作为历史的存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延续下去,就会不可避免地根植于特定文化主体而发生变异。也就是说,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原初的文化内涵,而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却依然保存着其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比如纤夫的船工号子,其是该民族纤夫劳作过程中的一种生存选择。现在的船工的生存方式已经有所改变,当然也不会在广泛使用土家号子,但是这种形式依然在小范围内留存并延续着。针对这种经过了流变的船工劳作形式,为了避免其消失,就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方式,保存其根本的生命特征,将这种存活体中的文化灵魂存续下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上,将其中的核心价值挖掘出来,寻找到时代契合点并以开发的形式逐渐放大,从而打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模式。然而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观点各异。

从遗产工作者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的形态特点,并会在时代的冲击下发生流变。相比较于有形的文物而言,其更容易消亡。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先民遗留下来的文化,就应该充分利用其活态传承的特征,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的同时,加以活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形态符号“复制”下来,以实现文化旅游经济价值。

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首先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的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将体活态的变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遗产的保护并不是维持遗产一成不变的保护,而是一种过渡形式的保护。比如船工已经使用了现代化机械设备,那么就可以将船工号子作为一种旅游元素加以保留,一方面可以让历史遗产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旅游认识到先民的生存方式。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使遗产保护更为切合实际。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张“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脆弱而容易消亡,这是实施保护的重点原因,而保护的目的是让遗产能够完好地传承发展下去,那么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建立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宝贵,在于其不仅是物质本身,而是对于物质的“记忆”和展示的“技艺”。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延续下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地消失,即便是遗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却没有将“技艺”传承下取。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因退出了时代的舞台而逐渐消亡,世界各国都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让这些祖先文明以文化遗产的方式传承下去,将时代的元素融入其中,使这些古老的文化依然熠熠生辉。

[1]兰元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8.26(04).

[2]胡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5).

[3]孙家正.追求与梦想[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严新,卡吾赛尔•沙力.对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 党校学报,2008(04).

[5]童建国.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再认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6]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旅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4(0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M ] //编委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形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小议过去进行时
Tough Nut to Crack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